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个体特征性量表|个性评价与社会行为预测

个体特征性量表|个性评价与社会行为预测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个体特征的考察中,主要考察被试人的人格属性、焦虑或抑郁程度以及相关认知行为。主要反映正常社会行为方式,并能预测个体在特定场合下的社会行为。测评的个性指标包括:支配性、进取能力、社交性、社交风度、自我接受、责任心、社会化、自我控制、好印象、同众性、适意感、宽容性、顺从成就、独立成就、智力效能、心里感受性、灵活性、女/男性化等十几个方向,通过交叉和综合分析被试的特征对其个性做出评价。

个体特征性量表|个性评价与社会行为预测

在个体特征的考察中,主要考察被试人的人格属性、焦虑或抑郁程度以及相关认知行为。

表3-3个体特征量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一)性格方面

1.埃森克人格测试(少年版)

艾森克人格问卷英国伦敦大学心理系和精神病研究所艾森克教授编制的,艾森克教授搜集了大量有关的非认知方面的特征,通过因素分析归纳出三个互相成正交的维度,从而提出决定人格的三个基本因素:内外向性(E)、神经质(又称情绪性,N)和精神质(又称倔强、讲求实际,P),人们在这三方面的不同倾向和不同表现程度,便构成了不同的人格特征(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

原版EPQ于1975年制定,它是一种自陈量表,有成人和少年两种形式,各包括4个量表:E——内外向;N——神经质,又称情绪性;P——精神质,又称倔强、讲求实际;L——谎造或自身隐蔽。经艾森克等人的因素分析计算,前3个量表代表人格结构的3种维度,它们是彼此独立的,L则是效度量表,代表假托的人格特质,也表现社会性朴实、幼稚的水平。L虽与其他量表有某些相关,但它本身却代表一种稳定的人格功能。

2.中国青年人格问卷(CPI)

青年人格问卷是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高夫所编制的“加利佛尼亚心理测验表”修订而成的。主要反映正常社会行为方式,并能预测个体在特定场合下的社会行为。在教育心理方面,可达到对学员成就、创造性潜能的预测,并可为专业选择提供指导;在管理心理方面可用于对应聘者的工作风格、管理潜能的预测提供参考;在国外,它被认为是一项在人员选拔方面有较大潜力的测验。测评的个性指标包括:支配性、进取能力、社交性、社交风度、自我接受、责任心、社会化、自我控制、好印象、同众性、适意感、宽容性、顺从成就、独立成就、智力效能、心里感受性、灵活性、女/男性化等十几个方向,通过交叉和综合分析被试的特征对其个性做出评价。该问卷主要是面向青年的,用于13岁和13岁以上的青少年和成年人,尤其适用于大中学生。测试时间60分钟左右。

3.个性成熟度测试

一个人生经验丰富的人通常是一个个性成熟的人。这样的人做任何事情都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和认知,善于运用自己的知识和学问。在工作中,他能镇定地面对一切,哪怕遇到再大的挫折也不会自暴自弃;重视与同事的关系。他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追求一个理智、持久、稳定、实际的生活原则,而不是假想、偏见、迷信所形成的生活原则。

4.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

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Cattell 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s Questionnaire,16PF)是用来测量人格特质的。该测验由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所(Institute of personality and Ability Testing)的卡特尔教授(Raymend B.Cattell)所编制。卡特尔多年从事人格心理学研究,曾根据测验统计、人格心理、行为辅导与诊疗等方面的科学研究,编订了许多精确可靠的测验。16PF与其他类似的测验相较,能以同等的时间(约40分钟)测量更多方面主要的人格特性。

具体来说,16PF直接测量的16种人格特征包括:

(1)乐群性(A):描述是否愿意与人交往,待人是否热情;

(2)聪慧性(B):描述抽象思维能力,聪明程度;

(3)稳定性(C):描述对挫折的忍受能力,能否做到情绪稳定;

(4)支配性(E):描述是否愿意支配和影响他人,是否愿意领导他人;

(5)兴奋性(F):描述情绪的兴奋和活跃程度;

(6)责任性(G):描述对社会道德规范和准则的接纳和自觉履行程度;

(7)敢为性(H):描述在社会交往情境中的大胆程度;

