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李开复在《AI:未来》中所言,随着人工智能渗入经济的更多层面,该领域对优秀人工智能工程师的数量要求,将超过对顶尖人工智能科学家智力的要求。人工智能实干年代真正的经济优势,绝不仅是几位屈指可数的拓展研究边界的顶尖科学家,而是一个能和企业家联手,利用已知科研创造商业价值的庞大的工程师军团。中国正在训练这样的工程师军团。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潮流的兴起,当今社会,各行各业对计算机应用的依赖不断增强,随之而来的是社会需求大量的IT编程人员。程序员渐渐从不为人知的后台浮现到了公众的视野之中,程序员作为新的社会阶层群体也因此开始广为流传。
当然,我们并非认为程序员这种新的社会阶层群体是在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才诞生的,其实,如果追溯历史,程序员群体的出现是随着信息科技的兴起而急速发展壮大的。程序员的兴起离不开信息科技的发展,无论是这个词语还是这个群体的兴起,都与这个“全民代码”的时代紧密相连。例如,在美国,自2017年12月以来,从幼儿园到12年级共有2万名老师开设了编程课,全民代码知识的普及使得编代码就像是搬砖一样基础,一样普及,计算机科学即将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但是,在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渗透社会各领域各层面的背景下,智能社会雏形日益显现,程序员也越来越以新的社会阶层群体的姿态广为人知。
1.什么是“程序员”?
提及“程序员”,人们还常常提及的另一个相似的词是“码农”。码农=程序员吗?两个概念有相同相通之处,但是仍有一些小的差异。“程序员”一词相对而言更为中性,指代的是一种职业,一个群体,一个以程序的设计、开发等工作为主的新兴职业群体。而“码农”一词则更具有文化意义,代表着人们尤其是行业内的群体对这个职业或群体的一种戏谑性的称呼。码农可以是程序员,但程序员不一定称为码农。区分这两个概念本身便意味着将程序员群体人为地划分为高低不同的层级。虽然看法不一,但往往那些从事最低端的、重复性的程序开发、维护的专业人员被称为码农。而程序员则会在编码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思考,并不仅仅只是去实现他人的设计目标,体现出某种创新性。例如,伊隆·马斯克被视为程序员的杰出代表之一。生于1971年的马斯克,出生在南非比勒陀比亚,是PayPal(贝宝)的联合创始人之一,2002年,eBay以1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Paypal,而马斯克则从这笔交易中赚取了1.65亿美元的eBay股票。随后,马斯克创办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公司,如SpaceX、特斯拉汽车公司、SolarCity。2015年12月,马斯克宣布成立一家研究公司Open AI,为人类的利益开发人工智能。2016年,马斯克创建了神经科技创业公司Neuralink,其使命是将人脑与人工智能整合,其目标是创造可植入人脑的设备,并将人类与软件融合在一起。[73]
2.程序员的群体特征
2018年,程序员客栈曾对中国程序员薪资生存现状做了一些调查,对北京、上海、广东和浙江等全国28个省、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的15万余优秀程序员和4000余签约开发者进行了一次详细的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中国程序员的性别、年龄、工作地区以及生活状况和薪资。[74]
其一,就程序员性别比例而言,程序员群体多以男性为主,女性程序员极少。这次调查发现程序员群体中男女比例近12∶1,这和客栈在2016年调查的结果(92.62%:7.38%)惊人的相似。
其二,程序员的年龄以35岁以下为主。调查显示,近一半的程序员年龄在25~29岁之间,且35岁以上占一成不到。
其三,程序员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广州等城市。据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17.18%)、上海市(11.04%)、浙江省和广东省程序员人数最多。
其四,程序员所在公司性质以民营企业为主。调查显示,近的程序员工作在民营企业,近一成的程序员是自由职业者,国有企业的程序员仅占4.2%。
其五,程序员擅长的语言。从调查数据可知,程序员擅长语言多为Java(41.4%)、JavaScript(38.6%)和PHP(22.4%)等,另外Python(15.2%)、C语言(14.3%)、C#(13.3%)和C++(12.9%)等也是使用较多的计算机语言(注:此项为多选,总和大于100%)。
