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真实体验缺失-人工智能社会学

真实体验缺失-人工智能社会学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真实体验缺失的表现。一方面,人们越来越失去真实的生活体验。[145]VR及AR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不出门便能体验穿衣试用,人们因此失去了体验的权利或者说能力。首先,现实中人们对这种体验缺失的担忧并不是没有根据的。其次,在智能家居生活环境下,“泛媒化”的发展更使得我们失去了体验的必要性。“泛媒化”的一个基本表现便是物体媒介化。冰箱可以根据存余食品数量和主人生活习惯自动下购物订单。

真实体验缺失-人工智能社会学

(1)真实体验缺失的表现。在智能家居生活下,由于人工智能的出现,人工智能体不断代劳人类家务劳作。例如,扫地机器人越来越多地渗入家居生活中。一方面,人们越来越失去真实的生活体验。另一方面,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应用,人们越来越多地经历虚拟的劳动体验。例如,微软Hololens最近研发出了增强现实领域全息瞬移酷炫黑科技,它能将千里之外的3D场景实时逼真地展现在眼前![145]VR及AR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不出门便能体验穿衣试用,人们因此失去了体验的权利或者说能力。智慧物流使得人们不用再出去采买物品,甚至连下单都是由人工智能根据人们的需求自动下单。

(2)如何看待这种所谓的“真实体验缺失”?首先,现实中人们对这种体验缺失的担忧并不是没有根据的。其实,如果追溯信息传播技术发展的历史,我们便会发现,当电视作为相对于广播、报纸的“新媒体”而出现的时候,其声画并茂的优势吸引了大批观众,甚至一些人自此沉迷于电视之中,一个标志性的现象便是躺在电视机前的沙发上,手里拿着零食,看着电视的经典现象,这部分人甚至被喻为“沙发马铃薯”。显然,如果从体验的角度,这部分人由于电视的吸引,主动放弃了部分社会体验,他们接收的信息多来自电视媒体,电视影响了他们的社会观,学者将这种传播效果称为“涵化效应”。

其次,在智能家居生活环境下,“泛媒化”的发展更使得我们失去了体验的必要性。所谓“泛媒化”,即万物皆媒,美国学者凯文·凯利认为“人工智能将激活惰性物体,就像100年前电力曾经做到的那样”。“泛媒化”的一个基本表现便是物体媒介化。物体的媒介化主要是靠安装在其上的传感器,或者物体本身的智能化。也有很多物体将成为信息终端来呈现信息。今天我们说到终端,总会想到电视机、计算机及手机等,而未来这样的专门化终端,将越来越少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以自然物体面目出现的终端,却会逐步出现并普及。例如,谷歌研发的一款智能布料,便能连接计算机打电话,而且能根据体温发热。[146]此外,随着泛媒化发展,家庭内各种电器的屏幕,当然也可以成为阅读公共信息的终端,而未来固定屏幕的概念甚至会淡化,信息可以用投影、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等方式飘浮在空间里,或者出现在墙壁、桌面、地板等自然物体上。人们会在更碎片的时间和更多元的场景中消费公共信息。(www.daowen.com)

如前所述,智能家居的一个表现便是家居环境的智能化。它意味着家庭内各种电器或电子设备,都可以联上网,并且具有一定智能,可以为家庭内的人自动提供各种人性化的服务。因此,从媒介的角度来看,智能家居也将带来家庭内的一种全新媒介。未来的智能家居技术的一个主要目标是通过家居设施与外界的信息交换来提升服务能力。例如,烤箱可以自动下载做甜点的食谱,并按照食谱自动设置烤箱程序。冰箱可以根据存余食品数量和主人生活习惯自动下购物订单。[147]基于此,人们也越来越失去了体验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人们日益生活在这种由各种智能设备所提供的虚拟环境中。在AI与人协同的时代,我们将会被无穷尽的数字信息所包围。在媒介化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实际上就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越来越借助于信息环境或拟态环境与客观环境发生关联,在AI传播时代,人们更是嵌入或者沉浸在这种由各种智能设备所构建的虚拟环境中。基于此,有的研究者便提出了虚拟环境的“麻醉”问题,从生活到办公,所有的事情都由机器人协助处理,人类是否会日渐沉迷于人工智能及其营造的虚拟环境?[6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