(8)敏感性(I):描述敏感程度,即判断和决定是否容易受到感情的影响;

(9)怀疑性(L):描述是否倾向于探究他人言行举止之后的动机;

(10)幻想性(M):描述对客观环境和内在的想象过程的重视程度;

(11)世故性(N):描述是否能老练、灵活地处理事物;

(12)忧虑性(O):描述体验到的烦恼和忧郁程度;

(13)开放性(Q1):描述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和适应程度;

(14)独立性(Q2):描述独立程度,亦即对群体的依赖程度;

(15)自律性(Q3):描述自我克制、自我激励的程度;

(16)紧张性(Q4):描述生活和内心的不稳定程度,以及相关的紧张感。

除直接测量这16种人格特征外,卡特尔教授等人还发展出了一系列公式,利用前面16个量表的分数以及这些公式,还可以计算出一些二元人格特征,主要包括:①适应性与焦虑性:描述对现在环境的适应程度,是否感到焦虑不满;②内外向:描述性格特征的内向或者外向程度;③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描述个体的情绪困扰程度,以及进取精神;④怯懦与果敢性:描述做事情时的犹豫或者果断程度;

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已被译成多种文字,是世界上使用非常广泛的人格测验。我国研究者也对测验进行了修订,使之更适合我国的国情。经检验,该测验具有良好的信度及效度,可广泛应用于心理咨询、人员选拔和职业指导等各个环节,为人事决策和人事诊断提供个人心理素质的参考依据。15岁以上中学生和所有具备小学阅读水平的青年、壮年和老年人都可以适用。

5.人格障碍筛查问卷(PDQC)

人格是一个人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当人格发展产生了畸变,有可能形成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指人格在发展和结构上明显偏离正常,导致个体持久地以适应不良的方式对待周围的事物并作出较极端的情感反应,从而导致显著的心理社会功能的异常。人格障碍常开始于童年或青少年期,可持续至成年期或者终生。

此检测工具共58个检测项目,涵盖8个类别的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焦虑/回避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冲动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6.DISC性格测试

20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莫尔顿-马斯顿创建了一个理论来解释人的情绪反应,在此之前,这种工作主要局限在对于精神病患者或精神失常人群的研究,而马斯顿博士则希望扩大这个研究范围,以运用于心理健康的普通人群,因此,马斯顿博士将他的理论构建为一个体系,即“The Emotions of Normal People”——“正常人的情绪”。为了检验他的理论,马斯顿博士需要采用某种心理测评的方式来衡量人群的情绪反映——“人格特征”,因此,他采用了四个他认为是非常典型的人格特质因子,即Dominance——支配,Influence——影响,Steady——稳健,以及Compliance——服从。而DISC,正是代表了这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

7.爱德华个性偏好量表(EPPS)

EPPS测试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于1953年编制,是目前国内外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人格测试。本测试是以美国心理学家默瑞在1938年提出的人类15种“内在需求”为理论基础编制的。这15种需求分别为“成就、顺从、秩序、表现、自主、亲和、省察、求助、支配、谦卑、扶助、变异、坚毅、异性爱和攻击”。个体的“内在需求”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是人们行为的根本动力。人们从事各种各样地职业也就是在满足人们自己的需要,人们的优势需要不同,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就会不同。从另一个侧面来说,不同的职业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比如会计的职业可以满足秩序的需要,当领导可以满足支配的需要,科学家的职业可以满足自主的需要,等等。

目前,本测验广泛地应用于研究和咨询工作,根据本测验可以较快地了解到人的一般性格特点与需要特点。本测验除了能对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加以区分,还可以作为对特定工作中的人员取得成功或失败可能性大小的预测参考。

测验共225道题目,大概需要40~50分钟。

8.霍兰德职业倾向问卷

本测验是以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职业兴趣理论为基础,并根据中国的职业市场情况与用语习惯设计而成,通过了大批量的测试,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它以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为依据,分别对兴趣、能力和人格特点进行了综合测查。该理论把职业分为六种不同的类型,即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管理型、常规型。霍兰德认为,每个人都呈现有这六种类型的不同组合,只是占主导地位的类型不同。每一种职业的工作环境也是由六种不同的工作条件所组成,其中有一种占主导地位。一个人的职业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某个个性类型和工作条件之间的适应情况。

