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上文从优点视角探索顶岗实习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发展的过程,也提及了其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但笔者以为,那还不能全面概括顶岗实习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其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下文将从课堂教学点评中的不足出发(见表4),对顶岗实习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次更加全面的梳理。
表4 构成要素中的不足及提及频率
续表
顶岗实习师范生的专业发展应该达到何种水平?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鉴于此,笔者试图从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阶段,得出一个暂时的参考标准。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研究表明,教师的成长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教会阶段,处在这一阶段的教师通常关注如何从“教师教”的角度把一堂课的知识讲明白、讲清楚;会教阶段,处在这一阶段的教师开始关注如何从“学生学”的视角考虑教学的方式与方法;有个性地教阶段,处在这一阶段的教师有自己对学科的独到见解,并能融合多种背景知识,从而形成独具一格的教学风格与教学艺术。[4]从上述情况看,顶岗实习教师的成长应该属于第一个阶段——教会阶段。因此,笔者将从“教会”的视角剖析顶岗实习师范生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突破重点、化解难点能力不足
“教会”的关键,不在于教师将教材所涉及的内容从头至尾讲完,也不在于教师把自己所知道的所有关于知识点的知识、信息全部讲出来,“教会”的关键是教师能识别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并能用恰当的方式突破重点、难点。“教会”不等于教师灌输,也不是教师做演员、学生做观众。真正的“教会”,既要有教师的讲,也要学生的练;教师讲,要讲得透彻;学生练,要练得及时。讲得透彻,既要靠教师的语言表达,也需要借助辅助媒体;练得及时,不仅指练习需要分散,同时也指练习要具有层次性。遗憾的是,笔者的研究发现,在笔者的听课点评材料中,“练习不够,巩固不到位;练习过于集中,不能在每一个知识点之后及时练习”被提及18次,“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参与度不高”被提及16次,“化解难点措施不充分”被提及16次,“教学重点不突出,分配时间不够”“突破重点、难点以讲为主,缺乏适当的练习;讲解不透彻”分别被提及15次。之所以如此,笔者以为,这还是与指导教师的指导力度不够有关,也与顶岗实习师范生的现场学习能力不够有关。
2.板书规划能力亟待提升
推进教学现代化并不意味着传统教学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正如无论教育技术如何发达学校都依然有存在的必要一样,无论辅助教学媒体、多媒体技术如何先进,传统的板书仍然有存在的必要。事实上,好的板书不仅能给学生一种审美上的愉悦,更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体系结构。同时,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看,板书长时间的存在(相对一节课而言),能不断刺激大脑,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遗憾的是,笔者听课中发现,还有相当一部分顶岗实习师范生忽视板书在学生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板书不是内容过多、主次不分、无法突出重点,就是过于随意,学生无法从板书中找到本堂课的重点。在笔者的听课点评中,“板书过多、随意、重点不突出”被提及11次。为什么如此?笔者认为原因不外乎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指导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指导教师对顶岗实习师范生的教学基本功监督不严;其二,职前教师教育在此方面的培养和训练不足;其三,大学课堂熏陶不足。
3.导入设计被忽视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时间不长,但作用不小。一个好的导入,就如一块磁石,能聚拢学生们分散的思维;就如一首美妙的歌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如一级级登山台阶,能为新课的学习作铺垫。正因为如此,中小学教师都把导入作为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都特别注意导入的精心设计。然而,在驻点听课指导中,笔者发现,留给笔者印象深刻的好导入并不多(优点中提及“导入简洁/生动”仅2次,见表2),不足的导入倒是不少。在点评记录(见表4)中,“导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被提及5次,“导入不充分,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被提及4次。之所以如此,笔者以为,这在很大层面上与顶岗实习师范生对导入的认识不充分有关。在他们看来,只要把重点讲清楚、把难点讲明白就可以了,导入就无所谓了。事实上,人本主义心理学早已指出,人不是认识的机器,学习是需要情感参与的。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好的导入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自主、合作、探究等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体现不足(www.daowen.com)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转变学习方式是此轮课程改革的亮点。如何将学习方式的理念转变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高等院校不能仅仅是理念的倡导者,更应该是实践的行动研究者和推广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引领者。唯有如此,高校与中小学的良性互动才有可能形成,理论与实践的对接才能落到实处。教育实习应该成为沟通高校与中小学的桥梁,更应该成为高校发挥其引领作用的重要平台。然而,遗憾的是,笔者在听课点评中,在优点中提及新学习方式的累积频率为10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被提及4次,“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分别被提及3次),而在不足中提及新学习方式的累积频率为33次(“学生探究活动不够”被提及19次,“自主学习安排不够,操作不规范”被提及11次,“合作学习不够,或流于形式”被提及3次)。之所以如此,笔者以为,职前教师教育中相关能力培养的缺失是主要因素。
