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婴儿期营养要求与疾病预防

婴儿期营养要求与疾病预防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社区保健指导婴儿期的生长发育非常迅速,对能量和蛋白质的要求也比较高,而消化和吸收功能发育尚不完善,故易出现消化功能紊乱和营养不良等疾病;同时,婴儿从母体获得的免疫力逐渐消失,而自身后天免疫力尚未产生,故易患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所以此期儿童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高。小婴儿唾液中淀粉酶含量低,故3个月以下小儿不宜喂淀粉类食物。衣服上下不宜用纽扣,宜用带子代替,以免婴儿误食和误吸,造成意外伤害。

婴儿期营养要求与疾病预防

(一)生长发育特点

0~3岁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是智力发展和个性品质形成的关键期,掌握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才能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和指导家长做好科学育儿的工作。

1.体重

可用如下公式:

(1)1~6个月: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0.7(kg)

(2)7~12月:体重(kg)=6+月龄×0.25(kg)

(3)2~12岁:体重(kg)=年龄(岁)×2(kg)+8(kg)

2.身长

1周岁时身长约75 cm;2周岁时身长约85 cm;以后平均每年增长5~7.5 cm;2~12岁身长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2~12岁身长(cm)=年龄(岁)×7+75(cm)

3.头围和囟门

3个月头围平均为40 cm,6个月头围平均为44 cm,1岁时头围平均为46 cm;2岁时头围平均为48 cm;囟门分前囟门、后囟门,前囟门1.5~2.0 cm大小,关闭时间约为出生后1~1.5岁;后囟大部分出生时已闭合,出生未闭合的最迟于出生后6~8周闭合。

4.胸围

刚出生的新生儿胸廓成桶状,胸围一般平均为32 cm,这时胸围比头围小1~2 cm,到1岁时胸围等于头围,约为46 cm,以后胸围比头围大,其差数(cm)约等于小儿的周岁数减1(cm)。脊柱的发育出生后1年内增长较快,而后增长速度落后于身长的增长;新生儿时脊柱仅轻微后凸,3个月婴儿会抬头时出现颈椎前凸,6个月后婴儿会坐时出现胸椎后凸,1岁小儿开始行走时出现腰椎前凸。

5.牙齿

乳牙大约出生后4~10个月开始萌出,2~2.5岁出齐,共20颗;2岁以内乳牙数可按月龄减4~6颗推算。顺序为中下门牙—中上门牙—上侧切牙—下侧切牙。

(二)社区保健指导

婴儿期的生长发育非常迅速,对能量和蛋白质的要求也比较高,而消化和吸收功能发育尚不完善,故易出现消化功能紊乱和营养不良等疾病;同时,婴儿从母体获得的免疫力逐渐消失,而自身后天免疫力尚未产生,故易患肺炎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所以此期儿童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高。

1.合理喂养

正常小儿需要在基础代谢、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活动、生长、排泄5个方面获得能量的供给,特别是生长发育的需要,每日需要能量110 kcal/kg(460 kJ/kg),其中蛋白质10%~15%,脂肪35%~50%,碳水化合物50%~60%;同时,需要微量元素和水[15 mol/(kg·d)]。小婴儿唾液中淀粉酶含量低,故3个月以下小儿不宜喂淀粉类食物。4个月以上婴儿要讲解辅食添加原则,如每次添加一种,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流食到半流食到软食。添加顺序见表5-1。在添加辅食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观察婴儿的粪便,及时判断辅食添加是否恰当。根据具体情况指导断奶。断奶应采用渐进的方式,月龄10~12个月,以春、秋季较为适宜。断奶时,婴儿可能出现焦躁不安、易怒、失眠或大声啼哭等。家长应特别给予关心和爱抚。自添加辅食起,应训练用勺进食,7~8个月后学习用杯喝奶和水,以促进咀嚼、吞咽及口腔协调动作的发育。9~10个月的婴儿开始有主动进食要求,可先训练其自己抓取食物的能力,尽早让婴儿学习自己用勺进食,促进眼、手协调动作的发展,并有益于手部肌肉发育。

表5-1 添加辅食顺序

2.日常护理

(1)每日早晚应给婴儿部分擦洗,如洗脸、洗脚和臀部,勤换衣裤,保护会阴皮肤清洁。

(2)衣着。婴儿衣着应简单、宽松、少接缝,以避免摩擦皮肤,便于穿脱及四肢活动。衣服上下不宜用纽扣,宜用带子代替,以免婴儿误食和误吸,造成意外伤害。

(3)充足的睡眠是保证婴儿健康的先决条件之一。居室光线应柔和,睡前避免过度兴奋。

(4)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婴儿会有一些不舒服的表现,如吸吮手指、咬东西,严重的会表现烦躁不安、无法入睡和拒食等。家长可用软布帮助婴儿清洁牙龈和萌出的乳牙,并给较大婴儿一些较硬的饼干、烤面包片或馒头片等食物让其咀嚼,使其感到舒适。注意检查婴儿周围的物品是否能吃或安全,预防婴儿将所有能拿到的东西放入口中。

