思维的向度、广度和深度,往往是一个人价值观最有力的表现。因此,在课程教学中,研究者十分注重锻炼大学生基于课程品质的思维能力。
1.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课程德育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应该落脚在对学生思考思维能力的训练上,如果说前述更多地是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内容,那么此处就是旨在借助专业课内容帮助学生养成辩证、结构化思维等能力。例如,研究者在讲到人工智能对工作的影响时,先让同学们讨论,然后介绍了社会上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指出了目前有些自媒体文章上的观点存在一些偏颇,可能是为了流量而吸引眼球的目的,歪曲夸大现象,给不明所以的普通公众造成一种心理恐慌,同时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造成社会心理的障碍。针对这一现象,研究者引导学生通过辩证的思考。例如,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从动态和静态的角度,从局部与整体的角度,从技术与社会的角度,从消失与创造的角度等来分析人工智能对工作替代的影响。如此一来,教师不仅仅传授了相关专业内容,同时,更重要的是借助对这一内容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辩证、结构化思维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普适性的,不仅可以用来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也可以用来思考社会道德现象,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www.daowen.com)
2.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例如,人工智能社会学的研究路径有三个,分别为功能论、冲突论和符号互动论。从冲突论的视角去思考人工智能的社会影响时,教师引导学生去反思AI技术被谁控制?AI技术对谁有利?借此,帮助学生们认识到就当下的社会权力生态而言,AI技术显然掌握在那些人工智能科技巨头手中,掌握在少数知识精英手中;借助于对亚马逊公司所开发的可追踪员工位置的手环的应用案例探讨,提醒学生们意识到在企业对员工的管理上,AI技术所起到的作用显然更有利于帮助企业提升工作效率,提升生产力,但这种提升显然是以员工在智能设备的监督和引导下不得不进行的高强度工作换来的。通过这种案例的分析和探讨,以及有意识地从冲突论的观点去进行解读和分析,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对AI技术的批判思考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