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任务的构成要素
英国语言学家Jane.Willis(简·威利斯)认为,任务是由六大基本要素构成的,分别是任务目标、输入材料、活动、教师角色、学生角色和环境。下面,笔者简要介绍一下这六大基本要素。
1.任务目标
任务目标,是指教师希望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而达到的教学目的。它不仅包括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能力、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增强学生团队的交流合作能力,还包括情感与态度的培养。而情感与态度的培养,包括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等方面的内容。
2.输入材料
输入材料,是指教师设计任务需要的素材。输入材料必须来源于现实生活,材料应当具有真实性和有意义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中体会语言和运用语言,进而解决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达到真实交际的目的。输入材料,可以是语言性的,即口头任务材料,如广播、戏剧和新闻等;也可以是非语言性的,即笔头任务材料,如期刊杂志上的文章、日记、书信和解说词等。输入材料的形式,不能只局限于课本,应当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报刊、小说、杂志、剧本、影视作品或是学生的原创作品。输入材料的手段,包括录音机和投影仪等教具。
3.活动
活动,是指学生利用输入材料完成任务的过程。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任务时,需要按照分层设计的原则,兼顾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设计出不同的任务,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任务。学生通过独立探究和与同伴协作的方式,完成任务。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究的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共享意识。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其获得成就感,增强学习自信心。因此,运用任务组织教学,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而且能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自信心。
4.教师角色
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课堂任务的设计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监督者。有时,教师也可以深入学生的讨论之中,作为学生的帮助者与伙伴。
5.学生角色
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是任务活动的参加者和执行者,是积极的语言学习者,也是信息交流者和小组同伴的合作者。
6.环境
环境,是指课堂活动的组织形式,包括任务完成时间的分配和任务完成方式。其中,任务完成方式,又包括个人独立完成和小组合作完成。为了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一般以小组活动为主。活动组织,既可以在课上进行,又可以在课外进行。
全面、细致地了解任务的构成要素,可以帮助英语教师更深入、细致地了解任务型教学理论,从而为更好地实施任务型教学模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任务的类型
不同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任务分类。其中,简·威利斯对任务的分类得到了广大学者和教师的一致认可。简·威利斯将任务分为六类,即列举型任务、排序型任务、比较型任务、解决问题型任务、分享个人经验型任务和创造型任务。
1.列举型任务
列举型任务,是指教师根据已有的知识与信息,列举出大量的实例和数据,以加深学生对某种现象的理解,拓展学生对某事物的认识。生生之间相互列举,更能加深学生对某种现象或某个事物的印象和理解。比如,就“去香山露营”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出他们应该准备的东西,然后进入主题。
2.排序型任务
排序型任务,是指教师可以将文章段落的顺序打乱,或将图片顺序颠倒,让学生根据时间、空间和逻辑顺序或步骤安排等标准,来重新排列。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熟悉课文内容,而且要注意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
3.比较型任务
比较型任务,是指将性质相似的事物或人进行比较,并找出其中的异同点。比如,通过对比现在完成时和过去完成时的例句,分析出两种时态的异同点,从而更好地掌握两种时态的用法,使语言运用更加准确。
4.解决问题型任务
解决问题型任务,是较高级的任务形式。它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逻辑思维能力,运用目的语去解决可能会遇到的实际问题。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问题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比如,具体问题和抽象问题、自然科学问题和社会科学问题等。同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也不尽相同。比如,一位乘车的旅客急需赶往火车站,教师让学生扮演的哥角色。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出不同的行车路线,并解释选择这个路线的理由。这个问题,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在解决问题时,需要学生运用地理方面的知识,因而这个问题也属于社会科学问题。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不是唯一的。解决型问题任务,不仅运用了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分享个人经验型任务
分享个人经验型任务,是指学生可以自由发表对于某个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同学之间进行相互沟通与交流。分享个人经验型任务,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这种沟通与交流,没有特定的目标,没有时间限制,一切取决于学生自己的意愿。
6.创造型任务
创造型任务,既是一种较高级的任务,又是一种综合型的任务,它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创造型任务,往往需要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完成,同时运用列举、排序和比较等多种方式。创造型任务,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动手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www.daowen.com)
简·威利斯的任务分类法,虽然并不是一套严格的分类方法,但是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因此,其被广大教师普遍应用于任务设计过程中。
(三)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特点
任务型教学模式,无疑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笔者从其概念中,总结出以下六个特点。
第一,在教学目标上,不仅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而且注重语言运用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任务型教学模式,不仅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而且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中对语言的运用。同时,在学生参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在教学方式上,提倡开放性和参与性的教学方式。任务型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与同伴合作学习。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类型的任务,如采访、发表获奖感言和话剧等,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好地融入教学情境中。
