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社区护理学:测定社区健康水平

社区护理学:测定社区健康水平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区健康水平主要用来描述社区内人群的健康状况及疾病分布,有助于认识疾病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为进一步探讨病因提供线索,为合理制定疾病防治、保健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人口自然增长率水平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两者之间的变动情况。表明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罹患率适用于小范围、短时间内疾病频率的测量。

社区护理学:测定社区健康水平

社区健康水平主要用来描述社区内人群的健康状况及疾病分布,有助于认识疾病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为进一步探讨病因提供线索,为合理制定疾病防治、保健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生命统计资料是重要的社会卫生信息资源,是反映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指标,也是制定卫生计划的基础。通过对它进行定期分析,可以揭示疾病的发展规律、疾病的特点等。社区护士除了熟悉各种生命统计的内容及方法外,还应该熟知相关流行病学资料的来源及其获取途径。目前流行病学资料主要源于经常性资料和一时性资料两个方面。

1.经常性资料

(1)日常医疗卫生工作记录。如医院门诊病历、住院病历、健康检查记录、病理检查、各种物理学检查及医学检验记录、有关科室的工作记录等。

(2)疾病报告卡。主要包括传染病报告卡、非传染病报告卡(如恶性肿瘤发病报告卡、地方病报告卡、职业病报告卡等)、出生报告、死亡报告等。

(3)统计报表。包括医疗卫生工作(如传染病的旬、季、年报表)和非医疗卫生工作(如气象等)统计报表两大类。统计报表是了解居民健康状况的基本资料,可为拟订医疗卫生工作计划和措施,检查、总结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也是科学研究的主要资料。

(4)疾病监测资料。包括疾病、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环境检测、药物不良反应检测、计划生育检测等,均为公共卫生检测的内容。

(5)人口资料。流行病学研究离不开运用人口统计学的资料,正确地收集、掌握人口资料是关乎流行病学研究工作成败的重要环节。人口资料来源于常规资料(如通过户籍制度获得)和一时性资料(如人口普查获得)。

2.一时性资料

一时性资料是指通过专题调查或实验获取的资料,如疾病的病因学研究、干预措施的效果评价、临床疗效分析、儿童生长发育调查等。这些资料有些难以从医疗卫生工作的原始记录和统计报表中获得,必须通过专题调查、现场调查或实验研究方可得到。这种资料与经常性资料相比,其优点是可以根据研究目的与需要,收集所需的系统完整的资料,并且通过一定的质量控制措施,保证资料的可靠性。缺点是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

(一)人口测量指标

1.出生率

出生率是指在某一个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的活产婴儿与该地区平均人口数之比,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生育水平的基本指标,一般用千分比表示。

出生率=(某地某年的活产婴儿数/该地同年平均人口数)×1000%

世界卫生组织对“活产”的定义为:妊娠的婴儿全部从母体生产出时,具有呼吸、心跳、脐带动脉跳动、明确的随意肌运动4种生命现象之一的即为活产,不管这种生命迹象持续多长时间。

例如:某20万人的社区某年出生了2600个孩子,则该社区该年的出生率是2600/20万×1000%=13%。

2.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与同期平均总人口数之比,用千分数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反映人口自然增长的趋势和速度的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水平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两者之间的变动情况。当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都高,则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当人口出生率高,人口死亡率低,则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当人口出生率低,人口死亡率也低时,则人口自然增长率就低。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一般生育率

一般生育率亦称总生育率。按全部育龄妇女计算的生育率。表明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它等于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人数之比,通常按年计算并用千分数表示。计算结果说明每千名育龄妇女在一年中生育的婴儿数。育龄妇女通常是指15~49岁的妇女,不问其是否结婚和具有生育能力。一般生育水平受各年龄组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和各年龄组育龄妇女占全部育龄妇女比重的影响。

一般生育率=(某地某年出生的活产婴儿数/该地同年平均育龄妇女数)×1000%

4.生存率

生存率是指患某种疾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措施的病人)经n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占观察病例总数的比例。

生存率=(随访满n年尚存活的病例数/随访满n年的病例数)×100%

生存率反映疾病对生命的危害程度,用于评价某些病程较长疾病的远期疗效。应用该指标时,应确定随访开始日期和截止日期。开始日期一般为确诊日期、出院日期或手术日期,截止时间通常可为1年、3年、5年或10年,即可计算1年、3年、5年或10年的生存率。

(二)疾病测量指标

1.发病率

发病率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是衡量疾病发生频率的指标。

发病率=(一定时期内人群中发生某病的新病例数/该地区同期暴露人口数)×K

K=100%,1000‰,10000/万。计算发病率时,式中的“期间”指观察的时间范围,单位可以是年、月、日等。

“暴露人口数”指在观察期间内观察地区的人群内可能会发生该病的人群。那些由于正在患病或接受过预防接种的人,在观察期间肯定不会患该病的人不能计算在内。

例如:计算天花发病率时,分母不应包括已患过天花的人口数,因为这部分人群已经具有了终身免疫力,不再具有发病危险。

发病率是衡量疾病发生频率的一个重要的常用指标,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和评价预防或干预的效果。但发病率的准确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报告制度不健全、漏报及诊断水平不高等。

