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移民历史的人口大国。根据中国历史上的一般经验,从秦汉经隋唐到明末清初,凡是强盛的王朝,实行的都是开放的政策,既有开阔的胸怀接纳四方的宾客,也有优雅的心量允许自己的国民四方经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与贡献就是明证。
近代时期,国内著名的晋商、徽商以及声震南洋的华商与侨领,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移民,他们求生存谋发展的行为早就将中国的发展与周边邻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在中国南方的广东、浙江、福建等侨乡,出国务工以改善个人及家庭经济地位的传统也有数百年的历史。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中国被动地进入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以“契约劳工”、“苦力贸易”为表现形式的劳工移民,在遥远的美洲、非洲乃至大洋洲的种植园、矿山以及铁路线上,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他们以卖身为特征的移民形态,却成为中国近代移民史上血泪斑斑的一页。根据《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2》的统计数据,中国的国际移民从历史上看,分为三波浪潮:
第一次大规模浪潮出现在19世纪初。欧美各国相继放弃奴隶贸易制度,出于对黑人奴隶贸易的替代,欧美各国经由鸦片战争带来的商业开放,压迫清政府同意华工以“卖猪仔”的形式出洋,成为事实上的强制劳工。华工多数被贩卖到古巴、秘鲁、毛里求斯以及澳洲与北美等地。19世纪晚期,欧美等地开始出现反华浪潮,因为排华法案的实施,大多数华工去往东南亚并在当地居住。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的出国华工超过265万人。(www.daowen.com)
第二次大规模浪潮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导致东南亚地区重要战略物资,如橡胶、食糖、五金、船舶等制品的需求剧增,该地区相对战乱中国的经济呈上升趋势。中国南部闽粤各省居民以所谓“三把刀”(剪刀、菜刀、剃刀)以开设餐饮、百货与制衣等形式在东南亚谋生,华商资本也开始投资于银行、航运、橡胶与农产品等,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即是此时期的代表。截止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东南亚华人已达700万之众,世界华人总数在1300至1500万之间。相较于第一阶段,该时期华人移民社会地位开始上升,收入开始明显改善,但是在本地仍旧处于被歧视的状态。
第三次大规模浪潮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延续至今。20世纪60年代,欧美各国出于全球竞争的考虑,纷纷制定新的移民政策,开放发展中国家植入本地劳工市场的限制,开始大范围吸收专门人才。以留学生和高级专门人才为代表的技术移民成为国际移民的主体。[1]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特别是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地位的变化,中国的国际移民中开始出现投资移民的类型。[2]近些年,中国的国际移民已经成为各主要移民国家关注的首要对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