本测验量表将帮助被测验者发现和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特长。它根据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后人的分析论证,按照不同的职业特点和个性特征,将人分为六类:现实型(R)、探索型/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管理型/企业型(E)和常规型(C)。这六种类型的人具有不同的典型特征,每种类型的人会对相应职业类型感兴趣,呈现出人格特征和职业需求进行合理搭配的特点。

同时,人们在择业时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兴趣(想做什么——兴趣倾向)、能力(能做什么——个人经历)和人格(适合做什么——人格倾向)。以此为依据,本套试题由三部分组成:兴趣倾向问卷、个人经历问卷和人格倾向问卷,分别对测评者的兴趣、能力和人格特点进行测评。

通过对测评结果的综合分析,可以帮助测评者发现和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特长,使被测者对与自身性格匹配的职业类别、岗位特质有更为明晰的认识,从而帮助被测者在就业升学、进修或职业转向时,做出最佳的选择。

如果被测验者已经考虑好或选择好了自己的职业,本测验将使被测验者的这种考虑或选择具有理论基础,或向被测验者展示其他合适的职业;如果被测验者至今没有确定职业方向,本测验将帮助被测验者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个恰当的职业目标。

(二)认知方面

1.人生观量表

本测验用于测量关于人性哲学认知,即受试者对人类一般行为的估计,反映的是被测试者对人的基本看法。它是通过测量个体对各题目观点的认同程度,来考察个体对于人性的看法和态度。本测验分为六个分测验,分别考察被测试者对于“人是否值得信任”“人是否利他”“人是否是独立的”“人是否可以了解自己”“人性是否是极为复杂的”以及“人性是否具有差异”等六个方面观点的认同程度,从而看出被测试者的对人性这几个方面所持的态度。

研究表明,个体的人性哲学基本观点可以被分解为“值得信赖、利他主义、独立性、意志力与理性、人性的复杂性、人性的变异性”等六个基本成分。所以,从这六个方面可以很好地考察个体对人的看法。这六个方面的主要含义如下:

(1)值得信任:即认为人们是有道德、诚实和可靠的。这个维度用来测查被测试者对一般人的可信性、诚实、善良、慷慨和友爱等品性是否有信心。

(2)利他主义:即认为人具有无私、真挚的同情心以及对他人是关心的。这个维度用来测查被测试者对一般人的同情心及对他人关怀程度的信心。

(3)独立性:即认为人面对社会从众压力时可以坚定的坚持自己的信念。这个维度用来测查被测试者对于“一般人敢于坚持自己信念”是否有信心。

(4)意志力与理性:即认为人是具有意志力的,是可以了解自己以及克服自身缺点的。这个维度用来测查被测试者对“一般人是可以了解自己行为并可以克服自己缺点的”是否有信心。

(5)人性的复杂性:即认为人是复杂、难以理解的。这个维度用来测查被测试者对人性复杂程度的看法。

(6)人性的变异性:即认为个体间本性是有差异的以及基本人性是可变的。这个维度用来测查被测试者对人性的差异性和可变程度的看法。

六个维度得分高低没有好坏之分,测查出来的结果是被测试者对人以及人性的基本看法。

人生观测验适用于已形成了对人性相对固定看法的18岁以上的成人。本测验的结果可以帮助被测试者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可以为教育者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

2.学习自我效能量表

自我效能量表,是指自我行为认识态度评估工具。该量表由瑟尔等于1982年编制,由30个条目组成,可以了解被试对自己行为的态度,期望、预计自己的行为与行为效果。(www.daowen.com)

如“制定计划后,我肯定能使计划实现”“我容易放弃”“在社交集会中,我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每个条目从同意到不同意采用5级评分,根据总分对自我行为的期望水平和效能水平作出评估。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常用于临床自我态度研究等方面。

3.意志力测验

本测验采用情境判断的方法,让被测者根据给定情境的描述来评定与自身情况的相符程度。每个测验题目为被测者提供5个等级以供选择。根据被测者的选项来评定被测者的测验分数,并判定相应的意志力等级。本测验可以帮助个体认识自己的意志力情况,可根据结果有针对性的训练自己的意志,从而提高自身意志品质

