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朝白银帝国:货币与经济的崛起

明朝白银帝国:货币与经济的崛起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白银在法律和事实上成为首要货币的时间,无疑是在明朝的中后期。永乐年间,白银的禁令愈加严厉,民间敢有以白银交易者,以奸恶论处。明朝的货币史,便是纸币的衰落和白银的崛起史。明清时期,铜钱先是宝钞的辅币,后又成为白银的辅币,直至清末而消亡。白银的通行,还得益于世界白银的大量流入。在巨大的贸易顺差下,沛然无御的白银大潮从日本、美洲和欧洲涌入中国,诞生了一个汇聚了全世界白银的最大经济体——白银帝国。

明朝白银帝国:货币与经济的崛起

“百姓虽愚,谁肯以一金买一纸!”

自从周延儒获罪后,蒋德璟隐忍了大半年之久,任谁都知道他与这位前任首辅甚有瓜葛。只是今日在太和殿上,耳听得户部主事蒋臣对重行“钞法”一事夸夸其口,他实在是怒不可遏了。

语罢,蒋德璟复又怒视着面前的三位户部要员。

户部尚书倪元璐,浙江上虞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按祖制,苏、松、江、浙(苏州、松江、江西、浙江)人不得为户部官,其后此制虽屡有松动,但户部尚书一职,在洪武以后的二百余年里,只有倪元璐一人。

苏、松、江、浙是明廷赋税最要之地,朱元璋设此成法,一是怕四地之人回护乡民,降低赋税。二是风闻四地市肆之民“好争讼”“不循法度”,尤其是“重钱轻钞”“多行折使”的做法,导致其着力颁行的“大明宝钞”愈陷困顿。

有明一代,货币约分为两大阶段:先是明朝中期之前,实行以大明宝钞为主、铜钱为辅的复本位体制,白银禁行;再是成化、弘治以降,实行以白银为主、铜钱为辅的复本位体制,宝钞废弛。

纸钞是朱元璋一统天下的倚仗,早在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铸行大中通宝之时,便已令“商税三十取一,收钞及钱”。洪武初年,更是多次用宝钞赏赐臣子,此时大明宝钞尚未颁布,用的还是元钞。

洪武八年(1375),诏造“大明宝钞”。史载“明初,钞甚通行”,然而短短十余年后,大明宝钞并没有随着国力民生的恢复而稳定下来,反而陷入了无休止的贬值之中,其衰落之速,竟是比宋、元时更剧。

洪武二十三年(1390),就有“以钞一贯折钱二百五十文者”的说法,宝钞已贬值到原先的四分之一。洪武二十七年(1394),两浙“以钱百六文折钞一贯”,宝钞已贬至原先的六分之一。明廷技穷之下,索性颁布铜钱行用禁令,以行政手段督用宝钞。然而到了明宪宗成化初年,朝廷诏令“每钞一贯折钱四文”,成化七年(1471)更是“钞贯值二三钱”,宝钞几乎贬至面值的千分之一,终于是废纸一张了。

大明宝钞是一种先天不足的货币,它与宋元纸币的准备金制决然不同,是一种强制性的、不能兑换的货币。但其却如同交子一样,都是因为发行无度而衰落。洪武朝的统一战争永乐朝的下西洋,均是建立在宝钞滥发的基础上,即所谓“壅滞”。

与此对应的是永乐、洪熙年间和宣德年间的两次“救钞”,概而言之就是以增添税目的方式回笼商场上过于泛滥的宝钞。只是本来针对富商大贾的课税,却摊派到了市井小贩和平民百姓头上,并且还增设了大量的税目,以致举凡店铺、摊位、屋舍、园圃,无物不税;吃也税,喝也税,衣也税,行也税,无事不税。然而这些也尽是背离经济的隔靴搔痒之举,或有一时之效,但最终都未能阻止钞法的崩溃。

吊诡的是,本是为了迫使大商巨贾过关时使用宝钞,从而加大宝钞的流转而设立的“钞关”,并没有因为宝钞的废弛而消失,转而成了征收银钱的敛财扒皮之所。商旅为了躲避钞关重税而不肯过关,致使百物腾贵,百姓嗟怨。

万历朝的户部尚书赵世卿痛心疾首道:

“……各关告穷告急之人,无日不至,不敢一一陈渎。大都人情熙熙攘攘,竟尺寸之利,今乃视为畏途,舍其重利,不通往来。无乃税使之害,尤有甚于跋涉风涛者,则苛政猛于虎之说也。”

至于那大明朝堂的信誉,也如同宝钞一样,废弃于道路矣。

白银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成为货币的,没有人能说得清。但是白银在法律和事实上成为首要货币的时间,无疑是在明朝的中后期。

南宋十二两半银铤

明五十两银锭

清四川“公心昌”双排戳十两银锭

白银在唐代以前远不如黄金重要,只在汉武帝王莽时,以白银合金的形式短暂地行用过。隋唐以来,白银开始显现出货币的功用,如在朝廷的赏赐、招募、馈赠和蓄藏等方面的使用。除了在社会上层流通外,白银因为体积小、价值大、方便携带等优点,也开始受到民间的重视。两宋时,以白银为中心的民间借贷机构大量出现,白银逐渐从商品的属性中脱离出来,获得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开始货币化。

