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读杨绛的《老王》,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读杨绛的《老王》,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汕头市聿怀初级中学 黄春馥杨绛先生的《老王》是一篇为平凡小人物立传的文章。写自己一家跟孤苦无依、身有残疾的老王交往的过程。其实杨绛一家对老王已经尽力给予了相应的照顾。她认为自己所得已经很多,捐出的只是多余的。无独有偶,白居易《观刈麦》中说道:“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做人做事多看看《老王》,都不自觉地会“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读杨绛的《老王》,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汕头市聿怀初级中学 黄春馥

杨绛先生的《老王》是一篇为平凡小人物立传的文章。写自己一家跟孤苦无依、身有残疾的老王交往的过程。文章写到老王死后,自己“总觉得心上不安”。“几年过去,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写弱者的文章我见得不少,有在同情中透出隐隐的优越感的,有赞美对方同时表示效仿之心的,但像杨绛这样带着愧怍的少之又少。“愧怍”两字,耐人寻味,就像白纸上鲜红的印章,清晰强烈,让我久久思索。

课文对之的解读是:社会上的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帮助他们改变处境。作者觉得对老王的关心还不够,感到“愧疚”。

其实杨绛一家对老王已经尽力给予了相应的照顾。既照顾了老王的自尊,又急其所难。如送鱼肝油治他的夜盲症,买他的冰,在他临终送鸡蛋香油时还送钱给他。从非亲非故的角度上看,他们对老王已经够无微不至了。

可是,老王逝世的时候,她感觉到的不是释然,而是“愧疚”。有人说,这是出于人性。实际上,这种反省已经超越了一般的人性。因为人但求尽到自己的本分,对“无可奈何”的事情往往选择逃避。只有具备悲悯深广般情怀的人,才会不断地追问自己,直面自己的良心。这种可贵的品质,正是出于知识分子特有的责任感跟使命感

越是深刻地读懂芸芸众生沉浮挣扎下的艰辛和无奈,越是明白在琐屑抗争里的悲楚心酸,就越强烈地感同身受,就越深入骨髓地体验到那种无奈。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却永远感到做得不够。老王正是作者这种持久的心理痛楚在特定时空下的投注对象。

早年读金庸的《倚天屠龙记》,里面明教教众的一句歌给我留下的印象颇深: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怜我世人,忧患实多。(www.daowen.com)

杨绛先生总能看到更加不幸的人,而感觉到自己的幸运,悲悯别人时忘记了个人的得失。因此她平静地把命运送给她的苦酒倒进了慈悲的大湖里。把个人一点光芒镶进了无比广袤的夜空中。所以她轻视个人名利,跟谁也不争,却把大笔的稿费用来行善。她认为自己所得已经很多,捐出的只是多余的。

“愧怍”淡淡的两个字中包含的高贵情怀实在值得我们很多人不断思考且为之深深汗颜。

无独有偶,白居易《观刈麦》中说道:“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作为父母官,他想到的不是自己泽被苍生的功劳,而是民众在烈日下的汗水跟痛苦,他在这些营营役役的劳动者面前感到赧然。而平易近人和倾听民间疾苦正是他诗歌的最大特色,也铸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个作家,只有把自己的文字跟外面最底层的民众接轨,感受他们的脉动和在生活的沟壑里艰难挣扎的辛酸,才能写出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作品,才跟在时空的迁移里辐射得更加深远。

杨绛的散文,冲淡平和,娓娓道来,甚至带着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特别是《我们仨》,宛然就是一个旁若无人的桃花源。细读她的文字,就知道她始终带着很细腻的知足心,很强烈的同情心感受生活。看似不近人间烟火,其实字里行间都是烟火气。这也是她的作品之所以广受欢迎的原因。

她的“愧怍”既揭示了高贵的人性关怀,也标示了一个作家的创作良心。做人做事多看看《老王》,都不自觉地会“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插图:汕头市金砂小学 李佳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