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共产品理论概念
经济学家用公共产品这个词来指可能造成资源误置的各种不同状况。通常,公共产品仅被用来描述由公共部门提供的物品,诸如公路、国防等,因为它们是由政府提供的。但这并不能完全解释一些物品需要由政府提供,而另一些则要由自由市场来提供。公共产品一般具有集体消费和非排他性特征。一个公共产品可能具有其中一个特征,或同时兼具两个特征[8]。
集体消费品是指当一个新的消费者参与该物品的消费时,不会减少原有消费者消费的物品。从市场角度来说,排除掉市场上一些消费者是会降低效率的,但是市场也无法将资源配置给只愿支付较低价格的消费者,在此意义上,市场在集体消费品的资源配置方面是无效率的,在将这类物品分配给潜在消费者方面同样是无效率的。因此,由政府来提供集体消费物品,并在不收费的情况下,让所有人都可以参与消费,这就减少了无效率现象。
非排他性的物品则指物品被生产出来后,就很难防止人们在不付费的情况下对其消费。非排他性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反映在当一个物品被生产出来以后,要防止其他人参与消费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非排他物品还可能会带来搭便车的问题。其实,所有人如果合作生产这种物品,都将会因此而受益。但是,个人如只是按照自身的狭隘利益行动,要比将共同利益置于他们自身利益之上的情况更加糟糕。对于由私营部门生产的大多数物品来说,在个人的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总存在着某种矛盾关系。非排他性可能带来一个所谓“囚徒困境”的概念,即每个人都想得到搭便车的好处。但是,如果每个人都搭便车,这种非排他物品就不再生产了,整个群体的状况也就变得更加糟糕了。(www.daowen.com)
(2)生态文明建设的公共产品特性
生态文明建设明显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它是一种集体消费品,新增加的消费者对生态资源等进行消费时,并不会影响原有消费者的消费,因为它的效用不可分割。并且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当向某些人提供它时,其他人也没必要为消费它而付费。因此,无论是否付费,所有人都可以消费作为公共物品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每个人都有这种搭便车的动机,这就造成了自由市场进入的壁垒,个人行为不愿意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从另一方面来说,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物质的投入和技术的发展,更需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进行推广和传播,其资本的投入面临投资回收期长、获利能力局限等问题,市场的调节手段能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鉴于此,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行为的介入。财税政策作为宏观调控最有力的工具,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