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生儿保健和预防疾病方法

新生儿保健和预防疾病方法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故新生儿保健重点应在生后1周内。新生儿体温中枢不健全,体温随天气及室温变化,因此,要随时调节环境温度,增减衣被,防止体温过高或过低。凡患有皮肤病、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及其他传染病者,不能接触新生儿。新生儿应按时接种卡介苗和乙肝疫苗。

新生儿保健和预防疾病方法

(一)生长发育特点

正常新生儿出生体重平均为3 kg;正常新生儿出生身长约50 cm;正常新生儿出生时头围平均为34 cm;正常新生儿出生时胸廓近似圆桶状、前后径与左右径几乎相等,正常新生儿前囟出生时1.5~2.0 cm;后囟大部分出生时已闭合。出生时坐高为身高的66%;呼吸方式为胸腹联合呼吸,安静时频率为35~50次/分钟;脉搏130~140次/分钟;出生12~24 h后体温可保持在36~37℃,每天睡眠时间维持在20 h左右;皮肤呈淡粉色;新生儿听觉灵敏,能够辨别父母的声音、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对光反射敏感,喜欢看人脸;新生儿出生时嗅觉中枢及神经末梢已发育成熟,因此哺乳时闻到乳香味会积极地寻找乳头。对不同的味觉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出生后2 h就能对甜味表示愉快;新生儿的触觉有高度灵敏性,尤其是眼、前额、口周、手掌、足底等部位。另外,新生儿可有生理性黄疸、假月经、乳腺肿大甚至出现溢乳现象。此时期建议母乳喂养。

(二)社区保健指导

新生儿期保健。新生儿身体各组织和器官的功能发育尚不成熟,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和调节性差;抵抗力低,易患各种疾病,且病情变化快,特别是生后第1周内的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故新生儿保健重点应在生后1周内。

1.合理喂养

婴儿出生后2 h可按需喂养,鼓励和支持母乳喂养,教授哺乳的方法和技巧,并指导母亲观察乳汁分泌是否充足,新生儿吸吮是否有力;吸吮力弱者可将母乳挤出,用滴管喂养,一次量不宜过大,以免吸入气管;食后右侧卧位,床头略抬高,避免溢奶引起窒息。如确系无母乳或母乳不足者,则指导采取科学的人工喂养方法。日龄1周的新生儿,每日需要60 kcal/kg(250 kJ/kg),2~3周的新生儿每日需要100 kcal/kg(418 kJ/kg)能量,人工喂养时,每日需要蛋白质3.5 g/kg。

2.保暖

新生儿房间应阳光充足,通风良好,室内温度保持在22~24℃,湿度55%~65%。新生儿体温中枢不健全,体温随天气及室温变化,因此,要随时调节环境温度,增减衣被,防止体温过高或过低。

3.日常护理

指导家长观察新生儿的精神状态、面色、呼吸、体温和大小便等情况,了解新生儿的生活方式;新生儿脐带未脱落前要注意保持清洁干燥;用柔软、浅色、吸水性强的棉布制作衣服、被褥和尿布、避免使用合成制品或羊毛织物,以防过敏。衣服式样应简单宽松,易于穿脱,不妨碍肢体活动;尿布以白色为宜,便于观察大小便的颜色;且应勤换勤洗,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以防臀部皮疹发生。(www.daowen.com)

4.预防疾病和意外

新生儿有专用食具,用后要消毒。母亲在哺乳和护理前应洗手。凡患有皮肤病、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及其他传染病者,不能接触新生儿。新生儿应按时接种卡介苗和乙肝疫苗。出生两周后应口服维生素D,预防佝偻病的发生。要防止意外事件,如包被蒙头过严、哺乳姿态不当,堵塞新生儿口鼻等造成窒息。

5.早期教养

新生儿的视、听、触觉已初步发展,在此基础上,可通过反复的视觉和听觉训练,建立各种条件反射,培养新生儿对周围环境的定向力以及反应能力;家长在教养中起着重要作用,应鼓励家长拥抱和抚摸新生儿,对新生儿说话和唱歌等。

6.新生儿家庭访视

了解喂养护理情况,指导家长进行婴儿的生长发育监测,定期对新生儿进行健康检查,早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降低新生儿疾病发生率或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

(1)首次访视:在出院后的7天内进行。

(2)满月访视:在出生后的28~30天进行。

(3)高危新生儿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增加访视次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