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虚实相结合,形象更丰满

虚实相结合,形象更丰满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虚以实为基础,实又往往需要虚来补充、衬托。虚实并呈,密切配合,使得人物形象更丰满,人物性格更鲜明。虚实结合法的运用,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通过观察者的心理作用,来感觉人物的形象特点,或夸大,或缩小,或褒赞,或贬损,形象刻画之中饱含着感情,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虚实相结合,形象更丰满

汕头市第十一中学 谢丽如

什么是虚实结合呢?“实”,就是实写,是对人、事、景、物的直接描写,让描写对象直接走上前台,登台亮相;“虚”,就是虚写,是借助其他事物来烘托渲染要表现的事物,把对象隐藏在描写文字的背后,可以是借助想象、幻想等手段描绘出与现实世界不同的虚拟世界,表情达意。

课文中不乏运用虚实结合的例子,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文章先实写父亲月台买橘的背影——“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在结尾又虚写“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作者通过读信,联想到父亲的背影,激发了情感,既表达了作者急切盼望再见父亲一面的思念之情,又突出了父亲的外貌形象和个性特征。

将虚实结合的手法运用到写人的记叙文中去,那么写实,就是描写人物的现实外在特点,客观性比较强;写虚,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表现人物并不存在或联想中的情况,主观性明显。虚以实为基础,实又往往需要虚来补充、衬托。虚实并呈,密切配合,使得人物形象更丰满,人物性格更鲜明。

虚实结合法的运用,不外乎两种情况:

一是通过观察者的心理作用,来感觉人物的形象特点,或夸大,或缩小,或褒赞,或贬损,形象刻画之中饱含着感情,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二是通过人物的回忆,来再现人物的形象特点,实际上是写实的部分在另一种情境下的重新出现,表达情感的同时加深读者的印象。

下面这篇习作,是通过现实和回忆的交错往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读来令人动容。

吹不散的炊烟

汕头市第十一中学 黄桂丽(www.daowen.com)

每当暮色悄然降临的时候,不远处就会有一缕炊烟袅袅升起,还可眺望到一个站在灶前忙碌的身影……这是我记忆深处挥之不去的一幕。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忍不住叹息:久居城市,我似乎都要渐渐忘却了那记忆中炊烟的模样了。(首段写景起笔,扣住题目,由“炊烟”勾起对奶奶的回忆,这部分的“实写”,为下文的“虚写”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炊烟,看似普通,却是乡村最原始、最古朴的风景,它因村庄而诞生,村庄因它而产生梦幻般的美丽。在那段陈旧的回忆里,故乡的炊烟是我心中最温暖的记忆。(作者围绕“炊烟”,自然地由写“实”转入写“虚”。)

在我看来,炊烟是特别的,它是家的方向,也是奶奶无声的呼唤。儿时,每当我放学回家,走在路上,远远地就会望见家中房子上空缓缓升起的炊烟。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奶奶在灶前蹒跚又忙碌的身影,看到了热气腾腾的饭菜,看到了奶奶淡淡的眼神中流露出的期盼。每次望着远处那缕飘摇的炊烟,我的心中是那么的安静而踏实,于是便加快了回家的步伐。现在想来,那散发着香味的记忆中的饭菜,和炊烟一样,至今仍温烫。(“蹒跚又忙碌的身影”“热气腾腾的饭菜”“淡淡的眼神中流露出的期盼”,构成了一个温馨的场景——儿时最温暖的回忆。这部分是写“虚”。)

当再一次踏上回家的路时,我走得很慢,明明很短的路,却花了很长的时间。不禁有些怅然,自己与家乡的炊烟已失去了往日的默契。我左顾右盼,寻找着记忆深处那熟悉的炊烟,但它却迟迟不见踪影。(镜头由联想回归现实,由“虚写”,又转回“实写”。)

踏过青石板铺成的墨色台阶,伴着几簇苔痕,我推开那扇厚重而又斑驳的木门,踩过院落里的一地梧桐叶,身后那破碎的叹息,轻得像谶语。

光滑的靠椅早已不见了奶奶的身影,只有一只孤零零蹲在上面的蟋蟀。秋风带来阵阵凉意,我站在院子里,无言凝哽,感慨良多。小小的蟋蟀,在风中鸣唱,伴随着歌声掀开的岁月,引发我无尽的思念。(“实写”眼前所见之景,再次引出“虚写”——回忆部分。)于是,那拄着拐杖的颤巍巍的身影,在记忆里一遍遍浮现。清晰,却又仿佛隔着一层薄纱;模糊,却又似乎近在眼前,触手可及……(这部分的“虚写”,是由眼前之景——“实”,再次勾起对“颤巍巍的”奶奶的“身影”的回忆。)

记忆中那薄得像雾,又轻得似纱一般的炊烟,是特别的,是它让我始终离不开家乡,始终向往家的方向。它是我心中那吹不散的浓浓的亲情、故乡情,它像是一幅极不普通的绚丽画卷,定格在我的心中,永不褪色,永不消逝……(结尾运用比喻,将读者的思绪引回了现实,成功实现了由“虚”到“实”的自然转换,体现了小作者不俗的写作功力。)

(插图:汕头市长厦小学 陈彦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