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提升写作能力,探索读写之道

提升写作能力,探索读写之道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汕头市第四中学 郑绮瑜学生根据诗词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联想、想象对诗词进行改写,教师在示范点评之后,组织学生交流写作心得,合作互评,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进而谋构思、辨手法、炼词句、解疑义。学生点评这篇改写借景抒情,能突出诗歌的艺术形象——山月来传情达意,其中形象运用视听结合、以动写静、对白与反问等手法来丰富文章表现力。

提升写作能力,探索读写之道

汕头市第四中学 郑绮瑜

学生根据诗词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联想、想象对诗词进行改写,教师在示范点评之后,组织学生交流写作心得,合作互评,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进而谋构思、辨手法、炼词句、解疑义。

当然,评改时要先指导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基本修改

错别字、病句修改,确保表达通畅。

2.篇章构思、炼字达句

(1)是否抓住了诗词的主体艺术形象来构思。

(2)能否通过再生联想(即由一种东西通过中间环节想象出另一种东西)再造合情合境之意象,如《社戏》中“水乡月夜图”中由“松柏林”想到“赵庄”再想到“歌吹”,又由“火”想到了“光影”再想到了“戏台”,意象的再生既可丰富画面,也能借此蓄势抒怀。

(3)是否准确传达了诗人的情感

(4)叙写、描摹时运用的手法恰当与否,对情感的预设能否起到推波助兴的效用。

(5)精推细敲哪些字词(关注动词、形容词)运用精妙;或有不妥之处,思考有没有更佳的替换。

3.通篇综合点评(www.daowen.com)

下面举学生对《峨眉山月歌》的改写和点评一例。

峨眉山月景

汕头市第四中学 葛霭纯

稀稀落落的星辰静静地与秋相伴而至。(开头点出了时间、季节,只是“静静”与“相伴而至”不搭,可改为“寥落的星辰疏疏朗朗地挂在这秋夜的天际”。)月儿,像一个怕生的少女,在高耸的峨眉山后探出身子来,纯洁无瑕的月光直洒在江面上,在青衣江上蔓延开去,印白了江水,印清了山的倒影。(用比喻把月亮比作怕生的少女,形象地写出了半轮月的形态之美、月色的清朗;继而写月光洒在江面写出江水的平静、清澈,也渲染了环境的清幽。)冷清清的明月挂在夜空中,江面上弥散着一片轻烟似的薄雾,泛起一丝寒意,曳起了我刚刚还平静的内心。(“曳”字是“牵引”之意,初觉不妥,可仔细想想却又无字可代,倒也是妙的。)远望峨眉,在烟雾的氤氲间,徒留灰色的山腰。萧萧的晚风任意地拨弄着江沿的芦苇,发出一阵阵絮絮地声响,隐匿在芦苇丛里的江水也在喃喃低语。(视听结合,以动写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月夜江面的寂寥冷清,为后文的抒情蓄势。)

船头,我独自一人,身着青衫,在月光的照耀下我的身影被拉得很长,遥望着空中那半轮弦月,伫立了许久。(在月夜背景中推出人物主体,这里的“照耀”不如改为“轻抚”更有情有意。)望着远处正在嬉戏的水鸭,夜空中成群的云儿,我的内心突然泛起些许酸涩……(鸭可归棚,云能结群,而我呢?触景生情,反衬此时我的孤独忧伤。)今夜我只身单影离开清溪直奔三峡,寻游他乡,只有这半轮秋月送我?(用对白的形式,反诘的语气,“月”成了“故乡”的依托。)前路漫漫,来时何日可见?(反问句虽抒发作者内心复杂的情绪:难舍故乡,思念亲友,可谓语短情长。但是,诗最后一句的诗境没完全表达出来,可在“前路”一句之前补上:“我紧了紧衣衫,目送渐渐隐入山后的明月,潺潺地径向渝州进发。”这样,才能突出“思君不见”之意,而且借月所抒发的情感也更清晰。)

作者想法:改写时,我抓住了峨眉山月这一诗歌的主要意象作为线索来扩写。先写景后叙事抒情,课内学习的很多课文都运用了这种写法,尤其对《春》《从百草园三味书屋》等文章关于写景的内容、写法印象深刻,我通过联想、想象由“山”再造出了山间的烟雾,江边的芦苇、水鸭,天边的云等意象,从而借景抒情,表达诗人离乡途中对家乡和亲友留恋不舍之情。

学生点评

这篇改写借景抒情,能突出诗歌的艺术形象——山月来传情达意,其中形象运用视听结合、以动写静、对白与反问等手法来丰富文章表现力。不过,诗歌中有一条诗人行船的路线却没有清晰表现出来,那就是“峨眉山—平羌—清溪—渝州”,我们觉得改写此诗应采用双线并行:一条是物线—山月,另一条应是诗人行踪。这首诗就是用地点转换表现行船之快,如果能在“月随景移”中将两线并合,则更能贴近诗意。

(点评者:汕头四中学生郑秋雅、许艺婷)

(插图:汕头市长厦小学 纪润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