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师教育课程学习过程的诊断主要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课程的教育认知目标、课程要求严格程度、学生在课堂上的课程学习行为、学生在课下的课程学习行为。
1.教师教育课程的教育认知目标达成
对于教育认知目标的分析,通常采用美国教育家布卢姆(B.Bloom)的分类系统,即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5]不过,基于研究的需要,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教育认知目标被整合为记忆、分析、综合、应用。调查显示,H师范学院在教师教育课程认知目标上的得分偏低,与地方院校课程认知目标呈现显著差异。从各题项的得分均值看,记忆层面得分均值最高(46.4),其次分别为综合(41.0)、分析(40.3),运用层面得分最低(32.7)。这说明:在H师范学院,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比较偏向于理论知识的记忆,存在教育认知目标单一化倾向,尤其忽视教师教育课程理论知识的运用。
之所以如此,可能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教师教育者的教育理念认识偏差。这主要体现在他们对教师教育课程性质的认识上:当他们把教师教育课程视为纯粹的理论知识时,他们更加关注记忆;而当他们把教师教育课程视为实践性很强的理论知识时,他们就会更加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其二,教师教育课程评价的局限性。目前绝大部分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评价还是采用纸笔测试的方式,实践层面的评价很少真正进入学生的学业评价中,这就导致了师生对理论知识应用环节的忽视。
2.教师教育课程要求严格程度上的差异
课程要求的严格程度在本调查中主要是指:为达到课程的教育目标,学生所需要进行的学习、阅读、写作以及考试环节的要求。调查显示,在阅读方面,8.2%的学生没有阅读过指定的书籍,58.7%的学生课本或书籍的阅读量为1~4本,同时,17.2%的学生没有阅读过教师教育类期刊论文或报纸,43.0%的学生在此方面的阅读量为1~4篇;在课程论文或作业写作方面,76.9%的学生没有进行过长篇论文或作业写作,48.2%的学生没有进行过中篇论文或作业写作,30.1%的学生没有进行过短篇论文或作业写作。上述数据说明,对于大部分的学生而言,他们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与课堂,局限在对知识的记忆,他们很少通过扩大阅读面来积极主动地拓展教师教育课程学习。同时,他们把对教师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等同于记忆,而忽略实践参与。
为何会出现此种状况?首先,这与前文所提及的教师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有关,当教师教育者仅仅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时,知识的拓展与实践性理解就会被忽视,相应地,他们对学生的阅读量与写作量就不会有太高的要求。其次,这可能与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有关。有关调查显示,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程度不高,尤其是在职业行为倾向和职业意志方面呈现出严重的不足。[6]这就极有可能导致他们学习教师教育课程的动力不足。在此情境下,即使教师教育者提出额外的阅读与写作要求,师范生在执行时也会大打折扣,而当教师教育者没有这种特殊要求时,他们更不会主动探求。(www.daowen.com)
3.师范生教师教育课程课堂上的学习行为
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分析显示,H师范学院师范生教师教育课程学习中的“课堂主动表达”得分高于地方院校,差异显著。这可能与H师范学院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中逐步实施的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教学改革措施有关。不过,在“口头报告频率”“生生互动频率”方面,H师范学院师范生的得分均值与地方院校常模有显著差异,前者得分明显低于后者。通过对三个具体题项的频率分析发现,只有25.8%的学生在“课堂主动表达”上选择“很经常”和“经常”,19.6%的学生在“生生互动频率”上选择“很经常”和“经常”,5.9%的学生在“口头报告频率”上选择“很经常”和“经常”。
师范生教师教育课程课堂学习行为现状,折射出单向传授知识甚至灌输知识的普遍存在,而这种现象背后,恰恰反映了教师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差异,以及在此影响下的课程观、教学观与学生观的差异。事实上,对于具有很强实践性的教师教育课程而言,实践取向理念的缺失,往往意味着纯知识取向的课程教育目标。“如果一堂课主要关注的是知识的传递,即使是在同等条件下,学生提问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都会大大降低;相反,如果课程覆盖了所有高级思维技能的培养,学生的提问和参与讨论几乎是必然会发生的行为,因为思维和语言是互为表里的。”[7]
4.师范生教师教育课程的课下学习行为
师范生教师教育课程的课下学习行为分析显示,H师范学院师范生教师教育课程课下学习中的“师生课外讨论频率”(p=0.000<0.001)、“课前完成作业频率”(p=0.000<0.001)、“使用媒介完成作业频率”(p=0.000<0.01)及“帮助他人完成作业频率”(p=0.016<0.05)与地方高校学生的学习常模呈现显著差异。从得分均值看,H师范学院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后者;而在“生生课下讨论学习”与“生生课下合作”方面,H师范学院师范生与地方院校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该研究显示,57.3%学生在“师生课外讨论”方面选择“从未”;在“课前完成作业”方面,只有26.9%的学生选择“很经常”和“经常”;在“生生课下讨论学习”方面,选择“很经常”和“经常”的学生比例为34.3%;经常“借助媒介完成作业”的学生比例为22.7%,学生在“帮助他人学业”方面选择“很经常”和“经常”的比例为16.7%,在“课下生生合作”方面选择“从未”的比例为8.1%。
从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出,H师范学院师范生教师教育课程的课下学习行为并不理想,尤其在“师生课外讨论”方面更是令人担忧。究其原因,教师的教育理念、学生的职业认同肯定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不过,除此之外,H师范学院教师教育课程的合班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面对超大规模的学生群体、超负荷的教学任务,师生课外讨论又怎会存在现实条件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