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人工智能和网约车车内空间的社会属性

人工智能和网约车车内空间的社会属性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新生事物,智能即时交通中的网约车车内空间的社会属性成为人们争议的议题。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因为对车内空间属性的认识不同,也导致了社会纠纷的发生。罗先生因此投诉车主赵师傅无故拒载。空间与社会关系紧密相关。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划分意味着不同的社会行为及规范是随着空间的改变而改变的。

人工智能和网约车车内空间的社会属性

作为新生事物,智能即时交通中的网约车车内空间的社会属性成为人们争议的议题。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因为对车内空间属性的认识不同,也导致了社会纠纷的发生。例如,下述四个案例:

案例1.

拼车时,郭女士遇到了吃早餐的李先生,韭菜包子的味道很难闻,郭女士向平台投诉李先生影响拼友乘车。

拼友李先生:“我不知道她那么介意啊,早晨上班来不及,只能在车上吃。”

案例2.

罗先生打车时带着爱犬,却因爱犬拉布拉多体型过大被拒载。罗先生因此投诉车主赵师傅无故拒载。

车主赵师傅:“太大的狗容易弄坏真皮座椅,掉下的狗毛还可能引起后面乘客过敏,有纠纷说不清楚。”

案例3.(www.daowen.com)

吴先生忙了一天很累,上车后脱了鞋,并把脚搭在副驾驶靠枕上想好好放松,但被车主张师傅投诉行为不当。

乘客吴先生:“我花钱打车,就想在车上好好休息一下,为什么不行呢?”

案例4.

王先生打车时发现App弹出了录音录像授权提醒。他觉得这侵犯了自己的隐私,于是致电平台投诉。

乘客王先生:“车内是私人空间,为什么要录音。”

正如上述四个案例所体现出来的,拼友之间以及司机与乘客之间争议的焦点便是对网约车车内空间社会属性的界定,即车内空间到底是公共空间还是私人空间?“滴滴公众评议会”曾对此做过一次网络调研,结果显示,支持公共环境观点的人数要高于支持私人空间的观点。多数观点认为:“网约车和公交地铁一样,司乘应举止文明,互相尊重”;“饮食与携带宠物影响车内环境,但需接纳导盲犬”;“录音录像有助于还原现场取证,震慑不文明行为”。

空间与社会关系紧密相关。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划分意味着不同的社会行为及规范是随着空间的改变而改变的。较之私人空间,公共空间通常被认为更具有可接近性。[159]公共空间对“所有的社区成员开放”,而私人空间则限于“以家庭和私人网络为主的初级群体中的亲密关系”。[160]由上述界定可知,在因拼车等新型出行方式而形成的网约车车内空间更多地应该被视为是公共空间,但是,上述案例中有的拼友则通过自己的使用行为将这种社会公共空间私有化了,正如案例1中,拼友在车中旁若无人地吃气味大的韭菜包子,影响了车内其他拼友。这种对于车内空间性质的不同认识带来了冲突和矛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