2.罹患率

罹患率是人群新病例数的指标。该指标和发病率相似,表示较短时间内的疾病流行严重程度。罹患率适用于小范围、短时间内疾病频率的测量。

罹患率=(某段时间内某病的新发生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K

K=100%,1000‰,10000/万。计算发病率时,式中的“期间”指观察的时间范围,单位可以是年、月、日等。

罹患率与发病率相同之处是分子均是新发病例数。不同之处是罹患率一般多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的发病频率。罹患率的优点是可以根据暴露程度精确地测量发病概率,多用于描述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及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例如:2010年10月某工厂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该工厂共有300人,8月8日发现30人发病,8月9日又有27人发病,那么8月9日该工厂食物中毒的罹患率为27/(300-30)×100%=10%。(www.daowen.com)

3.患病率

患病率又称现患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之和所占的比例。患病率可按观察时间的不同分为期间患病率和时点患病率两种。对慢性病进行现况调查,最适宜计算的指标为患病率。

患病率=(某一特定时间内人群中患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时期观察人口数)×K

K=100%,1000‰,10000/万。

患病率与发病率是描述社区人群发生疾病状况最常采用的两个指标,其区别在于:

(1)患病率的分子为特定时间内所调查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的总和,而发病率的分子则为一定时期内暴露人群中某病的新发病例数。

(2)患病率是由一个时间段面进行现况调查获得的疾病频率,衡量疾病的存在或流行情况;而发病率是一个时期内由发病报告或随访研究获得的疾病频率,衡量疾病的出现情况。

例如:某小区总人口数为26000人,2010年进行周期性健康检查时诊断小区内高血压病人130人,其中52人是这次检查新发现的病人。该社区高血压的患病率为130/26000×10000/万=50/万;该社区高血压的发病率为52/26000×10000/万=20/万。计算患病率时分子包括该小区所有患高血压人数250人,不管其是以前的老病人还是此次检查出的新病人,在计算发病率时,分子只包括这次调查新发现的病例数52人。

4.感染率

感染率是指在某个时间内能检查的整个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人数所占比例,是评价人群健康状况常用指标之一。

感染率=(受检者某病的感染人数/受检总人数)×100%

感染率常用于研究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感染情况和评价疾病防制工作的效果,估计某疾病的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特别是对隐性感染、病原携带、轻型及不典型病例的调查较为重要。

例如:某单位体检时3000人进行了乙肝表面抗原的检查,结果发现45人为阳性,则感染率为45/3000×100%=1.5%。

5.续发率

续发率亦称二代发病率,是指一个家庭、病房、集体宿舍、托儿所幼儿园班组中第一个病例发生后,在该病的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因受其感染而发病的续发病例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续发率=(一个潜伏期内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易感接触总人数)×100%

例如:在某些传染病的防治中,出现典型临床症状的病人仅占患该病人数的很少一部分,就如同冰山一角,而大量的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对于疾病的流行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忽视了他们,没有积极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后果将十分严重。

(三)死亡测量指标

1.死亡率

死亡率是指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一定人群中死亡人数占同期平均人口的比例。

死亡率=[某期间内(因某病)死亡总数/同期平均人口数]×K

K=100%,1000‰,10000/万。

死亡率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又分为粗死亡率和死亡转率。

(1)粗死亡率。粗死亡率指死于所有原因的死亡率,是一种未经过调整的死亡率。粗死亡率反映一个人群的总死亡水平,是衡量人群因病伤死亡危险大小的指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卫生水平的综合反映。它不仅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期的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水平,而且为当地卫生保健的需求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死亡转率。死亡转率是指按疾病的不同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及病因等分别计算的死亡率。疾病死亡转率可提供某病在时间、地区和人群上的变化的信息,常用于探讨疾病的病因和评价防治措施。

例如:某地区共有20万人,2005年因各种原因死亡者共600人,该年共发现脑卒中新旧病例800人,同年有30例脑卒病人死亡。

该社区2005年的粗死亡率为600/20万×10000/万=30/万;

脑卒中的死亡转率为30/20万×10000/万=1.5/万;

脑卒中的患病率为800/20万×1000‰=0.04%。

2.病死率

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因患某种疾病死亡的人占患病人总数的比例。一定时期对于病程较长的疾病可以是一年,病程短的可以是月、天。

病死率=(某时期内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期患某病的患者数)×100%

病死率可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也可以反映医疗水平和诊断能力,多用于各种急性传染病、脑卒中、心肌梗死及肝癌等。例如:某工厂有职工20000人,2010年筛查发现肺结核病人40人,经过治疗后29人治愈,7人未治愈,4人死亡,则2010年该人群肺结核的死亡率和病死率分别是:

死亡率=4/20000×10000/万=2.0/万;

病死率=4/40×100%=10%。

计算该厂职工肺结核的死亡率时,分母是全厂的全部人口数20000人;而在计算肺结核的病死率时,分母只是该厂患肺结核的人数40人,要注意区别。

3.死因构成比

死因构成比指一定时期内某类死因的死亡人数占该时期总死亡人数的百分比。死因构成比又称相对死亡比。死因构成比可反映何种疾病或暴力因素是造成死亡的常见原因。

死因构成比=(某时期因某类死因死亡的人数/同期死亡总人数)×1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