其六,程序员年薪较高。普遍认为,程序员是一份高薪的职业。据本次调查显示,年薪5万元以下的程序员仅占6.2%,且年龄都在25岁以下,工作年限只有1~2年;大多数程序员年薪在9~30万元,平均月薪达到1万元以上,这相比于其他行业已算是高薪;年薪40万元以上平均年龄为36岁。
3.程序员文化的类型
“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不是发现适用于任何文化的普遍规律,而是发现界定特定社会群体的文化生活的规则和含义的具体结构。”[75]由此,我们在这部分的主要努力便是尝试着梳理和归纳程序员群体的“文化生活的规则和含义的具体结构”。虽然对于文化的界定一直众说纷纭,但是,我们在此依照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分类,将程序员文化也依次分成这四种文化类型。
(1)程序员的物质文化
程序员的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程序员在工作中和生活中的着装,以及对电子产品的喜爱等。
程序员的着装文化包括工作中和生活中的着装。首先,就工作中的着装文化而言,程序员工作中着装文化随着年代的变化也在发生着变化。其实,现在程序员的典型形象,即一幅休闲装扮并不是一直都是如此,即便是现在,也并不是所有的公司、程序员都是如此装扮,我们只是说程序员工作着装的典型风格。程序员的工作着装跟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也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20世纪中叶,计算机的诞生带来了一个新行业——程序员。第一批程序员大多来自各大学院的数学教授和学生,因为编写程序需要较高的数学和逻辑学水平。白衬衫、西服外套、领带领结和简便皮鞋组成的搭配便是当时程序员的典型着装风格。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主流程序员恰恰是嬉皮士运动鼎盛时期从大学校园中走出来的年轻人,这些初入行业的年轻人则间接地把早已习以为常的校园休闲风带入了计算机行业,包括后来的电影作品如《黑客帝国》,也将程序员的形象塑造成了“不修边幅”和一身休闲装扮的样子。
进入21世纪,全球的计算机行业进入了爆发式的增长期,又恰逢互联网技术开始萌芽,一大批大学毕业生进入了当今称为“信息技术”的领域。程序员的主要工作是对已有的功能进行维护,对程序错误进行修正。这些工作通常是机械性的,这也就导致了程序员为了完成既定任务,必须加班工作。显著延长的工作时间挤压了正常休息时间,导致人一直处于疲惫状态,对个人形象自然也就不会有过多顾及。同时,程序员的工作环境一般是群体性的半封闭工作环境,这也就意味着,他们的工作中基本不需要考虑社交问题,程序员们也自然就不会考虑西装革履的穿衣风格,反而会选择更加随心舒适的休闲装。可以说程序员文化中的着装文化由来已久,从最初的西装革履,到如今的休闲随性,服饰的变化背后展现的是程序员群体从社会精英阶层向大众阶层的转移。[76]
其次,就生活中的着装文化而言,程序员在生活中的着装普遍比较休闲,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程序员生活中的“女装化”文化现象。对此,正如WYB所说:
“程序员们的女装可不仅仅是男扮女装,他们是穿着自己喜爱的动漫少女角色的服装,这使得他们离自己的挑剔的审美世界更加接近。程序员们不是体力活派,身材一般比较瘦小,使得他们有了穿女装的物理条件;而程序员又多为二次元爱好者,有着自己心爱的角色,并有着穿上心爱角色服饰的愿望,使得程序员们有了女装的精神动力。”
“有一位昵称为‘变二_喵神ssh’的程序员在微博上发布了几张自己穿女装的照片,并配文‘算不算是一名合格的Java程序员的外形?’。这条微博得到了广大程序员的响应,于是C++程序员、HTML程序员、Python程序员们纷纷亮相回复,都晒出了自己女装的照片,足见女装已经在程序员文化圈渐渐地发芽成长。此外,著名的知乎大牛程序员‘轮子哥’‘炭烧鸡腿堡加奶’‘Mika_海哥’公开承认:穿女装有助于提高写代码效率,减少出错率(我心里是认同的)。随后,我采访了我们学校‘天枢战队’的成员,我的同窗‘Misty’,也得到了赞同的回答。顺带一提,Misty也是女装爱好者,而且水平很高。在我们学校,我所在的学院已经各自举办了‘女装比赛’,女装真的能提高写代码效率吗?本质上是不行的,但是,这是一种文化,一种乐趣,或者说是一种共同的信仰。程序员圈子里的人有着一个圈子的爱好,有着同样的信仰,每天的代码之余,互相调侃对方女装的效果,互相攀比一下各自喜欢的角色。”[77]
如上所述,正如WYB所言,女装并非能提高写代码效率,这在本质上是不行的,但是,在程序员们看来这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所谓的“一种共同的信仰”。