5.学科特点在教学中体现不足
如果说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那么,基于学科特点的教学则是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一个重要体现。如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教学都由导入、教授、练习、反馈与小结等环节构成。但在每一个环节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各个学科则不尽相同。这些不同之处,既体现了学科本质的不同,也体现了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差异。它是教师专业性的核心体现。学科教学知识研究显示,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能从职前阶段就要开始培养职前教师的基于学科特点开展教学的意识。遗憾的是,在笔者的听课点评中,“学科教学特点体现不足”被提及13次。下文的三个材料,就节选自笔者的听课点评。其共同的特征就是缺乏对学科特点的深刻把握,进而导致课堂教学目标迷失、学习效果甚微。究其原因,笔者以为,这与职前教师教育理念陈旧、人才培养与时代脱节有密切的关系。
材料1:泛读文章,建议不要逐句翻译。逐句翻译是无法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习惯的。教师可以扫清个别难点,但这种帮助不要太多。教师让学生学会感知语言,体会语言,在不确定中理解语言,这才是真正的语言学习。想想汉语学习,我们不也是经常有读不懂的地方吗?(英语课点评)
材料2:要充分体现几何学习的特点。在复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的过程中,如果顶岗实习师范生能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同学们根据图形来回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其判定,那么这种教法应该更符合几何的学习规律,学生也会更容易记住这些性质。数学讲究规律和方法,这应该是一种学习方法。(数学课点评)
材料3:课堂教学缺乏学科特点,不能从学科思维的视角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意识。也许,这是一个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上次阳泉中学✕✕✕的历史课,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如何让学科教学体现学科特色?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有没有本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和问题分析方式?也许,这是一个历史老师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回答的问题,而且,只有清晰地回答了上述问题且在历史教学中将其落实,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优秀历史教师。(历史课点评)
6.方法意识在教学中体现不足
笔者在关于顶岗实习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的研究中,曾经提到其存在的一个问题——执教者仅仅陈述了本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却并没有陈述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计划中对过程与方法的忽视,必然会在其后的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因为对于绝大部分新手而言,教学就是一个沿着既定的预设方案依次展开的过程。正因为如此,课堂教学过程缺乏方法意识也就不足为奇了。研究显示,在笔者的听课点评中,在优点描述中“方法意识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被提及5次;而在不足的描述中,“教学目标单一,方法目标体现不足”被提及6次。如果我们把方法意识与学科学习方法结合,那么存在的问题可能会更大。之所以如此,笔者以为,师范生的专业课程学习缺少方法意识熏陶及学科教学法类课程缺少有意识的方法训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材料4:学生总结段落大意、主旨大意,是培养学生归纳思维的有效方法。如果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那么,我们就需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阅读体验和实践体验。“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除非我们的学生是阅读天才,否则,不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他们是很难一下子就能归纳出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而且,学生也并非天生就拥有归纳段落大意、主旨大意的智慧和方法,这需要教师引导。教师引导,关键在于方法的引导;而方法的引导,不体现在你给了学生多少个抽象的、孤立的总结段落大意的方法,而体现在学生在段落大意的归纳中不断体验到方法是如何被应用的。(语文课点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