3.户外活动

家长每日应带婴儿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和晒太阳;有条件者可带婴儿进行空气浴和日光浴,以增强体质和预防佝偻病的发生。

4.早期教育

(1)大小便训练。婴儿3个月后可以把尿,会坐后可以训练大小便坐盆,每次3~5分钟。小便训练可从6个月开始。先训练白天不用尿布,然后是夜间按时叫醒坐盆小便,最后晚上也不用尿布。在此期间,婴儿应穿易脱的裤子,以利培养排便习惯。

(2)视听能力训练。对3个月内的婴儿,可以在婴儿床上悬吊颜色鲜艳,能发声及转动的玩具,逗引婴儿注意;每天定时放悦耳的音乐,经常面对婴儿说话、唱歌。3~6个月婴儿需进一步完善视、听觉,可选择各种颜色、形状、发声的玩具,逗引婴儿看、摸和听。培养分辨声调和好坏的能力,用温柔的声音表示赞许、鼓励,用严厉的声音表示禁止、批评。对6~12个月的婴儿应培养其稍长时间的注意力,引导其观察周围事物,促使其逐渐认识和熟悉常见的事物;以询问方式让其看、指、找,从而使其视觉、听觉与心理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3)动作的发展。家长应为婴儿提供运动的空间和机会。2个月时,婴儿可开始练习空腹俯卧,并逐渐延长俯卧的时间,培养俯卧抬头,扩大婴儿的视野。3~6个月,婴儿喜欢注视和玩弄自己的小手,能够抓握细小的玩具,应用玩具练习婴儿的抓握能力;训练翻身。7~9个月,家长可以用能够滚动的、颜色鲜艳的软球等玩具逗引婴儿爬行,同时使婴儿练习站立、坐下和迈步,以增强婴儿的活动能力和扩大其活动范围。10~12个月,家长可以和婴儿玩“躲猫猫”的游戏,鼓励婴儿学走路。

(4)语言的培养。语言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有序过程。婴儿出生后,家长就要利用一切机会和婴儿说话或逗引婴儿“咿呀”学语,利用日常接触的人和物,引导婴儿把语言同人和物及动作联系起来。5~6个月开始培养婴儿对简单语言做出动作反应,如用眼睛找询问的物品,用动作回答简单的要求,以发展理解语言的能力。8~9个月开始注意培养有意识地模仿发音,如“爸爸”“妈妈”等(表5-2)。

表5-2 小儿运动、语言发育进程表

续表

(www.daowen.com)

5.防止意外

此期常见的意外事故有异物吸入、窒息、中毒、跌伤、触电、溺水和烫伤等,应向家长特别强调意外的预防。

6.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婴儿对传染性疾病普遍抵抗力较低,为保证婴儿的健康成长,必须切实按照计划免疫程序,为婴儿完成预防接种的基础免疫,预防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同时,要定期为婴儿做健康检查和体格测量,进行生长发育监测,及时纠正,以预防佝偻病、营养不良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等疾病的发生。

(三)幼儿期保健

幼儿神经心理发育迅速,行走和语言能力增强,自主性和独立性不断发展,与外界环境接触机会增多,但免疫功能仍不健全,对危险事物的识别能力差,故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及意外伤害发生率仍较高。

1.合理安排膳食

幼儿正处在断奶之后、生长发育仍较快的时期,应注意供给足够的能量和优质蛋白,保证各种营养素充足且均衡。在2~2.5岁以前,乳牙未出齐,咀嚼和胃肠消化能力较弱,食物应细、软、烂,以增进幼儿食欲。蛋白质每日40 g,其中,优质蛋白应占总蛋白1/3~1/2。其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产能之比为(10%~15%)∶(25%~30%)∶(50%~60%)。培养其良好的进食习惯,鼓励其自用餐具,保持愉快、宽松的就餐环境,养成不吃零食、不挑食、不偏食等良好习惯。18个月左右的小儿可能出现生理性厌食,表现出对食物缺乏兴趣和偏食。此时,可在就餐前15分钟做好幼儿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就餐准备,不要惩罚儿童,以免影响食欲。

2.日常护理

由于幼儿的自理能力不断增加,家长既要促进儿童的独立性,又要保证安全和卫生。

(1)衣着。幼儿衣着应颜色鲜艳,便于识别,宽松、保暖、轻便易于活动,穿脱简便,便于自理。

(2)幼儿的睡眠时间。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一般每晚可睡10~12小时,白天小睡1~2次;幼儿睡前常需有人陪伴,或带一个喜欢的玩具上床,以使他们有安全感。

(3)口腔保健。幼儿不能自理时,家长可用软布轻轻清洁幼儿的牙齿表面,然后逐渐改用软毛牙刷。3岁后,幼儿应能在父母的指导下自己刷牙,早、晚各一次,并做到饭后漱口;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3.早期教育