程序员物质文化还表现在对电子产品的需求上。程序员对电子产品的消费十分显著,尤其是对高端手机、机械键盘、蓝牙鼠标等产品的消费成为主流。程序员对电子产品的喜爱,有着深层的心理原因和现实因素。首先,电子产品是程序员的“吃饭的家伙”,程序员对电脑的需求和普通人不同,中国有句古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程序员对电子产品的追求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现实原因是出于工作的需要。其次,程序员的工作内容要求他们有更好的效率,好的工具会提高工作的效率。程序员每天都在写代码,开发软件,实现商业需求,残酷的市场竞争考验着创业企业产品的上市效率以及更迭的速度。如果一个程序员使用的工具落后,往往就会造成工作上的效率低下,这将严重降低其开发软件的效率,从而影响到企业的整个运作生态。因此,好的程序员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都希望能够使用更好的电子产品。再次,大多数进入互联网行业当程序员的人都会有一种极客精神,这种精神是对技术的迷恋,以及对创新的不懈追求。因此,那些携带有高精尖技术成果的电子产品,就成为了他们眼中的宠儿。进入程序员队伍,消费高端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大家纷纷跟风。最后,程序员的消费能力比较强。目前各行各业对程序员的需求量很大,包括Java大数据人才、UI设计师人才、VR虚拟现实开发工程师等,这些人才的市场缺口十分庞大,供不应求必然导致程序员的工资高。这也提升了程序员对高端电子产品的消费能力。
(2)程序员的制度文化
梳理媒体中有关程序员的报道,有关加班导致猝死事例不时见诸于媒体。2019年上半年媒体关于互联网公司“996”工作模式的报道和讨论,引发了人们对互联网公司加班文化的关注和思考。通常认为,程序员加班文化的形成大致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公司的时间成本太高,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集体目标,不拖后腿,加班甚至熬夜通宵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另一方面是程序员这项工作本身需要很大的投入力,专注力,需要很强的连续性,思维不能中断,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发挥创造力;第三方面是程序员们一旦投入到工作中,他们便会对程序产生一种执念,一定要调试成功才肯罢休。由此观之,对大多数程序员来说,“996现象”比较普遍。除员工效率低下导致的拖延外,很大部分加班是基于产品或者项目、用户需要,希望将产品尽快推向市场,这种服务产品迭代、跟上竞争节奏的加班是不可避免的。另外,在做项目的时候,甲乙方之间的沟通不一定能及时收到反馈,这种任务的不定时性也往往导致了工作时间的不定时性。
(3)程序员的行为文化
程序员这个词来源于他们的工作,事实上程序员的大部分时间也被工作占用。我们可以按程序员的工作行为和生活行为将程序员行为文化分为宅文化和养生文化两大类。
①程序员的宅文化
“宅”往往表现在两个方面:(www.daowen.com)
一是物理空间的“宅”,即指程序员在下班后常“宅”在家里,读书、看球赛等。正如WY所观察到的他身边的程序员的“宅”的表现:
“码农们的乐趣相较大众也十分独特,我所熟悉的几个码农,他们的爱好出奇地相似,都是看球赛,不管是篮球还是足球,他们都很感兴趣,据他们所说,起初是因为熬夜的缘故正好关注这些体育赛事,久而久之他们觉得体育赛事能够让他们的精神得到放松,同时满足一下他们不经常运动的神经,让自己有了一种体育运动的代入感。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一个特殊于常人的爱好,那就是打游戏。可能你会说打游戏有什么特别的,其实他们打的游戏并不像我们所玩的那样,他们常常是为了攻克游戏的bug而打游戏,它们时刻想着怎么能够快速地破解这个游戏,甚至还帮助做一些游戏之中原本没有的服装程序,以自己独有的搭配来凸显自己。他们将自己的职业优势发挥在游戏上,从而得到很大的精神满足。码农们的趣味则建立在一些生活小事上,比如花费很长时间来清理电脑的空间却不肯花时间来打扫自己的生活空间。他们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我们平时可能不太重视的地方,比如职业的习惯使他们很少在生活中犯一些低级错误,而且这个职业让他们变得十分缜密,做事很少会出现纰漏。”[78]
