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桃花源记》的主人公解析—读写探道

《桃花源记》的主人公解析—读写探道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梁启超在《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一文中赞誉《桃花源记》为“唐以前的第一篇小说,在文学史上算是一篇极有价值的创作。”是桃花源外的人吗?《桃花源诗》中说“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为什么渔人眼里桃源人的衣着和外人是一样的呢?桃源人见到渔人这个外人感到非常惊讶,渔人却似乎显得无动于衷,只是向桃源人详细地讲述着自己的身世。可以说渔人的愚钝在这桃源圣地的游历中暴露无遗。

《桃花源记》的主人公解析—读写探道

汕头市潮南区峡山南里棉岭学校 吴彦卓

成语“世外桃源”背后的故事为大众所熟知,《桃花源记》一文虽写于1600年前,但它并没有被时间所湮灭,反而千百年来被传诵,被向往。这篇仅300多字的奇文引发了历代文史学家们的多种考证与研究,对其描述的理想社会等做了很多的评述,对故事的主人公——渔人,却少有问津。梁启超在《陶渊明文艺及其品格》一文中赞誉《桃花源记》为“唐以前的第一篇小说,在文学史上算是一篇极有价值的创作。”那么我们不妨就把它看成一篇小说,来说一说这个渔人。

进 入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以打鱼为生的人,这个人很“执着”。一天,他沿着溪水捕鱼,走了很远却没捕到什么鱼,天空也越来越陌生,水面偶尔漂着桃花。面对着这忽然出现的,只有桃树的树林他已感到惊异,但他没有选择掉转船头,而是继续向前走,并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山上那个隐约有些光亮的难以进入的小洞,他选择进入并前行不止。在《列子·汤问》中,有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愚公,他通过坚定的决心和坚持不懈的行动,成就了自己的伟业。渔人的前行也是纯粹的,我们很难说清这种简单的前行是勇敢还是愚鲁,更难以推测这背后的目的与动机,唯一知道的结果是它让渔人得以偶入桃源奇境。

游 历

进入桃花源后,渔人眼前的桃源世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源自然环境美好清新,社会环境安宁和谐。渔人眼里的桃源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里的“外人”是什么人?是桃花源外的人吗?《桃花源诗》中说“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桃源人按古制进行祭祀,衣着也没有改变。桃源人自述先世为躲避秦时的战乱而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出去过,遂与外人间隔。然而600年间自汉至晋朝代更迭,世事变迁,试问世俗之人的衣着怎么会没有改变?为什么渔人眼里桃源人的衣着和外人是一样的呢?这是怎样的一个有眼无珠的愚人啊!

桃源人见到渔人这个外人感到非常惊讶,渔人却似乎显得无动于衷,只是向桃源人详细地讲述着自己的身世。桃源人为了躲避秦时战乱来到了这样一块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纷争的人间净土,过着和乐安宁的生活。渔人自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却能几近不露声色地讲述所知的世事沧桑,只留给桃源人无尽的感叹与惋惜,这是怎样的麻木不仁啊?可以说渔人的愚钝在这桃源圣地的游历中暴露无遗。(www.daowen.com)

离 开

桃花源诗说:“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这“神界”竟然留不住渔人,渔人在被“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和“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后,仅仅停留数日,就要离开,这是何等的让人不可思议的行为啊?心中那世俗的世界为何放不下呢?为何要离开乐土回到焦土?渔人甚至对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也不做回应,难道这“秋熟靡王税”“鸡犬互鸣吠”“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怡然有余乐”的理想之国不值得他珍惜呵护,为之保密吗?

离开后,渔人为什么如此愚笨的要“处处志之”,是想再次回来吗?那又为何要离开呢?更可怕的是径直“诣太守,说如此”,渔人为何如此愚顽呢?

因为你的愚鲁,才得以误打误撞进入这人间乐土;因为你的愚钝,才会让你身在奇境却不知是福;因为你的愚顽,才会让你与桃源彻底绝缘。

这样的一篇渔人奇遇记,警告我们千万不要做愚人。

(插图:汕头市嘉顿学校 林榕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