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自然世界中最普遍的颜色,它代表着生命、环保和文明,在生态文明问题的探讨中是使用频次最高的词语之一。也正因为其内涵丰富,至今仍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本部分从多个维度对其进行界定:第一,从历史的角度对绿色内涵进行考证;第二,从哲学视角对绿色内涵进行探究;第三,从人文层面对绿色内涵进行讨论;第四,就生态方面对绿色内涵进行探讨;第五,从文明方向对绿色内涵进行分析;最后,从经济实践的角度对绿色内涵进行考量。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华文明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五千年的变迁,其间就蕴含了众多关于绿色发展的生态伦理理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众多学派提出了自己的生态伦理观,其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左丘明所著《国语·周语》有云:“古之长民者,不堕山,不祟薮,不防川,不窦泽。夫山,土之聚也;薮,物之归也;川,气之导也;泽,水者钟也。”其中已经阐述了对自然资源开发要因势利导,顺其自然的道理。周公旦的著作《周礼》中地官篇有言:“凡窃木者,有刑罚。”秦代颁布的《田律》中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这是我国古代文明所蕴含的生态文明理念,其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保护思想,也是绿色发展思想形成的基础。
从哲学视角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存在于自然界中,是自然生态的组成之一,应该遵循自然环境演化的规律,故顺应自然、尊重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者是内在统一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人类发展的理想,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马克思还充分肯定了自然相对于人的先在性,指出因为有了大自然的存在,人类才逐渐进化而来,认为自然界是另一种意义上人的身体,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然而人与自然又是有区别的,人是有意识、理智和灵魂的,能以人独有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
从人文层面看,我国古代的诗词内容多半都是与生态自然中的青山绿水和动植物息息相关的,体现着古代文化最质朴的绿色思想和对生态意境的向往。唐代有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宋代有黄庭坚的《雨过至城西苏家》:“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更有热爱躬耕生活的田园诗派代表人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山水田园的朴实清新和诗词画意已然成为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寄托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的载体。我国繁盛的诗歌文化中的绿水青山、田园农耕早已超脱物外,更多体现了我国古代的绿色人文传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生态方面看,绿色是生态的代名词,它代表着生命、资源、环境,更是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科学利用、生态多样性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代名词。绿色生态是全球发展的方向。世界环境的恶化、资源枯竭带来的恶果已经开始制约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绿色生态不仅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引,更是人类发展的希望。(www.daowen.com)
从文明方向分析,绿色的指向主要包括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人类对社会、环境、经济的认知应该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基础,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发展经济前应该首先考虑生态环境的平衡问题,而非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忽视人类代际的长远发展;从经济实践看,绿色强调的是要实现绿色经济发展,注重节能、降耗、减排、高效,全力推进绿色产业发展,重视生态环境末端治理,提高能源与资源利用率,降低石化能源消耗,开发新能源,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差异即差别、不同。从哲学角度看,它是事物间互相区别的哲学范畴。差异也可以分为内在差异和外在差异,内在差异可以理解为事物内部自身存在的尚未激化的矛盾点;而外在差异指的是事物间彼此存在的差别。
作为本书的逻辑起点,绿色差异化是基于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居民生活质量、科研水平、教育公平等因素的不同,通过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活质量的环境因素和可持续发展与公平四个维度,含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42个三级指标来体现的。其中,经济增长绿化度体现的是区域经济的内在差异,通过描述经济增长、生产发展所带来的能源损耗、污染排放等影响绿色发展的指标的增减,反映其外在差异;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体现区域资源禀赋等内在差异,通过区域的自然禀赋、资源结构等数据的分析,探究其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能力的外在差异;生活质量的环境因素体现区域居民生活等内在差异,居民生活质量发生变化与环境产生交互影响,社会基本设施配套、社会保障等因素体现区域的外在差异;可持续发展与公平体现区域文化经济等内在差异,其既包括代际内又指代际之间的各种影响指标,指标数据的差异性体现了区域的外在差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