白银在明代的行用,首先是从税收开始的。洪武七年(1374),徽、饶、宁国等地不通水道,缴纳粮食十分不便,朱元璋下令:“以金、银、钱、布代输,以宽民力。”洪武九年(1376),虽然严禁使用白银,但为少数地区纳税之便,朝廷还是令民以银、钞、钱、绢代输。然而在洪武朝,以银纳税只是个例。为了推行钞法,绝大多数的代粮征收都是以大明宝钞为主。

永乐年间,白银的禁令愈加严厉,民间敢有以白银交易者,以奸恶论处。但是用白银制造的器皿却不在禁例之列,这无形中给白银的流通开了一个口子。

仁宗、宣宗时期,白银禁令开始松弛,此后虽屡有反复,但大体上是宝钞的衰落和白银的崛起之势。直到隆庆元年(1567),明穆宗“令民间货鬻值银一钱以上,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彻底承认了宝钞的失败和白银的合法化。再后来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时,干脆连铜钱都舍弃了,只征收白银。

明朝的货币史,便是纸币的衰落和白银的崛起史。

除了纸币,白银的另一个竞争对手是铜钱。明清的铜钱分为制钱、古钱和私钱(即私铸钱)三种,所谓制钱,即本朝铸造的钱币。明代铸造的货币极少,明十六帝中只有九位铸造了年号钱,分别是大中通宝、洪武通宝、永乐通宝、宣德通宝、弘治通宝、嘉靖通宝、隆庆通宝、万历通宝、泰昌通宝、天启通宝和崇祯通宝。弘治十八年(1505),给事中许天锡建议在铸钱的铜液中加入锡,以加快翻砂流转。所以晚明、清朝的钱币都质地发黄,俗称黄铜钱。

古钱指的是明代以前的钱币。受私铸的影响,明朝中后期制钱与古钱的兑换比例,逐渐变成了二比一。

然而铜钱价贱体重,且易于盗铸,甚至连虚值大钱这一劣币的功用都被白银代替,所以铜钱自宋后再也没能成为主币。明清时期,铜钱先是宝钞的辅币,后又成为白银的辅币,直至清末而消亡。

白银的通行,还得益于世界白银的大量流入。古代中国从来都不是产银大国,明清时的白银几乎都依赖进口。明清重农抑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必然使得进口需求远不如出口强烈。在巨大的贸易顺差下,沛然无御的白银大潮从日本、美洲和欧洲涌入中国,诞生了一个汇聚了全世界白银的最大经济体——白银帝国。

只是在如此浩荡的银白洪流裹挟下,崇祯朝的白银却了无踪迹,数百年前的钱荒终于再次演变成了银荒。

彼时的大明王朝,已是无饷可发,无兵可征,无粮可运。嘉靖帝下诏停止宝钞输京以来,钞益无用,哪怕是将宝钞明晃晃地码在大街上,也无人问津。现如今能让军士搏命的,也只剩下白花花的银子了。

蒋臣所提的钞法不啻于空中楼阁,如今大明朝国库早已见底,又有谁肯以银兑钞?可若是不行钞法,那无尽的饷银又该去哪里凑呢?

户部侍郎王鳌永和内阁首辅陈演应该比谁都清楚,此刻他们在殿内细碎地踱步,眉蹙得就像白银的边翅,一副恨不得毁家纾难的样貌。可是后来李自成攻入北京后,他们一个献银数万两,一个献银四百万两,真个是“蔚为壮观”。原来白银都进了贪官的口袋,鼓囊囊地把大明往泥潭里拽,最后与权贵的尸骨一起江山共老了。

倪元璐该是不明就里的,他本不是个敛聚能臣,陈演也讥他“元璐书生,不习钱谷。”本次君臣奏对,多是由下属蒋臣面陈皇帝,他则在一旁为之襄助。

户部主事蒋臣,安徽桐城人,崇祯十六年(1643)六月举贤良至北京。他曾经亲身经历过桐城的民变,并将之记录在自己的《桐变日录》里。如今天赤如血,流民万里,无外乎就是贫户去抢富户的白银罢了。今日他言说钞法之事,也都是洪武年颁行大明宝钞的那些旧例,唯一不同的是新钞可以兑换白银,只是连他自己都不信罢了。(www.daowen.com)

方才听到蒋阁老一声怒吼,蒋臣更是畏缩不敢张口,汗也涔涔,心也沉沉了。

崇祯本想再问什么,可西北军情却纷至沓来了,不出意料的,尽是些潼关失守、孙传庭战死的丧气事。这钞法便再也没人关切,草草地胎死腹中了。

又几个月,太和殿里的六人也都有了结局:

崇祯煤山殉了国。

陈演降了李自成。

蒋德璟投奔南明。

王鳌永归顺满清。

蒋臣失了踪迹,据说是出家为僧了。

至于倪元璐,他也同崇祯一样,挂起了绳子,伸出了脖子,唯以区区报君王了。照例是有绝命书的,上云:

“死,吾分也,勿以衣衾敛。暴我尸,聊志吾痛……”

表十三 明代钱币图释

(续表)

明朝

洪武通宝

永乐通宝

宣德通宝

弘治通宝

嘉靖通宝

隆庆通宝

万历通宝

泰昌通宝

天启通宝

崇祯通宝

大明通宝

弘光通宝

隆武通宝

永历通宝

明末起义军

永昌通宝

大顺通宝

西王赏功

兴朝通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