(1)大小便训练。18~24个月时幼儿开始能够自主控制肛门和尿道括约肌,而且随着其认知的发展,幼儿能够表示便意。训练过程中,家长应注意多采用赞赏和鼓励的方式,训练失败时不要表示失望和责备幼儿。

(2)动作的发展。1~2岁幼儿要选择发展走、跳、投掷、攀登等能够使肌肉活动的玩具,如球类、拖拉车、积木、滑梯等;2岁后的幼儿开始模仿成人的活动,玩水、沙土、橡皮泥,在纸上随意涂画,喜欢奔跑、蹦跳等激烈、刺激性的运动,故2~3岁幼儿要选择能发展动作、注意、想象、思维等能力的玩具,如形象玩具(积木、布娃娃等)、能拆能装的玩具、三轮车、攀登架等。

(3)语言的发展。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喜欢问问题、唱简单的歌谣、翻看故事书或看动画片等,成人应满足其欲望,经常与其交谈,鼓励其多说话,通过游戏、讲故事、唱歌等促进幼儿语言发育,并借助于动画片等电视节目扩大其词汇量,纠正其发音。

(4)卫生习惯。培养幼儿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未洗净的瓜果,不吃掉在地上的食物,不随地吐痰和大小便,不乱扔瓜果纸屑等习惯。

4.预防疾病和意外

每3~6个月为幼儿做健康检查一次,预防龋齿,筛查听力、视力异常,进行生长发育系统监测。指导家长防止意外发生,如异物吸入、烫伤、跌伤、中毒、电击伤等。

5.防治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幼儿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包括违拗、发脾气和破坏性行为等,家长应针对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6.预防接种

(1)预防接种程序: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表5-3),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

①接种前:社区护理人员在对儿童接种前应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卡、薄)或电子档案,核对受种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及接种记录,确定本次受种对象、接种疫苗的品种。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可采用书面或口头告知的形式,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的情况。检查疫苗外观质量,凡过期、变色、污染、发霉、有摇不散的凝块或异物、无标签或标签不清、液体疫苗受过冻结或安瓿有裂纹的疫苗一律不得使用。

②社区护士在接种操作时再次查验核对受种者姓名、预防接种证、接种凭证和本次接种的疫苗品种,核对无误后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规定的接种月(年)龄、接种部位、接种途径、安全注射等要求予以接种。

③接种后:告知儿童监护人,受种者在接种后应在留观室观察30分钟。接种后及时在预防接种证、卡(簿)上记录,与儿童监护人预约下次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和地点。有条件的地区录入计算机并进行网络报告。

表5-3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与预防疾病

(2)预防接种的反应及处理。一般反应又分为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

①局部反应:接种后数小时至24小时左右,注射部位会出现红、肿、热、痛,有时还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或淋巴管炎。红晕直径在2.5 cm以下为弱反应,2.6~5 cm为中等反应,5 cm以上为强反应。局部反应一般持续2~3天。如接种活菌(疫)苗,则局部反应出现较晚、持续时间较长。

②全身反应:一般于接种后24小时内出现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多为中、低度发热,持续1~2天。体温37.5℃左右为弱反应,37.5~38.5℃为中等反应,38.6℃以上为强反应。但接种活疫苗需经过一定潜伏期(5~7天)才有体温上升。此外,还伴有头晕、恶心、呕吐、腹泻、全身不适等反应。个别儿童接种麻疹疫苗后5~7天出现散在皮疹。多数儿童的局部和(或)全身反应是轻微的,无须特殊处理,注意适当休息,多饮水即可。局部反应较重时,用干净毛巾热敷;全身反应可对症处理。如局部红肿继续扩大,高热持续不退,应到医院诊治。

(3)异常反应。发生于少数人,临床症状较重。故接种后一般要在医生或护士的监护下观察30分钟,确定没有不良反应后才能离开。

①过敏性休克:于注射免疫制剂后数秒钟或数分钟内发生。表现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口周青紫、四肢湿冷、呼吸困难、脉细速、恶心呕吐、惊厥、大小便失禁以至昏迷。此时应使患儿平卧,头稍低,注意保暖,给予氧气吸入,并立即皮下或静脉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1 mL,必要时可重复注射。

②晕针:儿童在空腹、疲劳、室内闷热、紧张或恐惧等情况下,在接种时或几分钟内,出现头晕、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冰凉、心跳加快等症状,重者心跳、呼吸减慢,血压下降,知觉丧失。此时应立即使患儿平卧,头稍低,保持安静,饮少量热开水或糖水,一般可恢复正常。数分钟后不恢复正常者,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每次0.5~1 mL。

③过敏性皮疹:荨麻疹最为多见,一般于接种后几小时至几天内出现,经服用抗组胺药物后即可痊愈。

④全身感染,有严重原发性免疫缺陷或继发性免疫功能遭受破坏者,接种活菌(疫)苗后可扩散为全身感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