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第四中学 郑绮瑜
诵读学习古诗词之余,让学生根据诗境充分调动联想与想象,将诗词扩展改写成散文,这种再造想象是促发写作灵感的有效尝试。七年级的学生,在不断地练习中,思维被充分激活,从最初的简单循句译诗,到渐渐拓展想象的空间,补充诗词的空白,丰满诗词的形象,丰富诗词的意境,并从中获取写作的素材与章法的启发。
下面举一例学生改写的作文来谈谈。
汕头市第四中学 袁静
潺潺的河水从山顶蜿蜒而下,卧龙般隐匿在这深山中,带着未完全消融的冰雪,一股初春余寒,不禁让人觉得眼前的绿意只是海市蜃楼。(开篇紧扣诗题中的“涧”来展开写景。)山中气候依然处在严冬,但山麓已经生机盎然,虽梅花已凋,桃花也还未开,但那最平凡的小草却兀自幽幽地长了一大片,给这丝绸般的河流嵌了一条宽幅绿边。(自高而低,由山顶写到山脚,再沿着河边目及这一大片的“幽草”,进而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对草的特写。)
谁说草儿不开花,那一点星白的、一点黄的不就是花么?虽不及荷花的雅致,不比月季的艳丽,更说不上牡丹的雍容华贵,但翠嫩嫩、青莹莹的草尖顶着一丁点的纯白鹅黄,独有一番早春的清秀,是这个春天最早萌芽的生命之花。这骨子里的执着也是我偏爱它的原因之一。(运用对比,紧扣诗眼“独怜”二字做文章,这旧年草芥,新春却长出花芽,着笔写其顽强生机,也暗示了情感倾向。)压抑了一冬的树丛里也有了些活力,抬眼一望,一抹嫩黄在密密层层的树叶间跳跃,是黄莺,它娇媚地嘤嘤啼鸣……(由低向高,以动态、听觉写出黄鹂声声,作为“幽草”的陪衬,笔墨分配合理。)
但我无暇去赏游,此刻衣袖拂动,刮出阵阵劲风,掠过矮树丛,窸窣作响。(动作的描摹,配以听觉写出“我”此刻赶路的急切,悬念顿生。)赶到岸边时,却只有空舟一只在水面悠悠地飘转。不见舟子影踪,“欲济无舟楫”啊!(“悠悠地飘转”是诗句中“自横”的注脚,舟儿悠然自在和“我”一声叹息形成对照,引用孟浩然的诗句也暗示了诗人的处境。)我徘徊着,望着木舟,急促的水流格外聒噪。水中一条鱼也探出水面,带起一圈圈涟漪,它张望着,欢快地在水面织出一条条线,就像被猫儿打散的毛线团。岸边的柳林还稀稀疏疏的,夕阳的晖光透着缝隙在河面上打上一个个金圈。我眼波一闪,那条鱼也潜入木舟下,那无纹的水面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这里的补笔充分显现了小作者的想象力,鱼儿不屑理会我的急切,自有它的自在与愉悦。这就是自然界的物景,安然自在,人们的喜怒哀乐,又与它何干?)
优秀的诗词改写,往往都在内容章法上做到了以下几点,实际上,这也是学生在写作中可以借鉴的几个要素。
1.以主旨为圆心,拓展联想、想象
改写需遵循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了解创作背景,把握诗词主题。这也是想象、联想的前提条件。如本篇的改写,就是抓住了诗人“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来展开写作的。(www.daowen.com)
2.以线索勾勒框架
细品古人诗词,往往都会有一种借以连贯全诗的物象,如李白笔下的“月”,郑板桥诗中的“竹”。在改写中,沿着诗中某一特定的意象,就可以在布局谋篇时“胸中有丘壑”。如本文作者就着“山涧”开篇,自上而下,沿河之景、铺设之情也就顺势而出了。
3.以炼字蘸点细节,勾画形象
一首诗词,最能透露诗人情感的往往就是一两个字眼,如果改写中能抓住它们通过细节描写或恰当的写作技巧表现,则形象也可呼之欲出。如此文中运用对比突出了诗中的“独”,运用视听表现“急”与“自横”,形神兼具。
4.以五感点染画面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感官描写,让画面变得灵动立体,活泼生趣。此文中的改写便较好地运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相生来描画滁州春景。
5.以氛围渲染情境
诗词的氛围是全诗的格调基础,在改写中把握好上述几个方面,在情境上就会有比较准确、统一的体现。如上文最后几句“那无纹的水面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联系全篇咀嚼一下,便是余味无穷了。
(插图:汕头市东厦小学 黄瀚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