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用原则
1.短小精悍
“微”,既是微课最基本的特征,又是它与其他网络课程最本质的区别。“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视频长度的“微”。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集中注意力学习的时间较短。长时间的学习,容易让他们产生疲惫感。此外,为了满足学生碎片化学习的需要,使学生能在零散的时间内学习,所以每个微课视频的时间应控制在10分钟左右。二是指微课视频容量的“微”。随着无线网络和移动终端的普及,大多数学生很容易就能接触到手机、电脑或ipad等。视频容量小,不仅有利于学生观看或下载视频,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而且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三是指微课内容的“微”。微课一般只承载1—2个知识点,以便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困惑。所以在设计微课之前,教师首先要考虑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尽可能地将课程内容细化,将一个章节的学习内容分割成相对独立的知识点。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教材内容分割不当,很容易导致知识点支离破碎,以及教学内容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体性缺失。所以在微课选题时,教师要充分考虑知识点、教学内容的性质,以及其与其他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按其难易程度进行合理地划分并适度地选取。
2.课程目标明确
微课的核心内容,是针对学科学习中的重点、难点或常考点等,设计制作的微型视频。微课教学目标明确,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需要或兴趣,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以学生为中心
开发微课,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利用微课学习的学生,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他们能够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因此,在微课设计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微课内容选择方面,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制作微课,使微课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避免出现资源利用率低的情况;在设计微课教学思路方面,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并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精心地设置学习活动,组织各种学习资源,在保持学生原有的学习习惯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微课结束时,教师应留有可供学生思考和交流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有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4.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
教学素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微课可选择的素材资源十分丰富,常见的有文本、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与文本相比,学生更容易被图片、动画等吸引。这些资源,也更直观地展现生理反应过程,帮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和直接经验。因此,在设计微课时,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素材,以适当的方式加以整合运用,以此增加课程的生动性,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要注意切勿滥用教学素材,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5.微课的开发和应用要适度、适时和适当
作为微课的开发者,教师首先要明白并非所有知识点都适合用微课的方式来讲授。在开发微课时,教师需要根据学习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来明确哪些知识点适合使用微课的方式讲解,制作出来的微课如何与课堂教学融合。所谓适度,是指微视频数量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所谓适时,是指微视频提供给学生的时间和方式要适当。在制作微课时,教师首先要明确该教学资源将应用于哪个教学环节,是用于课前预习还是用于新课讲授,或是用于课后解答疑难。教师要根据设计该微课时的目的,来确定微课提供的时间。此外,教师在向学生提供微课时,要尽量方便学生能随时获取,如借助QQ群、微信群等常用的社交工具。所谓适当,是指教师在设计微课的教学过程时,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实际需求,以及微课的教学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6.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课不能替代传统课堂教学。目前,它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资源,供学生自主选择。它的初衷,是希望帮助学生自学,所以在没有教师的管理和督导下,要想让学生主动学习,就需要从微课的内容和呈现方式上着手。除了微课的内容要具有实用性,在开发设计微课时,教师还要尽量使微课的呈现方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英语学科的知识点繁多且相对独立,所以学习的过程难免枯燥,很容易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疲倦现象,出现学生关闭课程、中断学习的情况。但同时,英语学科也是一门与我们自身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因此,在设计微课教学过程时,教师应该多与实际生活联系,使学生融入学习情境中。此外,教师要尽量保持微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此外,在学习活动的安排或教师言语的表达上,要充分体现趣味性。教师可以将课程内容,以问题串的形式展示出来,环环相扣,用知识点之间的逻辑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理论支撑(www.daowen.com)
1.终身学习理论
我国自古以来,就崇尚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谚语,就渗透着这种思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为满足社会变化的需求,终身学习理念逐渐引起政府的关注,终身学习成为当今人们生存必不可少的能力。关于终身学习的理论,学术界普遍赞同的定义是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大会”中,提出并被采纳的定义。其内容是: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面对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如此迅速的社会,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被社会淘汰。这就需要我们懂得学习方法,通过不断学习来完善自己。目前,终身学习理论,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理念。该理论的核心之处在于,学习者应学会学习,即具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通过互联网手段查找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养。
终身学习理论对本研究具有实际意义。在教学中,使用微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会学生主动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学会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微课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只需要具有终端移动客户端即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主动学习自己喜爱的知识,它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动机。学生在学习微课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实现终身学习奠定夯实的基础,真正实现终身学习理论倡导的将终身学习到的知识等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心理学派的一个分支,其理论内容十分丰富。它能够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和对所学知识主动地、有意义的建构,而不只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皮亚杰、斯滕伯格、卡茨和维果茨基等人。20世纪80年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根据人的认知发展规律,率先提出了建构主义。他认为,生物也包括人,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生物会朝向适应环境的趋势发展。而斯滕伯格和卡茨则认为,建构知识的过程的关键在于个体的主动性。维果茨基则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该理论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历史文化背景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应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地对新知识进行建构。它注重情境教学和学习者获取新知识的主动性,为微课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教学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微课,是将某一个知识点或重难点系统地集中在一起,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已学知识,有意义地完成建构。同时,它将文字、图片、声频和视频整合起来,打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3.微型学习理论
“微型学习”这一概念,最早是由Theo.Hug(西奥·胡克)提出的。他认为,微型学习是一种利用短时间处理小知识的学习活动。随后,Peter.A.Bruck(彼得·布鲁克)提出了微型学习的概念,他倾向人们日常交流和生活中的微型学习。综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有研究者提出:“微型学习,是用微型媒体承载微型学习内容的学习。”
随着社会快节奏的发展,人们逐渐习惯浅阅读。为了让人们更易理解和接受,各种各样的“微”现象层出不穷,如微博、微信和微电影等。微型学习理论,适用于学习时间比较分散的情况,与微课有利于学生碎片化学习的意义相对应。微型学习理论,决定着微课的选题内容,它适宜选择容量小、相对集中的知识点或重难点作为教学内容。微课选题内容的好坏,是衡量微课质量的标准之一。因此,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微课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联通主义理论
联通主义理论,是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主要载体的一种学习理论。2005年,乔治·西蒙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此外,他提出了联通主义学习的八条原则,即学习和知识存在于多样性的观点中;学习是与特定的节点和信息资源建立连接的过程;学习也可能存在于物化的应用中;学习能力比掌握知识更重要;为了促进持续学习,我们需要培养和维护连接;发现领域、观点和概念之间关系的能力,是核心的能力;流通是所有联通主义学习的目的;决策本身是学习的过程。
在当今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学会如何处理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是适应社会的重要能力之一。联通主义理论强调知识之间的交互性,它对指导微课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例如,教师在制作微课过程中,为了将某一知识点概念讲解得全面、具体,需要对该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重知识点的延伸,以及其与其他知识之间的相互性。学生在进行微课学习的过程中,头脑也会将知识点之间形成网状系统,通过长时间地学习,逐渐掌握教师的总结技巧,并将其转化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