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聿怀初级中学 陈婕玲
在语文课文中,有一些艺术类的优秀作品,如《安塞腰鼓》《观舞记》等。这些作品巧妙运用各种语言技巧,使《安塞腰鼓》的阳刚之美和《观舞记》的阴柔之美,得以更好地体现。通过文字,能很好地向读者传达有声艺术、有形艺术的特点,给读者以美的收获以及心灵的震撼。
在日常写作中,同学们经常会把自己在业余所掌握的特长、爱好,如琴类、舞蹈、绘画等作为集中选择的材料,但经常缺乏适当的语言积累,缺乏组织语言的功力。那么,再娴熟的艺术技能,再精彩的艺术表演现场,都难以打动阅卷老师的心,更难以让读者身临其境。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赏析艺术类课文范例的语言特色,并且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能够运用恰当的语言技法为文章增色。这类作品的具体语言技法有,技法一:写出层次,写出变化(分时间或分角度);技法二:抓住技艺特点,抓住人物精神品质,甚至文化内涵。技法三:使用文字润色添华彩。巧用句式:长短句,排比、对偶等。善用修饰:修饰语,比喻、通感等。
下面,让我们通过一篇八年级学生创作并修改的习作,来了解该如何“艺术添秀色,语言显光彩”。
游历于琴音流淌间
汕头市聿怀初级中学 梁鉎泓
“月出鸟栖息,寂然坐空林。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数月前,我和妈妈同她的几个好友一起去上海游玩。市区一路堵车,喇叭声不断,人心躁动而烦闷。车至树林前,步行至树林深处,拜访一善演奏古琴的老人。这里远离了尘世的纷扰,溪水潺潺,行经溪边的人影浮动着,空气中弥漫着桂花香,深吸一口气,平息了聒噪的人心,缓慢了急促的步调。(www.daowen.com)
老人年过古稀,隐居此处,但是每天来拜访她的学生和游人很多。那日,老人身着紫色提花丝缎上衣,银白色短发梳得整齐,身上没有任何装饰,清淡但又透露着上海女人优雅的气质。客厅中有两张琴,老人坐到自己的古琴前,开始抚琴。(分出层次,先写开场前,抚琴者的外貌、神态及周围的环境,以静衬后文的动,表现老者的气定神闲、优雅气质。)
虽已年迈,但老人的手指仍旧在七根琴弦之间轻快地跳动,弹奏出一股如山泉般清婉而流畅的弦音,仿佛从耳边缓缓流入一幅画。低音时,如夜晚没有杂云相遮的月亮,清澈的潭中秋水在月光下闪着鱼鳞般的银光。重音时,如山间的瀑布飞漱冲荡,在夜晚的幽谷中间断地回响。(巧用比喻、通感,分出“低音”“重音”变化,以长句句式,形象写出了琴声由缓至急的过程,展现抚琴者内心的平静、和谐。)那琴声,又缓缓慢下来,变得静雅、婉转。空气中夹着丝弦与手指尖的摩擦声,听者心里生出清凉,被安抚直至如同一批平滑的绸缎。(在议论中巧用通感,形象地写出了琴声由急至缓的过程给听者带来的内心感受。)老人悠闲地拨动琴弦,不用琴谱,她早已将这琴谱融于心间,脸上是满满的淡定与从容。《梅花三弄》《高山流水》《忆故人》……老人每奏新的一曲便说一遍曲名,这些流传至今的曲目,不同的人弹奏,感受大概会有所不同吧。(琴声的抑扬顿挫,急缓交替,其实老人为我们展现的不只是高超娴熟的琴技,更是早已琴人合一、大隐隐于市的境界。)
这样的城市里,这样的树林里,这样的琴声里,生活着这样一位古稀老太太,没有比这更自然和谐的事儿了吧?
“松风飕飕,贯清风于指下,此则境之深矣”,欣赏完老人的演奏,心有所想:抚琴一曲,是让演奏者内心与之应和,并非用音色和旋律取悦他人,更多是在于平息自己浮躁的心,与心灵对话。(最美的音乐,最高超的技巧只为表现人物而来,弹琴老人沉醉于音乐,忘身于音乐,远离喧嚣世俗的形象跃然纸上,巧妙点明主旨。)
点评
文章语言流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老人演奏古琴的生动过程,巧妙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学生一定要切记语言为选材服务,选材为中心服务,生动形象的语言能让文章选材跳出思维惯性,不落俗套。
(插图:汕头市飞厦中学 黄悦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