本测验适合成年人(18~60岁)使用,经实践证明,该测验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

4.Rosenberg自尊量表(RSES)

指在学业方面对自己的认知评价。用于测量整体自尊的量表有很多,其中Rosenberg于1965年制的自尊量表绝对是测量整体自尊的经典之作,该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用于测量单一维度的整体自尊水平,其中5个正向表述,5个负向表述。该量表一直被认为是单维度的结构,但有研究发现其包含正性自算和负性自尊2个因子。然而,方法学角度的研究则一致认为这种两因子结构井非量表内容所致,而是因为方法效应的影响。Greenberger等人将RSES的文字表达方式变换成全正性表达或全负性表达方式后,测量结果现单因子结构,而原量表正、负性表达各占一半的测试结果则显示出两因固于结构。Tomas和Oliver在多特质多方法模型(MTMM)框下通过验证性因分析(CFA)发现,存在方法效应的模型比不存在方法效应的模型拟合得更好。针对中文版Rosenberg自尊量表的研究也发现有2个维度(杨烨、王登峰,2007)。但最近一项针对中文版Rosenberg自量表因子结构的深入研究发现,与国外研究结果一致,这种两因子结构均是由方法学效应造成的(王孟成、戴晓阳、蔡师光、吴艳)Rosenberg自募量表采用李科特四点记分,1代表“很不符合”,2代表“不符合”,3代表“符合”,4代表“非常符合”,得分越高表明自尊水平越高。

5.成就动机量表

成就动机量表(Achievement Motivation Scale,AMS),由挪威心理学家T.Gjesme和R.Nygard于1970年编制,并几经修订。中文版本为我国研究者叶仁敏和挪威研究者K.A.Hegtvet于1988年合作译制,并于1992年在大学生和中学生样本中进行了修订。

成就动机的核心是一种追求高标准的倾向。西方学者将成就动机定义为“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任务,不但愿意去做,而且力求达到更高标准的内在心理过程”。其表现包括:完成有难度的任务,设置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目标;在面对任务情景时,朝向高标准、高效率地完成任务,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艰苦努力;超越自我或他人,希望获得优秀成绩的欲望等等。

成就动机可进一步划分为趋近性和回避性的两个因素,分别可称为希望成功的动机(MS)和回避失败的动机(MF)。前者关注的是如何获得成功,而后者关注的是如何避免失败。在希望成功的动机的影响下,个体会主动从事重要任务,并会选择有利于任务高质量完成的策略,坚持努力,以求成功。在回避失败的动机的影响下,个体面对重要任务时可能会采取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方式是防御性的,个体力图逃避任务以避免失败;而另一种方式则较为积极,个体会非常努力以避免失败。

工作中的分歧和冲突在所难免,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冲突。良好的冲突处理方式可以化解你与上级或同事之间的矛盾,获得对方的理解和支持,否则可能导致关系紧张,产生隔阂或纠纷。每个人都有自己应付冲突的方式和风格,个体处理冲突的方式大体上有三种倾向:非抗争型、解决问题型和控制型。

6.容纳他人量表

《容纳他人量表》是由美国心理学家Fey1995编制的,此表用来测查三种独立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三个变量是:自我容纳、容纳他人以及对他人容纳自己之程度的感受。包括20个题目,每个题目都是5级记分,量表总分在20~100之间,得分越低,容纳他人程度越低;得分越高,越容易与他人和睦相处。该量表的信效度很好,属于自评量表,适用于18岁以上的成人。

(三)关于情绪/心理健康

1.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王极盛编制)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发育高峰期,生理变化明显;心理仍处在半成熟、半幼稚之间,有很多的矛盾心理。高中生生理发育进入成熟阶段,心理上正值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期,也存在较多的心理冲突。通过本量表,可以综合评定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考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来源自王极盛教授于1997年撰写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该量表共有60个项目,包括10个分量表。他们分别为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既可以从整体上衡量受试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可以根据每个量表的平均分进行测量。

