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童话世界史:美国作家讽刺的英国社会

童话世界史:美国作家讽刺的英国社会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是没有国王和贵族的共和国,身为美国市民的作者,让挨打少年出场,通过汤姆的声音讽刺了封建主义身份制度的矛盾。马克在该时期积极参与了美国国内反帝国主义运动。他反对美国与西班牙在1898年的战事,反对战胜的美国接手西班牙殖民地菲律宾,甚至发表文章谴责美国虐杀菲律宾原住民。圈地运动引起的社会问题愈演愈烈,1489年英国议会明文禁止圈地运动,但没有严格执行。

童话世界史:美国作家讽刺的英国社会

《王子与贫儿》的故事背景发生于16世纪中的英国,而作者马克·吐温却是居住在从英国统治下独立百年的新兴国家——美国,而且是在19世纪末完成这本书。现在,让我们继续探讨这部作品吧!美国独立初期,不过是拥有大西洋沿岸几个州的联邦政府。他们赶走居住在美洲大陆的原住民,通过与法国和其他国家的土地买卖,扩张领土。19世纪末,美国与墨西哥爆发战争,领土扩大后,美国的雏形就此形成。

南北战争结束,成为工业第一大国的美国,开始从对欧洲的自卑感中脱离,并认为民主公民的制度优于欧洲传统的贵族制度,散发出自我优越感。作者马克·吐温身上当然也有着该时代的精神,他想通过“王子与侍从”的故事主题,大大讽刺封建制度的问题所在。

“陛下,您忘了我吗?我是替陛下挨打的那个孩子啊!”

……

“我犯的错,怎么会由你来挨打呢?”汤姆惊讶地说。

“陛下您果然不记得了吗?老师在陛下犯错的时候,总是由我来挨打啊!我的工作就是负责挨打,领取报酬。”

这是《王子与贫儿》中,替王子挨打的孩子出场的场景。事实上,英国王子读书偷懒或犯错时,都会有一位替他挨打的孩子。不管王子做错什么,因君权神授说(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而指自己是神在人间的代表),家教老师和养育者怎么胆敢以教鞭管教国王的子女。虽然国王可以处罚自己的子女,但王子不听劝或对父王以外的人无礼,却无人能管教,因此出现了这个制度。

现实中代替挨打的不是《王子与贫儿》里的贫穷少年,而是上流社会的孩子。他们是宫里与王子一起长大、一起上学的青梅竹马,因此当“替罪羊”挨打时,王子才会感到罪恶,努力改正错误。大部分挨打的少年与王子的感情都非常好。查理一世成为国王后,从没忘记替他挨打的威廉·默里,据说还将他封为伯爵。美国是没有国王和贵族的共和国,身为美国市民的作者,让挨打少年出场,通过汤姆的声音讽刺了封建主义身份制度的矛盾。

此外,马克·吐温想通过变成贫民的王子,用他的双眼发现这些贫苦民众所受的委屈及酷刑。例如被诬陷为巫女而处刑的冤案,因圈地运动失去耕地而身无分文去乞讨却被刮耳的农民,或因小罪被滚水和汽油泼洒的酷刑等。

但是作者让两位少年换衣服的用意为何?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人有可能如此神似吗?即便是贫穷的汤姆穿上王袍,也能够处理好王政吗?或许作者是想告诉读者:不管是王子还是贫民,人并没有贫富贵贱的区别。变成王子的汤姆,曾经受虐的经历,使他非常了解弱者的立场;穿上贫民装冒险归来的王子,因体验过社会底层的生活,而能够理解百姓的立场。

作者想强调的并非身份、财产、衣着等外在价值所象征的东西,而是想表达体会他人的痛苦、具有同理心意识的纯粹正义感。高丽武臣政权时期,曾是掌权者崔忠献奴仆的万积说过:“王侯将相的血统并非与生俱来,待时机一到,任何人都可以当上(王侯将相)。”与此如出一辙。(www.daowen.com)

马克·吐温并非一味赞扬美国民主主义的优越性。20世纪初,刚结束西部开发的美国抵达太平洋,企图成为新兴的海洋帝国。马克在该时期积极参与了美国国内反帝国主义运动。

1901—1910年,在他辞世以前他一直担任“反帝国主义联盟”的副议长。他反对美国与西班牙在1898年的战事,反对战胜的美国接手西班牙殖民地菲律宾,甚至发表文章谴责美国虐杀菲律宾原住民。看着作者的生平,我想,像他这种超越祖国利益的言论与行动,才足以被称为真正的知识分子吧!

都铎王朝历史和马克·吐温所处的时代背景,让我们了解到《王子与贫儿》绝对不仅是一本简单的儿童探险小说,这部作品是一位“真正的知识分子”笔下的讽刺小说。别再把这部作品看作“身世之谜”或是“谎称有钱人、行诈骗之实”这种八点档狗血剧情了,王子和汤姆可是会难过的!

[1]马克·吐温(1832—1910年),美国作家演说家1

[2]英国都铎王朝研究专家,擅长将英国王室历史写成脍炙人口的读物,是英国最畅销的历史作家之一。1

[3]英国历史学家和小说家,有多部关于都铎王朝的作品,其中2002年出版的《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The Other Boleyn Girl)荣获帕克年度爱情小说奖,并改编成电视电影1

[4]实际上应为堂侄关系,因英文原文使用“Cousin”,所以直接翻译成“表姐”。1

圈地运动是拥有庄园的领主或富有的农民,在经济耕地附近购买农田,并设置栅栏,作为畜养羊群之地。比起雇用佃农,畜养羊群可以创造更多利益,因此许多地主争先恐后参与圈地运动。

当时英国正处于毛织业发达时期,对羊毛的需求大幅增长。地主们为了饲养羊只,将耕地改种牧草,甚至赶走农民、圈起公有地,造成佃农们流离失所。无可奈何的农民,为了生活开始犯罪。圈地运动引起的社会问题愈演愈烈,1489年英国议会明文禁止圈地运动,但没有严格执行。

因此,1516年,托马斯·莫尔在著作《乌托邦》(utopia)中曾批判“羊群在吃掉农民”(亨利八世成立国教会时,托马斯·莫尔不认同国王即是教会领导人,于1535年以叛国罪被处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