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的可维护性对于延长系统的生存期具有决定的意义,因此必须考虑如何才能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为此,需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
1)建立明确的软件质量目标和优先级。一个可维护的程序应是可理解、可靠、可测试、可修改、可移植、高效率、可使用的。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对管理信息系统,更强调可使用性、可靠性和可修改性等目标,同时规定其优先级。这样有助于提高软件的质量,并对软件生存期的费用产生很大的影响。
2)使用提高软件质量的技术和工具。模块化是系统开发过程中提高软件质量,降低成本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提高可维护性的有效技术。它的优点是如果需要改变某个模块的功能,只要改变这个模块,而对其他模块影响很小,如果需要增加某些功能,仅增加完成这些功能的新的模块或模块层,同时程序错误也容易定位和纠正。结构化程序设计则把模块化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不仅使得模块结构标准化,而且将模块间的相互作用也标准化了,采用结构化程序设计可以获得良好的程序结构,提高现有系统的可维护性。
3)进行明确的质量保证审查。质量保证审查对于获得和维持系统各阶段的质量,是一个很有用的技术。审查还可以检测系统在开发和维护阶段内发生的质量变化,可对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以控制不断增长的维护成本,延长系统的有效生命期。(www.daowen.com)
4)选择可维护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是维护的对象,要做到程序代码本身正确无误,同时要充分重视代码和文档资料的易读性和易理解性。因此,要注意编码规则、编码风格,尽量采用结构化程序设计和通用性高的程序设计语言,把与机器和系统相关的部分减少到最低限度。
5)改进系统的文档。系统文档是对程序总目标、程序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程序设计策略、程序实现过程的历史数据等的说明和补充。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各阶段产生的文档资料要尽可能采用形式描述语言和自动的文件编辑功能。文档是维护工作的依据,文档的质量对维护有着直接的影响。一个好的文档资料应能正确地描述程序的规格,描述的内容局部化,并且易读、易理解。
完成各项系统维护工作后,应及时提交系统维护报告,就所作的系统维护的具体内容进行总结,加入到系统维护的有关文档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