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患者的一般心理特征
由于患者所患疾病的病种、病程、病情程度以及对疾病耐受能力不同,加之患者个性、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生活阅历、年龄大小的差异,使每个患者存在千差万别的心理问题。但因为都是患者,也必然有某些共同的特征,概括归纳为以下几点。
1.认知特征
患者患病以后,由于病体的反应、角色变化和心理冲突,主观感觉和体验与正常状态时有了明显的差异。因此患者把注意力转向自身,对身体生理活动异常敏感,感觉性也增高。主要表现有:
(1)感知度差异。患者对声、光、温度、体位、疾病信息等异常敏感。
(2)记忆力减退。有些患者不能准确回忆病史,不能记住医嘱,甚至刚说的话,刚做完的事都难以记起。
(3)思维能力下降。表现出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下降,解决问题时犹豫不决。
2.情绪特征
患病后的情绪变化最为常见,是心理问题中最突出的表现。
(1)焦虑,是患者在患病中后期普遍存在的情绪反应,对潜在的、可能的威胁产生恐惧。不同的人群和职业可有不同的焦虑表现,如焦虑常伴有忐忑不安、失眠、头痛、胸闷、呼吸急促、注意力不集中等。焦虑可分为三类:
①期待性焦虑,即感到即将发生,但又未能确定的重大事件时的不安反应,如患者对自我情况、治疗和检查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感觉。
②分离性焦虑,是患者因住院离开配偶、子女、亲朋好友、同事、家庭和单位而产生的情绪反应。
③阉割性焦虑,是一种在自我完整性被破坏和受威胁时所产生时的心理反应,如面对手术、抽血、穿刺等情况,患者都会因担心自我完整性的破坏而产生的心理反应。
(2)抑郁,患者对疾病的应激控制、治疗、受挫、和康复信心的丧失是产生抑郁的重要原因。患者会感到心烦意乱,表现出一种闷闷不乐、忧愁、压抑、无助的消极情绪。
(3)愤怒,是患者的一种十分普遍的情绪反应,常表现为心烦意乱、情绪易波动、易发怒、为小事唠叨不休或大发雷霆。其主要是因患者认为自己得病是不公平的、倒霉的,加上疾病的折磨、生活不能自理、对家庭的拖累以及看到自己的事业、前途受到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暴躁情绪。
3.性格特征
人患病后,可发生性格的改变,如肝病患者易发脾气,冠心病、高血压患者易紧张急躁,传染病患者外向型人格变成内向型,癌症晚期患者多性情固执,还有老年痴呆患者的性格变化等。大多数患者有疑心加重的表现。(www.daowen.com)
性格改变大致归类为:
(1)自尊心增强。人一旦生了病,由于角色情感发生变化,自我价值和自尊心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患者就会过分希望得到他人关心,重视其病情。
(2)依赖性增强。大多数患者会产生一种心理、行为退化,表现为可以克服困难照顾自己,但还是依赖他人的帮助,事事依赖别人去做,行为变得被动顺从。
(3)猜疑心加重。猜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由于缺乏客观根据,影响对事物的正确判断。患者会对他人的表情、神态、言语、行为等都特别敏感和多疑,容易因为一些误会而受到伤害。
4.意志行为特征
疾病的刺激会引起患者一些意志行为方面的不良变化,常表现为自觉性、目的性缺乏,疾病恢复中稍遇困难便动摇、妥协、失去治疗信心、缺乏自制力。
(二)社区患者的心理保健
由于社区医疗和家庭医生的卫生服务形式具有特殊性,许多患者,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和残疾人就在家中接受治疗和护理。这就要求社区护理人员深入家庭到患者身边,真正体现出对患者的关爱之心,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患者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得到及时的诊治和休养,并得到亲人的关照和社区医护人员的关怀,这些会在患者心理上起到重要的安慰作用,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1.残疾人的心理保健
残疾人作为社区的一个特殊人群,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有孤独感、不愿与人交往、自卑、极度自尊。社区护理人员要在充分了解残疾人心理特点的基础上,为残疾人提供个人、家庭或集体心理辅导,维持残疾人心理状态。
(1)帮助、指导他们尽可能进行一些必要的医学治疗及康复训练。
(2)提供适合他们的环境,尊重、帮助、照顾残疾人,同时促进他们与其他人群的交流。
(3)给予他们必要的心理引导、心理支持和抚慰,增强他们的生活技能,发挥他们的自理、自立能力。通过实现自身价值,减轻心理压力。
2.慢性病患者的心理保健
慢性病患者最主要的心理问题是消极情绪,如焦虑、抑郁。还存在敏感多疑、被动依赖、情感脆弱、过分关注自己等心理状态。社区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的特点,在关心、帮助患者的同时,鼓励和指导患者接受心理辅导或治疗,使患者正确面对现实、认识疾病、树立信心、坚持治疗。同时还可以组织慢性病患者开展适宜的娱乐体育活动,提高生活乐趣,以缓解患者的消极情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