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德法两国必争之地:阿尔萨斯与洛林

德法两国必争之地:阿尔萨斯与洛林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法国的立场来说,普法战争之后他们“失去”了阿尔萨斯与洛林。小学的体育课,甚至被强调是为了收复阿尔萨斯与洛林的体力训练。其后德国再次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占领了阿尔萨斯与洛林,但战后又归还给法国。由此看来,普法战争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所有战事,皆因德法间的冲突而起,且主要围绕在阿尔萨斯与洛林的纷争之上。

阿尔萨斯与洛林的东北部紧邻德国,过去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查理大帝统治时期为查理曼帝国所属。查理大帝死后,他的孙子于843年签订《凡尔登条约》,查理曼帝国分割为西法兰克王国即为日后的法兰西王国,中法兰克王国为现代意大利的雏形,东法兰克王国则演变为德意志王国。

位于阿尔卑斯山一带的中法兰克王国,同时受到德国、法国、意大利影响,因此除了意大利半岛外,其余地区皆没有鲜明的民族性。这些地区在德语中被称为“Lothringen”,源于中法兰克国王洛泰尔一世之名,而其在法国则被称为“Lorraine”(洛林),阿尔萨斯就位于洛林南部。

其后因《墨尔森条约》,阿尔萨斯与洛林转为东法兰克所属,长期受到德国文化渲染。然而17世纪,三十年战争结束后,又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之下,成为法国领土。但是长时间隶属德国,即便之后合并法国,一般民众仍以德语交谈为主,仅有部分上流阶层使用法语

1871年,阿尔萨斯大部分地区和洛林东部地区被并入德国以前,当地使用法语的人口仅有11%。由此可知,《最后一课》是完全以法国立场为前提的小说,掺杂了过多的民族情绪。

学校屋顶上的鸽子低声鸣叫,此时我心想:“现在连鸽子都只能说德语了吧?”

不过,内文中的感情叙述与当时阿尔萨斯人的情感是否吻合呢?毕竟阿尔萨斯长期隶属于德国,居民对于德国的语言及文化更为熟悉,法国人对此也非常清楚,路易十四甚至说过“阿尔萨斯是法国里的德国”。但是作者为什么硬是强调阿尔萨斯与洛林是“使用法语的法国领土”呢?(www.daowen.com)

原因在于在新大陆的银矿传入以前,阿尔萨斯是欧洲几个能够采集银矿的罕见地区之一;洛林地区则具有非常丰富的煤炭铁矿等矿产资源。工业革命时期,占领煤炭、铁矿产地,能为国家带来非常可观的资源。作为军事工业的基本,煤炭与铁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法国相较于德国,除了阿尔萨斯与洛林地区以外,没有任何煤炭、铁矿产区,因此该地的所有权对法国而言更是至关重要。此外,自古以来阿尔萨斯就是通往双方国家的交通要地,对德国、法国来说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以法国的立场来说,普法战争之后他们“失去”了阿尔萨斯与洛林。但以第三国的角度看来,对一个长期隶属德国之下的地区,使用“失去”二字反而有些奇怪。不过这段历史确实让法国人的自尊心蒙羞,唤起他们对德国的报复之心。小学的体育课,甚至被强调是为了收复阿尔萨斯与洛林的体力训练。强烈的社会氛围,造就出阿尔丰斯·都德的《最后一课》。

德法间的民族情绪与竞争心理,持续延续至第一、二次世界大战。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打败德国,成功收复阿尔萨斯与洛林。法国选择在凡尔赛宫的镜厅签署条约,要求德国支付巨额赔偿金。这次的巨额赔偿,成为日后纳粹与希特勒极权统治的幕后推手。

其后德国再次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占领了阿尔萨斯与洛林,但战后又归还给法国。由此看来,普法战争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所有战事,皆因德法间的冲突而起,且主要围绕在阿尔萨斯与洛林的纷争之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