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人工智能社会学:探索文化分类

人工智能社会学:探索文化分类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13-1人工智能文化的类别立于人工智能的文化。就立于人工智能的文化而言,此种AI文化形式主要是指AI技术生产出来的文化作品、文化成果及应用等。[260]图13-2人工智能书法关于人工智能的文化。根据前述分类,关于人工智能的文化,是指将人工智能视为客体,表现为社会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知以及相关人工智能的制度政策规范等。例如,人们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动态变化、多元化的。

人工智能社会学:探索文化分类

本章从文化视角探讨人工智能现象。我们可以从文化的不同层面将人工智能文化分为:人工智能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我们也可以从文化的其他不同要素划分。由于人工智能文化本质上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因此,我们也可以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点,将人工智能文化划分为:立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文化、关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文化和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文化,如表13-1所示。

表13-1 人工智能文化的类别

(1)立于人工智能的文化。英伟达视觉计算与机器学习研究高级主管简·考茨曾言:“鉴于研究的快速发展,我希望人工智能能够创造出新的个性化媒体,比如根据用户的喜好来制作音乐。想象一下,未来的音乐服务不仅可以播放你可能喜欢的现有歌曲,还会不断地为你生成新歌。”[255]此处由AI所生成的新歌便是人工智能作品。

就立于人工智能的文化而言,此种AI文化形式主要是指AI技术生产出来的文化作品、文化成果及应用等。如前所述,人工智能在诸如家居、出行、工作、学习、休闲、消费、医疗、传播等八大社会生活领域都有相关的人工智能企业及其所提供的产品等都属于这一AI文化类型。再如,马克思曾言:“一旦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劳动时间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财富的尺度……那时,与此相适应,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方面得到发展。”[256]随着智能革命的展开,个体借助于AI技术能够在艺术、科学等方面得到发展,由此也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即人工智能文学艺术作品。这主要表现为:

其一,人工智能绘画作品。例如,微软曾经进行了“下一个伦勃朗”项目,挑战“如果伦勃朗死而复生了,他最有可能画什么”的问题,探索人工智能的创意潜力,教授计算机像绘画大师伦勃朗一样去思考、创意和绘画。研究团队通过分析伦勃朗的现存作品,让机器自主学习艺术家的绘画风格和主题,“机器人伦勃朗”最后打造了一张3D打印作品,画了一幅三四十岁、头戴帽子、有胡子、面向右方的男子肖像画,如图13-1所示。

再如,一个由人工智能专家、艺术家和工程师组成的团队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生成超过10万张逼真的人脸图片,上传到美国“生成照片”网站,供大家免费下载使用。为构建这个计算机生成人脸数据库,团队找来69名模特,为他们拍摄大约3万张照片,让人工智能软件学习,最终生成超过10万张人脸图片。这些图片呈现出不同性别、种族和年龄的人脸,但并非真人,使用者不必担心侵权。英国《每日邮报》援引“生成照片”一名发言人的话报道:“我们的目标是帮助设计师和其他搞创意的人找到多种多样免费又合法的高质量图像。”[257]

图13-1 微软的“下一个伦勃朗”项目(www.daowen.com)

其二,人工智能演奏作品。例如,Adziu Valentino Liberace的钢琴超级机器人名叫Arpeggio,其设计意图就是可以弹奏任何钢琴,并能良好配合琴键和踏板的操作。目前,这个机器人可以演奏1 000多首曲子,准确控制256种踏板操作,能够极准确地模仿人类表演,就像是提前录制好的。

其三,人工智能写作。前述我们已经在“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章节中谈及写稿机器人,部分替代了记者的写作工作。除此之外,智能机器人还能写“诗”。例如,一首平仄规矩、对仗工整的五言绝句:“双眸剪秋水,一手弹春风,歌尽琵琶怨,醉来入梦中。”便是出自机器人之手。[258]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已经有创造性思维了,因为无论是写诗还是写作新闻稿,都不是创造性的,它属于基于大数据的搜索技术的延伸,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机器人目前还尚未开发出来。

其四,人工智能书法。例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徐扬生领导他的团队开发出了一个能够书写各种字体的书法机器人,而且可以根据要求书写出不同风格的字体。再如,2016年9月19日,河南省郑州市会展中心的展示区内,一台名为“福匠”的工业机器人大秀书法技艺,用毛笔写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八个字,从沾墨、运笔到署名、签章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据介绍,这台名为“福匠”的工业机器人造价二十余万元,只需在数控终端输入程序,“福匠”便能按照程序完美执行一系列工业步骤。

人工智能让艺术创作变得越来越普及,也越来越容易,创作者不需要拥有美术、音乐或写作的专业背景,甚至也不需要掌握人工智能的知识,只要学会操作一个软件,输入你想要的艺术作品的要素。[259]例如,AI创业公司Rokid上线了一个基于AI的微信小程序“达芬·若琪”,这款小程序可以识别用户上传的图片类型,并智能地对图片进行创作,生成艺术家式的创作模板。具体来说,用户可以在小程序界面中直接搜索并使用“达芬·若琪”,它会提示你拍摄或者选取一张图片,上传后,达芬·若琪可以自动识别图片类别,目前其可以识别人像、人体、动物、食物、建筑静物风景等八种类别。识别后,达芬·若琪可以对图片自动进行艺术创作,将原本普通的图片变成类似于艺术家的作品。达芬·若琪本质是运用AI进行深度学习和创作,达芬·若琪利用深度学习功能学习了达芬奇毕加索、米开朗琪罗等大师的创作手法,然后再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将图片的内容和大师的艺术风格进行分离和重新组合。[260]

图13-2 人工智能书法

(2)关于人工智能的文化。根据前述分类,关于人工智能的文化,是指将人工智能视为客体,表现为社会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知以及相关人工智能的制度政策规范等。例如,人们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动态变化、多元化的。人们往往基于自身体验做出对AI的认知判断,有的视之为取代自己工作的威胁,有的则能利用AI技术实现社会阶层的流动跃升。就像人们一开始对互联网络的认知一样,人们对AI的认知也是经历着从乐观主义到悲观主义的变化,不过,无论处在从乐观主义到悲观主义认知变化中的哪个位置,以及人们对人工智能的社会影响有着怎样的判断,就像前述第1章所论述的那样,这本质上都是一个社会AI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再如,我们在前述“越轨行为与风险社会”中相继探讨了人工智能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与AI风险的社会治理,介绍了在此领域中的涉及人工智能的制度政策规范等,这些也都可以视为是AI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此处不再赘述。

(3)基于人工智能的文化。前述人工智能的越轨行为,以及人机互动等都可以被视为基于人工智能的文化形式,或者说一种人工智能的行为文化。对于,前述章节已从其他角度做了介绍,此处也不再重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