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特征
事实上,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并非是一种单纯的模式,而是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各种具体的教学要素融于一体,针对学生实施的一种综合教学研究和指导、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四种特征。
第一,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坚决贯彻和落实邓小平的“三个面向”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多问、多想,全面吸收各种知识成果,并努力追溯相关科学知识的来历和发展,最终培养出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
第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在校期间,学生能学到的东西相对来说是比较有限的,同时学生在学校中收获的知识也是非常基础的。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真正学会学习和迅速把握要点,才能保证能够终身学习,而不是离开学校之后就不会学习。因此,学案导学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第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应积极为学生服务。因此,在学案导学的过程中,教师主要起着引导作用。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一套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机制,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第四,突出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把握知识,克服学生在学习中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沟通合作的能力。实施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加深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程度,使教学计划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从而促进师生之间互动和生生之间互动的深入。
(二)理论支撑
1.教学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概念;二是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基础;三是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原则;四是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程序;五是预防和克服学生成绩不良而采取的最优化措施;六是对优秀学生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途径。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教师就必须分析学生的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方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概括来看,要想达到最优化的关键,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够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2.认知结构理论
作为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曾主持该校的认知研究中心专门研究认知学习。他认为,不能以实验室内研究狗、猫、鼠、猩猩等的学习现象来推论人类个体的学习过程,必须到学习的第一线进行研究。认知理论认为,由于与信息的心理加工过程相关,学生之间相互作用本身便可以提高学业成绩,强调活动本身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学案导学的认知理论,有多种。这些理论,大致可分为两个领域,即发展理论和认知精制理论。
发展理论的基本假定,是儿童围绕适宜的任务进行的相互作用,能促进他们对重要概念的掌握。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定义为:“由独立解决问题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在他看来,儿童之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可能在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www.daowen.com)
认知精制理论与发展理论不同。认知心理学研究证明,要使信息材料保持在记忆中,并与记忆中已有的信息相联系,学生必须对材料进行某种形式的认知重组或精制。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莱文在一篇总结30年来关于精制研究的综述性文章中,提出了有关精制的定义性的陈述,即学习中的精制,是使人们更好地记住正在学习的东西而做的充实意义的添加、构建。精制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就是解释材料给别人听。在表达与倾听的过程中,不仅有利于被教者,而且有利于施教者。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施教者与被教者均能从中受益。
在“学案导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内部同伴之间的互动合作,互相学习、检查,达到对已经建构的知识的精制,以便更精确、深刻和牢固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3.动机的选择理论
选择理论的创立者哥拉斯认为,对于学生的四种需要,值得我们认真关注。这四种需要,包括归属(友谊)、影响别人的力量(自尊)、自由和娱乐。他曾指出:“虽然今天的学校教育过于压抑、不够愉快,但这不是问题的焦点。”柯尔曾指出:“学生之所以鄙视学业成绩的价值,迷恋运动场和演艺界的明星人物,其原因在于他们内在的强烈归属感、从众心理,他们渴望能从中得到满足,他们需要同伴的接纳和认可,需要表现其对团体的贡献。”哥拉斯在《课堂中的控制论》中指出:“利用归属、影响力和乐趣,能够激发学生去挖掘自身的潜力,维持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进行学习,可以相互交流,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充满互助和竞赛。同伴之间通过提供帮助和关心,不仅满足了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而且满足了归属的需要。这种归属感和影响力的统一,既保证了学生心理上的沟通和学业上的成功,又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从而达到一石二鸟之效。
建构主义,又被称为结构主义。瑞士的皮亚杰,是这一理论的最早提出者。他曾提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解释和构建现实的。由于每个人拥有的经验和对经验的理解程度不同,所以每个人对外部刺激的认知和解释也是各不相同的。”也就是说,它更关注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知识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应该是教师“填鸭式”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学生在了解社会文化背景之后,运用外部资源和协作,通过运用本身已有的旧知识和旧经验,对新信息进行重新加工,从而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意义的建构。
5.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一直从事教学与发展问题的研究,并在20世纪20年代—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存在两种发展状况。一个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即“最近发展区”;一个是可能的发展水平,即“教学的最佳区”。也就是说,教学的最佳区在获得一定的帮助下,借助一定的学习是可以实现的。但是生生之间存在着差异,它包括现有水平差异和潜在水平差异两个方面。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该考量这两种水平的差异,通过教学过程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使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时,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其次,设计的学案要适应学生的发展水平;最后,在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互动,让学生谈一下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6.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马斯洛认为,每个人生来就具有内在的、潜在的学习成长能力,而学习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行为,而并非是在外部条件的迫使下被动的行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主要包括三点。第一,人类先天具备学习的内在潜力;第二,学生是教育的核心主体;第三,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要感兴趣。学生只有自主地投入学习中,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可以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中得以体现。此外,无论是学案的编写还是课堂教学,我们都要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角色和角度开展整个学习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激发,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投入整个学习过程中。因此,“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正是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