2.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步成和其他心理学科研究人员,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修订形成的,适应我国中学生标准化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本测验按焦虑情绪所指向的对象和由焦虑情绪而产生的行为这两个方面进行测定。全量表由8个内容量表构成,把这8个内容量的结果综合起来,就可以知道一个学生的一般焦虑的程度;而各内容量表的结果可诊断出个人的焦虑中哪个方面问题较大。这8个内容量包括: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

3.心理健康测查表

心理健康测査表(Psychological Health Inventory,PHI),是在总结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査表(MM)中国版十几年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综合上述两类短表的技术而编制的,经检验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PHI适合我国国情、较好地解决了MM题目过长的问题,能较快地初步筛选出存在心理障碍的受试者。

心理健康与个性的关系十分密切,利用个性心理测验来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方法已在实践中广泛应用。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査表(MM)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个性测验,在测查个性偏离程度与筛选心理障碍方面,已被证明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使用价值。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根据我国情况对MM进行了修订与标准化,并制定了中国常模,十几年来的广泛应用,特别是精神病学的临床实践表明,该表有着很好的信度效度,特别是按中国常模比较,更具有较高的鉴别力。但是,在使用MM的过程中,也暴露出其本身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该表太长,共有566题,受试者常会感到厌烦而影响测査结果。临床量表虽然只包括前399题,对某些受试者来说仍然过长。近年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又推出了MMPI-2,共567题,其中临床量表370题,较之原量表(399题)虽有减少,但减少得不多。因此,如何缩短此表又能不失其原有的使用价值,一直是很多学者所研究的问题。国外文献报道,根据MM发展出来的各种短表有数百种。归纳起来,不外两大类:①大致保留原分量表数,减少各分量表中项目,多称之为简式MMPI。如Mini-Mult(71题)、FAM1(16题)、MMPI-16题等;②抽取少量项目,组成新的小量表,如MAS(Manifest Anxiety Scale,50题)、Es(Ego Strength,68题)、Do(Dominance,28题)。对于前一种,有的学者持不同意见,认为使用短表存在各种风险,如漏掉信息、测量不可靠或无效,得到的分数不能等于原MMPI分数等。对于后一种,由于它是从MM选题组成新量表,因此不存在等于不等于原MM的问题,而是应根据实践来检验此测查表的有效性。

4.SCL-90精神症状自评量表

90项症状清单(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又名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有时也叫做Hopkin's症状清单(HSCL,编制年代早于SCL-90,作者为同一人,HCSL最早版编于1954年),于1975年编制,其作者是德若伽提斯(L.R.Derogatis)。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涉及,并采用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

5.疲劳量表

疲劳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或症状,既可见于健康人群,又可见于很多疾病患者,也可因某些医疗措施(如癌症放疗、化疗后,骨髓移植后,使用某些生物制剂后等)所导致,尤其在亚健康人群中是最常见的表现之一。疲劳可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由于疲劳症状具有多维性和主观性,给临床工作者或研究者准确、合理评价该症带来了一定困难。疲劳量表(Fatigue Scale-14,FS-14)可对疲劳进行测量,量表系英国King's College Hospital心理医学研究室的Trudie Chalder及Queen Mary's University Hospital的G.Berelowitz等专家于1992年共同编制的,由14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都是一个与疲劳相关的问题。根据其内容与受试者实际情况的符合与否,回答“是”或“否”。14个条目分别从躯体疲劳(Physical Fatigue)、脑力疲劳(Mental Fatigue)两个角度反映疲劳的轻重。

该量表内容简短,操作简便,容易掌握。疲劳总分值能有效地反映疲劳的严重程度和变化。该量表既可用于医院,作为临床评定的一个参考指标,又可用于群体,筛选疲劳病例,且其辨别能力较强。

6.(状态—特质)焦虑量表

STAI首版(STAI-Form X)于1970年问世,曾经过2000项研究。1979年,Spielberger等人对首版进行了修订,修订版的STAI-Form Y于1980年译成中文。Spielberger等人编制STAI的目的,旨在为临床学家、行为学家和内科学家提供一种工具,以区别评定短暂的焦虑情绪状态和人格特质性焦虑倾向,为不同的研究目的和临床实践服务。STAI适用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可广泛应用于评定内科、外科、心身疾病及精神病人的焦虑情绪,也可用来筛查高校学生、军人和其他职业人群的有关焦虑问题,以及评价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的效果。