二是程序员们相对而言不善言辞,交流沟通能力尚需提升。程序员通常被认为是一类高智商、低情商的人,因为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缺乏与他人的沟通。他们每天都坐在电脑前编代码,用的是计算机语言,缺少和他人交际的机会,所以很多程序员对于人际交往这方面很欠缺。主观上一些程序员更愿意减少与外界交往,尤其是无用的交往,他们不愿意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没有意义的社交上,他们更喜欢用节省下来的时间做对自己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他们往往专注于技术的提升,用技术来进行沟通,因此,给人的印象常常是不善言辞。当然,这是相对的,是因人而异的。
这种宅文化也影响了不少程序员对“二次元”虚拟世界的喜爱。他们往往沉浸在“二次元”虚拟世界,虚拟动漫人物成为他们很好的精神寄托和交流对象。正如WYB所观察到的:
“我发现码农文化圈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ACG,或者说是‘二次元文化’。如今的码农文化圈跟二次元文化水乳交融,不少码农既是‘程序猿’,同时也是‘二刺猿’,我的同学群(里面全是码农)。群成员几乎全使用了二次元的少年少女作为自己的头像(我自己也是)。”
为什么二次元会如此深入程序员的生活呢?WYB认为,一方面是因为二次元圈子又称“宅圈”,主打虚拟动漫角色内容,为广大二次元爱好者打造了一个又一个虚拟世界,而程序员成天与代码这种虚拟的东西打交道,同时也比较宅,往往比较害羞、内向,不善于人际交流,虚拟动漫人物成为他们很好的精神寄托和交流对象。程序员思维严谨缜密,比较挑剔,他们有着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非常高的审美观,甚至对于外界事物有着十分完美的想象。这一切在现实中无法实现,而在二次元这个虚拟的世界里都可以得到栩栩如生地刻画。二次元动漫角色有着自然界人类无法拥有的身材比例,大大的漂亮的眼睛,与众不同的性格与标志。另一方面是因为不少程序员的工作非常忙,随着企业雇主对利润的不断追求,他们的生活休闲时间有限,加班对于他们来说很正常。二次元打造的各种各样完美的少男少女的形象,让工作了一天疲惫不堪的程序员眼前一亮,得到了美的感受,身心的放松。我们可以看到,年轻一代程序员的桌子上总会摆着自己心爱的二次元角色的手办等,在每天不多的娱乐休闲时间,让人放松娱乐一下的一般是A站(AcFun)、B站(Bilibili)这类主打动漫内容的“二次元圣地”。[77]
②程序员的养生文化
程序员的行为文化,除前述的“宅文化”外,还表现在程序员的养生文化。程序员的亚健康状态比较严重。亚健康状态是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过渡阶段,在身体上、心理上没有疾病,但却有许多不适的症状表现和心理体验。例如,程序员需要时刻面对着电脑,长期坐姿导致的颈椎问题,长期面对电脑导致的视力问题和辐射问题,缺乏运动引起的各种身体不适等。因此,程序员群体悄然掀起一股养生流,在办公室做一做简单的动作,注意饮食和运动等。
(4)程序员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属于精神、思想、观念范畴,与物质文化具有相关性。就程序员的心态而言,其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正能量心态;二是负能量心态。负能量的程序员心态表现为认为职业有瓶颈,职业延续性不好,瞻前顾后,想脱离程序员的高压高负荷状态,一时间又无法改变现状。
程序员的正能量心态往往表现在如下6个方面。
一是程序员的坚毅品质。学习编程语言的过程是枯燥的,而一个程序员通常要学习好几种不同的编程语言,好几种不同的编程方式,这些都需要坚毅的品质作支撑。
二是程序员往往做事认真,思维缜密,是尽可能的完美主义者。对于编程工作而言,认真的做事态度和缜密思维是必备的。为什么说程序员是一个尽可能的完美主义者呢,因为有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几乎所有的代码都会有bug,如果一个程序员是一个完美主义者,那他就会陷入死循环中,永不停息地检查自己代码里面的bug,这会大幅度降低程序员的效率。正如ZZZ所观察到的:
“还有就是一个尽可能的完美主义者,他会在编程的时候尽可能地想到尽可能多的可能性:最典型的就是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性别栏里面写入了除男女外别的信息怎么办,可能在别人眼里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其实在现实社会里他可能就真实存在,所以现在填写男女信息的栏都变成了二选一的单选栏,可能还有一些别的性别,所以现在为了保护个人的隐私,有一些男女信息栏已经变成了不止二选一,可能三选一或者别的选项,程序员考虑到有些人可能不喜欢将自己的信息告诉别人,所以又有了隐私这一权限控制。”
