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思维教育现状与发展

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思维教育现状与发展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目前的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思维教育处于表面化、边缘化的地位,难以被广大科学教师所关注,难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这不利于小学科学教育的稳步发展与全面提升。从细分角度来看,这六个综合性要素还可以划分为20个小要素。

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思维教育现状与发展

从深度访谈可以发现,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科学思维教学与科学教育改革的错位问题比较突出。科学课程的基础是科学知识,而知识从内在属性上来看,可以划分为三个内容:第一是符号表征;第二是逻辑形式;第三是意义。

首先,所谓符号表征,具体指的就是以世界为核心,与世界有关的各种知识,投射到科学教育教学活动中,就是多种多样的科学定理、科学知识等内容。在科学知识探寻者眼中,无论是科学理论,还是科学定理,都是具有鲜活性、生动性、形象性的事物;在学生群体的眼中,它们都是多样化、丰富化科学思维的凝结物,是需要认真学习、广泛认知、深入思考、不断探究的外部实在。

其次,所谓逻辑形式,指的是知识自身所具备的结构性特点,不管是科学学科内容,还是丰富的科学知识,都具有显著的严谨性、逻辑性、思维性、结构性,而学生群体在深入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准确认知科学课程的严谨逻辑、学科结构、系统化构成等诸多方面。最后,在知识的意义维度上,它所指向的是多元化知识内容与人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过程,是从有关世界实践的相关知识,转变为迈入世界的相关知识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要求学生群体要积极参与,不断融入,以此深入理解知识的诞生过程、发展过程、完善过程。

对于科学教师来说,需要积极认识到,单纯地呈现知识内容是没有价值与作用的,唯有引导学生群体准确意识到知识与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成长之间的意义联系与价值属性,才能够切实有效地发展形成有价值、有意义、有特征的学习行为,并生成自我价值感、学习意义感、成就感、获得感。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科学思维教学所指向的,所代表的是超越科学表层范畴,渗透到科学深层次范围内的知识教学,而不断探寻科学知识教学背后的科学思维方法,引导学生群体深入理解科学思维方法,形成科学思维意识,从而不断增强自身的科学核心素养与科学综合能力,全面优化学生群体的科学学习活动。毫无疑问的是:科学在整个文化发展历程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是优秀的文化代表,而科学素养也是当代社会大众、优秀专业人才应该拥有的基础能力与专业素养。

在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标准中,对学生群体的培育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步从双基层面发展到四基层面,这充分展现了科学课程教育对学生群体的科学核心素养、科学综合能力、科学思维培育等方面的高度关注与强烈重视。从双基指向四基,它所体现的不单是要求教师群体在科学教育实践层面以及科学课程理解层面做出变革,还要求科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性、整体性、综合性变革。(www.daowen.com)

目前,僵化的、单一的、灌输型的科学课程教育的相关不足与弊端已经被广泛熟知,各种教育思维也存在缺陷,无论是点状教学思维,还是片段化教学思维,都不再适用当前的小学科学教育,为此,只有全面推进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活动,全面培育学生群体的科学核心素养与科学思维意识,才能有效促进小学科学教育走向光明的未来。在科学教师的个体发展维度,科学知识教学在科学教学内容中只占据了一部分,想要推进科学教学的稳步发展,需要强化科学教育的深度开展,而这恰恰需要教师群体将科学教育教学活动,当作是持续渗透、不断深化、逐步加深的发展实践过程。

在此过程中,科学教师群体的教学能力、教学观念、教育思维、教学方式都得到了有效的创新发展,这也促使科学教育对象—学生群体获得了持续发展的上升力量。但是,目前的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思维教育处于表面化、边缘化的地位,难以被广大科学教师所关注,难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这不利于小学科学教育的稳步发展与全面提升。

按照扎根理论的相关内容与教育理念,研究人员发现,课堂教育教学发展模式主要可以细化为六个方面的核心要素,具体涵盖了以下方面:第一是教育理论,也就是教育理念;第二是教育教学目标;第三是教育教学过程;第四是教育教学环境;第五是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第六是教育教学关系。从细分角度来看,这六个综合性要素还可以划分为20个小要素。这些具有内在联系的要素在实际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不同的要素之间既具有自我的独特性、发展性、区分性、优越性,还与其他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推动整个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持续发展,确保教育教学活动的稳步实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