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人工智能社会学:技术和建设的发展

人工智能社会学:技术和建设的发展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算法、大数据与算力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三大要素,随着量子计算、物联网、算法等的应用和技术突破,人工智能技术会随之不断得以优化,这也会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的融合发展。显然,人工智能技术随着算法、算力和大数据等要素的突破而在继续发展,进而推动智能社会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算法、大数据与算力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三大要素,随着量子计算、物联网、算法等的应用和技术突破,人工智能技术会随之不断得以优化,这也会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前述章节已经用大量篇幅描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家居、出行、工作、休闲、媒体传播、消费以及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典型应用,这都促进了智能社会的萌生和发展。正如,国家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所提出的“建设安全便捷的智能社会”的目标:

(三)建设安全便捷的智能社会。[22]

围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目标,加快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形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智能化环境,全社会的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简单性、重复性、危险性任务由人工智能完成,个体创造力得到极大发挥,形成更多高质量和高舒适度的就业岗位;精准化智能服务更加丰富多样,人们能够最大限度享受高质量服务和便捷生活;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社会运行更加安全高效。

1.发展便捷高效的智能服务

围绕教育、医疗、养老等迫切民生需求,加快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为公众提供个性化、多元化、高品质服务。

智能教育。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开展智能校园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等全流程应用。开发立体综合教学场、基于大数据智能的在线学习教育平台。开发智能教育助理,建立智能、快速、全面的教育分析系统。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环境,提供精准推送的教育服务,实现日常教育和终身教育定制化。

智能医疗。推广应用人工智能治疗新模式新手段,建立快速精准的智能医疗体系。探索智慧医院建设,开发人机协同的手术机器人、智能诊疗助手,研发柔性可穿戴、生物兼容的生理监测系统,研发人机协同临床智能诊疗方案,实现智能影像识别、病理分型和智能多学科会诊。基于人工智能开展大规模基因组识别、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研究和新药研发,推进医药监管智能化。加强流行病智能监测和防控。

智能健康和养老。加强群体智能健康管理,突破健康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关键技术,研发健康管理可穿戴设备和家庭智能健康检测监测设备,推动健康管理实现从点状监测向连续监测、从短流程管理向长流程管理转变。建设智能养老社区和机构,构建安全便捷的智能化养老基础设施体系。加强老年人产品智能化和智能产品适老化,开发视听辅助设备、物理辅助设备等智能家居养老设备,拓展老年人活动空间。开发面向老年人的移动社交和服务平台、情感陪护助手,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2.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

围绕行政管理、司法管理、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社会治理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智能政务。开发适于政府服务与决策的人工智能平台,研制面向开放环境的决策引擎,在复杂社会问题研判、政策评估、风险预警、应急处置等重大战略决策方面推广应用。加强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和公共需求精准预测,畅通政府与公众的交互渠道。(www.daowen.com)

智慧法庭。建设集审判、人员、数据应用、司法公开和动态监控于一体的智慧法庭数据平台,促进人工智能在证据收集、案例分析、法律文件阅读与分析中的应用,实现法院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智能化。

智慧城市。构建城市智能化基础设施,发展智能建筑,推动地下管廊等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建设城市大数据平台,构建多元异构数据融合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实现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绿地、湿地等重要生态要素的全面感知以及对城市复杂系统运行的深度认知;研发构建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促进社区服务系统与居民智能家庭系统协同;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全生命周期智能化。

智能交通。研究建立营运车辆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的技术体系。研发复杂场景下的多维交通信息综合大数据应用平台,实现智能化交通疏导和综合运行协调指挥,建成覆盖地面、轨道、低空和海上的智能交通监控、管理和服务系统。

智能环保。建立涵盖大气、水、土壤等环境领域的智能监控大数据平台体系,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智能环境监测网络和服务平台。研发资源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物排放智能预测模型方法和预警方案。加强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环境保护和突发环境事件智能防控体系建设。

3.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促进人工智能在公共安全领域的深度应用,推动构建公共安全智能化监测预警与控制体系。围绕社会综合治理、新型犯罪侦查、反恐等迫切需求,研发集成多种探测传感技术、视频图像信息分析识别技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智能安防与警用产品,建立智能化监测平台。加强对重点公共区域安防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升级,支持有条件的社区或城市开展基于人工智能的公共安防区域示范。强化人工智能对食品安全的保障,围绕食品分类、预警等级、食品安全隐患及评估等,建立智能化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加强人工智能对自然灾害的有效监测,围绕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和海洋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构建智能化监测预警与综合应对平台。

4.促进社会交往共享互信

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增强社会互动、促进可信交流中的作用。加强下一代社交网络研发,加快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技术推广应用,促进虚拟环境和实体环境协同融合,满足个人感知、分析、判断与决策等实时信息需求,实现在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等不同场景下的流畅切换。针对改善人际沟通障碍的需求,开发具有情感交互功能、能准确理解人的需求的智能助理产品,实现情感交流和需求满足的良性循环。促进区块链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建立新型社会信用体系,最大限度降低人际交往成本和风险。

显然,人工智能技术随着算法、算力和大数据等要素的突破而在继续发展,进而推动智能社会建设迈向更高水平。正如童天湘所言:“前几代生产力已有三代发展,不论是原始工具、简单工具还是复杂机器,都不过是体力放大,把人体的生物能转化为物理能,是能量革命的产物。作为第4代生产力的智能机器则是智力放大、实现智能的转换和利用,它把人的智能转换为机器智能,并放大人的智能,又为人所利用,是智能革命的重要标志。智能机器可用自然语言实现人机对话,构成人机智能系统,成为第4代生产力系统的基本形式。因此,新一代生产力有两个基本要素:人的高智力和智能机器,实现生产智能化,推动社会智能化。一个全面智能化的社会便是智能社会。”[267]如前所述,这也是人工智能社会学诞生的社会现实基础。

前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建设安全便捷的智能社会”的目标,按照第1章我们对“社会影响”的三个层次的界定,这一目标实际上提到了人工智能的社会影响,即人工智能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及成果、这种应用的效果以及这种应用的影响。“人工智能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及成果”属于第一层次;这种应用的效果即便捷属于第二层次;这种应用的影响即安全属于第三层次。当然,无论是“便捷”还是“安全”都只是人工智能社会影响的某一个层次的某个方面,但是却给我们提出了建设人工智能社会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