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威尼斯商人》的内容和当时威尼斯的贸易状况及犹太人的处境无一吻合。我开始怀疑,除了主要章节里对夏洛克的审判外,作者又编织了其他额外的故事,到底有什么用意呢?这使我不断推敲莎士比亚执笔的真正意图究竟是什么。
只要提到《威尼斯商人》,脑海中就会浮现恶毒残忍的夏洛克的嘴脸。现在先不论作者的意图,让我们换个方向,探讨主线故事之外,巴萨尼奥求婚过程中出现的鲍西娅匣子吧!
巴萨尼奥想向鲍西娅求婚,就必须在由金、银、铅所制造的三个匣子之中选出具有鲍西娅画像的匣子。挑选匣子的人,必须先答应绝对不会告诉别人关于匣子秘密的约定,如果选错将会一辈子成为鳏夫。最后,巴萨尼奥选中了有鲍西娅画像的匣子,并得到她的爱。
没想到,比万物都珍贵的鲍西娅画像竟放在完全不值钱的铅匣子中。难道莎士比亚是想通过里外不一的匣子,在表面上描述夏洛克的失败,其实是在批判基督教的双重标准?变装为法官的鲍西娅,明明只需要让夏洛克放弃割取一磅肉,拯救安东尼奥的性命就好,却下了重大判决,不仅没收夏洛克的所有财产,还要求他改变宗教信仰。这些剧情不但不合情理,也不合法理。
裁判之前,夏洛克因可以报一箭之仇而洋洋得意,法官鲍西娅则不断恳切地劝告,要他网开一面。然而到了下半场,夏洛克情势开始不利之际,满嘴仁义道德的法官鲍西娅,却不帮夏洛克向安东尼奥求情,处理方式极为不当。每天赞颂基督教美德“爱”与“宽容”的他们,为何不对犹太人夏洛克施以相同的标准?表里不一的匣子,也许就是象征着基督教双重性格的角色——鲍西娅、安东尼奥、巴萨尼奥。
然而,当时的观众普遍把这场法庭对决当成一般的喜剧来欣赏,自以为从中获得“正义必得伸张”的痛快,寓教于乐,陶冶性情。把现实生活中遭遇的困难,怪罪给基督教的共同敌人——犹太人,其实是将基督教支配者给予的压力发泄在犹太人身上罢了。说不定莎士比亚正躲在舞台幕布后,看着这群基督教观众的反应,嘲笑嘀咕着:“这群表里不一的人啊!”
《威尼斯商人》是一部能刺激多向思考的作品,表面是浪漫爱情剧,利用法庭大逆转的场面,叙述坚定的友情,然而掀开锅盖才发现它隐藏着意义深刻的内容——揭发基督教徒丑陋的双重标准。这部具有深层含义的作品中,不管是助长反犹太主义的情节,还是与英国、威尼斯实际史况不符的部分,都可以被视为是莎士比亚痛快豪爽的指控。最重要的是,我们穿越表象,从中欣赏了《威尼斯商人》的本质。
[1]莎士比亚(1564—1616年),英国剧作家、诗人,是全世界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其戏剧作品不断被翻译、表演,对后世文学、戏剧、电影等都影响甚巨。(www.daowen.com)
[2]另有一支德国裔犹太人与其子孙被称为“阿什肯纳兹犹太人”。中世纪以后,犹太人被分为阿什肯纳兹和塞法迪犹太人,现今居住于以色列的他们,仍有各自代表的首席拉比。
Espresso(浓缩咖啡)、Americano(美式咖啡)、Cappuccino(卡布奇诺)、Latte(拿铁)……我们熟知的咖啡名称都是由意大利语而来的。一般指称咖啡师的“Barista”,也是意大利语。
为什么咖啡用语都是意大利文呢?
从埃塞俄比亚发源的咖啡,原本是只有伊斯兰教徒才会喝的饮料,欧洲人则是在十字军东征时侵略伊斯兰地区才初尝咖啡滋味。起初,欧洲认为咖啡不但散发恶魔之色——黑色,且是异教徒所喝的饮料,对其十分抗拒。
后来的贵族外交官与贸易商,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君士坦丁堡尝到咖啡之美,回到欧洲祖国后,咖啡文化才从他们之中开始发芽。此时咖啡仍是不得公开品尝的饮料。
直到1605年,教皇克雷芒八世为这个“异教徒饮料”举行受洗仪式,正式定为基督徒的神圣饮品,开启人们享受咖啡的大门。1615年,意大利通过与伊斯兰商人交易引进咖啡,威尼斯商人便是其中的要角。1645年,威尼斯开了全欧第一间咖啡厅,咖啡迅速流行于欧洲,咖啡厅开始出现于欧洲各个角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