第三,在教学内容上,任务型教学模式提倡将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生活情境融入课堂。任务型教学模式,强调任务应当取材于日常生活,使学生“学以致用”。取材于日常生活的任务,不仅能够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然习得语言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运用语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学习不再枯燥乏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在教师角色上,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任务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角色转换,教师不再是课堂活动的主角,而是任务的设计者和实施者、语言相关行为的指导者和任务的监督者与评估者。要想顺利地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首先,教师要调整心态,接受教师的新角色;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组织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最后,教师要对学生完成的任务进行相应评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课堂交还给学生。
第五,在学生角色上,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参与课堂活动,理解新知识,学会运用新知识,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并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听课者变成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自我行为的自觉监控者和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第六,在评价方式上,教师不仅需要注重结果的评价,更要注重过程的评价。任务型教学模式,把教学整体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子目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各项子任务,最终达到整体目标。教师通过学生完成的子任务,对学生实施评价。这样,就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和学习过程结合起来,从而形成综合性评价。
总之,任务型教学模式体现的是“在做中学”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现了从注重教师教什么到注重学生学到什么的转变。
(四)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
1.语言、情境真实性原则
语言、情境真实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语言材料来源于真实生活;二是任务设计要符合现实生活的需要,使学生在自然、真实的语境中理解语言、体会语言和运用语言。当然,并不是所有非真实生活的材料都不能被设计成任务,真实只是相对的。如果某项活动具备了交际功能,而且能够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即使组织活动所需的材料并非来源于现实生活,这种材料也是可以采用的。总之,凡是能促进学生语言学习的活动,都可以被设计成任务,在课堂中呈现出来。
2.“形式—功能”原则
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同样重要。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当注意这两个方面的结合。语言功能,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不能忽视语言形式的学习。因此,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语言表达的意义,而且要注重语言表达的形式,做到语言形式准确、意思明确。
3.阶梯性任务链原则
任务设计,应当具有层次性和阶梯性,应当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层层推进。前任务是后任务的基础,后任务是前任务的延伸,形成一条完整的任务链,从而保证任务的难易程度符合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使得不同学生都能找到合适自己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各个任务的同时,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成就感,促使学生怀有足够的兴趣和耐心去完成更高层次的任务。在语言技能训练方面,教师应当遵循“先输入、后输出”的原则,即先输入语言材料,使学生有足够多的知识储备,为完成任务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再输出经过逻辑思维加工的结论,经过这样的思维过程得出的结论更准确、意思更完整。就语言训练的四个技能而言,就是先听、读,后说、写,使教学过程呈现阶梯式推进。
4.在做中学原则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特定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内化语言知识,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不是单纯地听教师的讲解,而是靠自己的理解和研究,将新知识内化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5.“脚手架”原则
语言教学,要求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怀与支持。教师的关怀与支持,就像建筑房屋的“脚手架”一样,可以让学生拥有安全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大胆地去完成任务。
上述五条原则,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顾此失彼,应当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取适当的原则,最终达到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目的。
(五)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评价方式
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评价方式,包括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主要用于升学选拔;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综合性评价,目的是改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发掘学生的潜力。
1.终结性评价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终结性评价,即教师对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情况进行评价,而忽视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评价。终结性评价,只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没有学生的自评、互评,以及教师的自评。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因此,教学方式从传统的教师的“教”转变成学生的“学”,评价标准从学生对语言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转向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在基于任务的教学基础上形成的测试,既不考核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不对其语言水平划定等级,而是测试他们能否运用目的语完成既定任务。因此,教师有必要加深对形成性评价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应当遵循以下三条原则,即可行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可行性原则,是指评价机制能够对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有意义的评价。评价机制要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要做到与时俱进。多样性原则,是指不仅评价的主体需要多样化,而且评价的角度也要多样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生生之间互评、学生的自我评价等方式,均可尝试。多样性评价,可以使学生各抒己见,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是指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评价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总体来说,形成性评价的运用,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自己的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学生给予教师的信息反馈和教师的自我评价,也有利于教师适时、适当地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教师的进步。在任务型教学中,形成性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