7.交往焦虑量表

心理学家一般认为,所谓焦虑(anxiety)是指个体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危险出现而自觉难以应付时,由紧张、忧虑、烦恼、恐惧、焦急等感受交织而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交往焦虑是指在评估性的交往情境中所产生的焦虑反映。焦虑可以是一时的情绪状态,也可内化为稳定的个体情绪特质,而严重的、持续的焦虑,有可能形成病态人格。因此对存在的交往焦虑不可掉以轻心。

IAS由Leary于1983年编制,主要用于评定独立于行为之外的主观社交焦虑体验的倾向。量表由15个自陈式条目组成,条目的选择标准如下:①涉及主观焦虑或其反面,但不涉及具体的外在行为。②大量涉及即时的社交场合,即个人在这种场合的反应不是事前预定好的,而是要依据当时在场其他人的反应来决定。

作为一个测量在交谈中社交焦虑体验倾向的量表,IAS显示了较好的信度及效度。在其编制过程中,编制者致力于测量独立于行为的社交焦虑。因此,当需要测量不受自陈行为影响的主观社交焦虑感时,IAS要优于那些把感情和行为混合起来进行测量的工具。

8.Zung焦虑自评量表

评定采用1~4制记分,评定时间为过去一周内。统计方法将各题得分相加,乘以1.25,四舍五入取整数,得到标准分。标准分的临界值为50,分值越高,抑郁倾向越明显。

“焦虑自评量表分析系统”是根据Zung于1971年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改编而成。该系统集心理学、精神病学、多元统计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技术于一体,准确迅速地反映伴有焦虑倾向的被试的主观感受,临床心理咨询、诊断、治疗以及病理心理机制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测验应用范围颇广,适用于各种职业、文化阶层及年龄段的正常人或各类精神病人。

9.抑郁自评量表

抑郁自评量表是一种测量抑郁的工具,包括20个项目,每个项目由七级评分构成。包括精神性—情感症状2个项目、躯体性障碍8个项目、精神运动性障碍2个项目、抑郁性心理障碍8个项目。量表使用简便,并可直观地反映抑郁患者的主观感受,适用于具有抑郁症状的成年人,但对具有严重迟缓症状的抑郁则难于评定。此外,抑郁自评量表对于文化程度较低或智力水平稍差的人的评定效果不佳。

10.Beck抑郁问卷

Beck抑郁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是国外临床心理学中最广泛地用于评估正常成年人(18~60岁)抑郁状况的量表。该量表在我国的心理学基础研究以及实践评估中亦有广泛的用途。有研究者曾报告过该量表在中国被试中应用时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Beck(1967)将抑郁表述为21个“症状—态度类别”,Beck量表的每个条目便代表一个类别。这些类别包括:心情、悲观、失败感、不满、罪恶、惩罚感、自厌、自责、自杀意向、痛哭、易激惹、社会退缩、犹豫不决、对自己外表的看法、完成工作(或其他任务)的主动性、睡眠障碍、疲劳、食欲下降、体重减轻、有关躯体的观念与性欲减退。被测试者可根据描述来选择与自己的情况最为接近的选项,本量表的目的在于评价抑郁的严重程度。

在分数评价上,每个类别都分为四级评分,总分为21类分项分数之和,范围为0~63。Beck抑郁量表是最常用的抑郁自评量表,它适用于成年之各年龄段。自1967年以来,Beck抑郁问卷被应用于600个以上的研究项目,经过修订,形成了标准的常模。

11.自杀态度测评量表

本测评是自杀态度问卷(Suicide Attitude Questionnaire,QSA),由肖水源等于1999年编制而成。可用于测查有自杀倾向者或家属的态度,从而进行积极预防和救助;也可以作为公众的普遍性态度问卷,了解人们对生命与自杀的认识,及时发现问题。

测评结果将从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的态度(包括自杀死亡者与自杀未遂者)、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和对安乐死的态度等四个维度综合分析有自杀倾向者或家属的态度。