三是程序员的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是程序员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没有一个程序是没有漏洞的,只是漏洞的多少不同而已,不断地创新,不断地修改,会让漏洞越来越少。
四是快速的学习能力和高强度的作业能力。
五是程序员的互联网精神,具体而言就是开放、自由、创新、平等、协作和分享等理念。
六是程序员的极客精神。“极客”往往被用于形容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有狂热兴趣并投入大量时间钻研的人。程序员大部分都属于这一群体。正如PHB所观察的:
“在某公司的食堂,你可能会看见一个穿着拖鞋短裤的大叔,身上穿着掉色的T恤,但是仔细一看,那件T恤上还隐隐写着‘微软亚洲研究院’几个字。公司的几个创始人也是如此,穿着不知名的黑色T恤,咬着一根中南海,短裤拖鞋,或是在抽烟思考人生,或是在一脸生无可恋的表情在改方案。看上去码农们似乎并不屑于显摆,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罢了。你可能看着一个穿着38元T恤的码农头顶着一个看上去十分高级的索尼耳机,上去搭话问他这是什么耳机的时候,他便会滔滔不绝地向你介绍自己的耳机、前端和外放,并且向你吼上一句‘索尼大法好’,如果此时周围的人比较多,你还有可能会被各路兄弟的森海塞尔、拜亚动力、铁三角、艾利和威士顿等耳机品牌一顿狂轰滥炸,他们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可一点都不含糊。”[79]
程序员的负能量心态表现在程序员的“丧文化”,表现为充满丧气。长期面对电脑,面对代码,人总会产生负面情绪,这种负面情绪的积累就会产生这种心态。
上述,我们分别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面逐一探讨了程序员文化的表现和特征。目前,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也认识到培育积极的程序员文化的重要性,例如,获得2014年度腾讯文化奖的腾讯代码文化项目团队,他们在内部建立了腾讯开发者社区,举办了编程大赛,最重要的是,他们让代码文化深入人心,并大大开拓了腾讯产品和技术的文化内涵。
4.程序员的媒介形象
程序员的媒介形象是什么呢?不会交际,加班……这似乎就是大众传播媒介呈现出的程序员媒介形象。但这种形象似乎与程序员的整体群体形象并不相符。显然,大众媒介建构了程序员的媒介形象。例如,如果我们在百度资讯频道搜索,以“程序员”为关键词,选择“媒体网站”作为资讯来源,选择“按照时间排序”,搜索近三年的关于“程序员”的资讯报道。然后,我们会发现有大量关于程序员的报道,我们从宏观层面,如报道的主题和主观色彩,从微观层面,如报道的标题和文本对这些报道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这些报道大多涉及程序员的“收入较高,工作时间较长,男性较多,加班,穿着,中年危机等”方面,基于此建构了程序员的媒介形象。
媒介如何建构程序员的媒介形象呢?其一,通过新闻框架构建程序员媒介形象。新闻框架是媒体报道新闻事件的重要方法。其二,贴标签。这是新闻生产中简单化操作的表现,对某一群体中的个人的认知,忽略其个体差异,把群体特征加诸于个体,形成群体的标签。对程序员群体也存在这种现象。其三,通过突出强调的方式,这包括对地点的强调和对人物的强调等。其四,通过多媒体、多载体、高频度传递程序员群体信息。这主要是通过文字与图片,以及纸媒和网媒等媒介和渠道,多媒体、多载体、高频度地传递程序员群体信息,构建程序员的媒介形象。
5.程序员的未来
如上所述,基于ICT技术尤其是随着智能社会建设的深入,社会对程序员的需求越来越多,一个新的社会阶层群体跃然而出。在某种程度上,这可以视为人工智能的社会影响的一个方面。即便是在程序员群体内部,也客观存在着分层现象。对于大部分初级程序员而言,当前急需的便是自主创新,从代码的创新到产品的创新再上升到思维创新,以形成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否则,在这样一个越来越是“全民代码”的时代,程序员便会沦为操作性的工种,甚至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面临着职业危机。正如LCY所说:
“虽然IT的确是高技术产业,但是在原理上其实早已经不算高端。例如,前端开发,只要懂得H5、CSS、JS这些并不困难的语言就可以做出大部分日常所用的网页、微信小程序等。在这个‘全民代码’的时代,随便一个专业出身都会懂一些C,C++的知识,只要经过并不复杂的学习便可以简单地做出自己想要的程序。整个信息科技的发展偏向人工智能,其他方面不能说不景气,但是技术含量低,算法简单,代码量大,和‘民工’的确区别不大。”[8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