(四)有关青少年行为量表

1.青少年行为问题量表

当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人关注。几乎每年都有几起青少年自杀事件。由此可见,青少年目前的生活状态十分让人担忧。青少年作为一个社会和学校之间的过渡群体,承受了许多压力。生活中的琐碎事情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作压力给大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和生理负担。鉴于此,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逐渐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基于以上目的,陈会昌、李虹教授开发了《青少年行为问题量表》,该量表于1995年初步编制并在北京进行测试,1996~1997年又在上海、天津、福州、哈尔滨、大连、呼和浩特和烟台等七个城市的青少年中进行测试。测试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该量表包括四个分量表:恋爱和性的问题、学习问题、健康和情绪状态以及社会适应问题,共有78个项目。

《青少年行为问题量表》最大的特点是简便省时、易于掌握,能较为准确而迅速地反映出该学生目前是否存在严重的行为问题,是测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有力工具。

2.《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是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心理学家哈撒韦(S.R.Hathaway)和精神科医生麦金利(J.C.Mckinley)于1940年编制而成,可以用于测试正常人的人格类型,也可以用于区分正常人和精神疾病患者。该测验经过60多年的不断修订、补充,被翻译成100多种文字,在几百个国家里进行了使用,有关研究文献浩如烟海,已经发表的文献或专著超过万篇(本),至今已发展得极为成熟。它从多个方面对人的心理进行综合的考察,是世界上被使用次数最多的人格测验之一。MMPI于20世纪80年代被引进中国,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组织了标准化修订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修正完善,MMPI在中国得到了广泛运用。一般而言,在结果计分解释中主要使用4个效度量表、10个临床量表和5个附加量表。

其中效度量表包括:①疑问量表(Q),此量表反映被测试者回避问题的倾向,如果在前面400题中原始分数大于30,则说明被测试者对问卷的回答不可信。②谎言量表(L),此量表用于检测被测试者是否过分夸大自己的优点,企图给人一个好印象。③伪装坏量表(F),此量表由一些不经常遇到的问题组成。分数提高表示被测试者回答问题不认真或者理解错误,表现出一组相互无关的症状,或在伪装疾病。④修正量表(K),此量表用于测验受测试者是否愿意议论个人事情,它与智力、教育以及社会地位有关。分数过高,可能是被测试者不愿合作。

10个临床量表包括:①疑病量表(Hs),此量表原本是为了鉴定疑病患者而制定的。其特征是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的一种过度的关心,担心自己有病或不健康。②抑郁量表(D),此量表最初是为评价抑郁症候而制定的。抑郁的特征是缺乏干劲,对未来没有希望,一般对自己的生活状况极其不满。③癔病量表(Hy),此量表原本是为了区别对紧张状况产生歇斯底里反应的患者而制定的。癔病的特征是心因性的不随意肌体机能丧失和机能障碍。④精神病态量表(Pd),此量表原本是为了区别那些被诊断为非社会性类型和非道德类型的精神病态人格的患者而制定的。这种病态的特征是说谎、偷盗、性异常、酗酒等,但不包括重大犯罪行为。⑤性度量表(Mf),此量表也叫男性—女性量表,它原本是为了鉴别男性同性恋而制定的,反映被测试者的男性化或女性化程度。⑥妄想量表(Pa),此量表是为了区分那些被判断为具有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夸大自我概念、猜疑心、过度地敏感、意见和态度生硬等偏执性人格而制定的。⑦精神衰弱量表(Pt),此量表是为了测定精神衰弱的一般性症候类型而制定的。精神衰弱的特征为:焦虑、强迫动作、强迫观念、无原因的恐怖等。⑧精神分裂症量表(Sc),此量表原本是为了区别精神分裂症的患者而制定的。精神分裂症特征包括:思维、感情和行为混乱。⑨轻躁狂量表(Ma),此量表原本是为了区别有躁狂性症候的精神科患者而制定的。躁狂性症候的特征包括:气质昂扬,爱说、精力充沛、易怒、思维奔逸、抑郁气短等。⑩社会内向量表(Si),此量表是为了鉴别对社会性接触和社会责任有退缩回避倾向者。

5个附加量表包括:①外显性焦虑量表(MAS),此量表是为了研究不同焦虑水平对任务完成情况的影响。焦虑水平高的被测试者对简单工作完成得好,对复杂任务完成较差。②依赖性量表(Dy),此量表用于评估被测试者的依赖性水平。③支配性量表(Do),此量表用于判别一个人在人际关系中支配能力的强弱。④社会责任感量表(Re),此量表是评估一个人愿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和对社会团体尽义务的程度。⑤控制力(Cn),此量表是测定被测试者对其行为,特别是其病理性表现的控制能力。

该测验适用于年满16岁,具有小学以上文化水平,没有影响测试结果的生理缺陷的人群。尽管它原来是根据精神病学临床实践而编制的,但是它并不仅仅应用于精神科临床和研究工作,也广泛用于其他医学各科以及人类行为的研究、司法审判、犯罪调查、教育和职业选择等领域。因此在心理咨询中心、心身医学门诊、精神病院、人才市场、职业介绍所、大中学校等部门都有广泛的运用,对人才心理素质、个人心理健康水平、心理障碍程度的评价都能有较高的使用价值。MMPI还是心理咨询工作者和精神医学工作者必备的心理测验之一。

3.自我控制能力测试

自我控制能力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每个人在本质上是自由的,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可以决定自己要做什么或者不去做什么,而“选择”就意味着要放弃掉不被选择的东西,克制自己的某些欲望和冲动,而去坚持自己想要的那些东西,这就是自我控制。自我控制并非简单的自我强制,自我控制的过程伴随着自我的调节,经历了克制和放弃的过程,面对失去的失落感,需要调整心态,理性面对,乐观地看到未来的更多希望,这才是自我控制的意义所在。这个测验可以帮助被测者了解自己的自我控制水平,看看自己是否缺乏自我控制力。

4.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

社交回避及苦恼分别指回避社会交往的倾向及身临其境时的苦恼感受。回避是一种行为表现,苦恼则为情感反应。可以测试被测者是否有社交回避及苦恼问题。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Scale,SAD(Watson&Friend,1969)]含有28个条目,其中14条用于评价社交回避,14条用于评定社苦恼。评分采用“是/否”方式。该表十分注重社交回避及苦恼的概念,把社交回避与不能参与社交加以区分。指出社交回避的反面不是社交参与而是“不回避”。此外,该表谨慎地只将主观的苦恼及行为上的回避等包括在内,而将诸如焦虑生理指数及受损的行为表现等内容排除在外。在最初的量表条目选择时,考虑了社交愿望及赞同的频率,并且进行了广泛的预测。该表的适用范围为16岁以上人群。

5.德克萨斯社会行为问卷

TSBI的设计目的是客观评定个体的自我价值感或社交能力。被试以5级评分回答陈述句。问卷涉及信心、支配性、社交能力、社会退缩、与权威人士的关系。

6.A型行为类型问卷(职业选择)

A型行为是美国著名心脏病学家弗里德曼(M.Friedman)和罗森曼(R.H.Roseman)于20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的概念。他们发现许多冠心病人都表现出一些典型而共同的特点,如:雄心勃勃、争强好胜、醉心于工作但是缺乏耐心、容易产生敌意情绪,常有时间紧迫感等。他们把这类人的行为表现特点称之为A型行为类型(TABP),而把相对缺乏这类特点的行为称之为B型行为类型(TBBP)。A型行为是现代社会生活所塑造形成的一种行为反应形式,它有助于人们适应现代竞争生后,在事业上追求较多的成就。但是,由于A型行为倾向过度紧张的情绪反应,容易激发心脏血管疾病,尤其可能增加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冠心病的易患行为模式,对人的身心健康存在潜在的有害作用。本测试为A型行为类型权威的测试,能有效地对人的行为类型进行测查。

7.Russell吸烟原因问卷

RRSQ的主要目的是明确某一个体吸烟的原因,以对其进行干预。

8.酒精依赖筛查量表、酒精依赖筛查量表

酒精依赖筛查量表,直译为密歇根酒精中毒筛查测验(Michigan Alcoholism Screening Test,MAST)。由Selzer于1975年编制。顾名思义,其主要用途是在人群中筛出可能有酒精依赖问题的对象,常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在同类量表中,它是应用较多、影响较大的一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