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对国内出版社图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一般基于1997年发布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出版社根据本社实际对质量保证体系的某些环节进行修订完善。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九三一”质量控制体系、国防工业出版社的基于系统工程的图书质量控制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基于品牌战略的图书质量管理体系。另外,还有学者针对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如中国铁道出版社的陈若伟根据图书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进行的质量控制体系构建、华文出版社的李红强所做的出版企业的出版产品质量保障机制研究等。
1.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九三一”质量控制体系
人民卫生出版社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和积累,不断结合医药图书编辑出版的实际工作,创新和完善图书质量管理体系,逐渐形成了具有该社特色的、完整的、操作性强的质量管理控制体系——“九三一”质量控制体系。
“九三一”质量控制体系包括:选题的“三次策划”——选题的“三级论证”——编写团队的“三级遴选”——稿件管理的“三次会议”——交稿、发稿、付型的“三个关口”齐、清、定——书稿的“三审制”——书籍设计的“三级审核”——清样的“三审三校”——书稿付型、样书、入库的“三段质检”——书稿编校“一对一”的质量互检互扣把关。这一体系基本涵盖了从选题策划到选题实施、从书稿审定到图书印装等各个环节,是一个完整的、操作性强的质量管理控制体系。
人民卫生出版社在质量保证体系上侧重于选题策划环节(即书稿成形之前),在选题策划、选题论证和作者选取方面做了充分的工作,以保证书稿的内容质量。从出版行业的特性来看,内容是一切的根本,该体系抓住了质量保证的根本。
2.国防工业出版社的基于系统工程的图书质量控制体系
国防工业出版社的基于系统工程的图书质量控制体系提出应该从四个方面着手图书质量全面建设:宏观图书质量、中观图书质量、微观图书质量、出版人员质量。
1)宏观图书质量
宏观图书质量包括出版规划、出版计划等方面的质量。出版企业应该立足自身,坚持在专业分工、特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自我优势。
2)中观图书质量
中观图书质量包括选题策划、选题论证等方面的质量。出版企业应该从精心开展选题策划活动、严格执行选题论证制度、建立选题动态管理机制、培养作风严谨的作者队伍等方面保证中观图书质量。
3)微观图书质量
微观图书质量包括书稿审读、书稿校对等方面的质量,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涵盖内容、编校、设计、装帧在内的具体的图书质量。出版企业应该牢牢抓住微观图书质量这一图书质量有形、直接的抓手,从一个个标点入手、从一个个字词开始,对微观图书质量进行把控。
4)出版人员质量
出版人员质量是图书质量的有效支撑,出版人员质量包括出版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质量。
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基于品牌战略的图书质量管理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基于品牌战略的图书质量管理体系从以下三个层面来体现。
1)高度重视质量管理工作,搭建完备的质量管理保证体系
(1)制度优先,于法有据。
在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方面,重点强调两点:第一,力求规范,所有规章制度都要于法有据,都要与国家的有关规定接轨;第二,结合出版社实际情况,力求实效。
(2)细化分工,明确责任。
规章制度要落到实处,最终都要靠明确的分工,将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个人。
(3)奖惩分明,有力监控。
各项规章制度均明确规定了各分社、部门、环节、岗位的质量管理责任,一般都有相应的奖惩办法。
2)强化流程管理,全面提升出版质量
(1)严把选题、组稿关,确保出版产品的政治质量、内容质量。(www.daowen.com)
具体分为三项:第一,策划编辑的选题立项报告要重点论证说明选题的政治质量和内容质量;第二,出版社各分社必须组织相关领域内著名专家学者对选题和作品的内容质量进行严格审查,对重大项目须采取组织专题会议或匿名评审的方式确定其学术价值、社会价值;第三,出版社选题审批委员会召开会议,对所有上报选题进行审查批准。
(2)严把审稿关,确保出版产品的编校质量。
严格执行“三审三校一通读”制度,以此作为保证编校质量的根本基础。
(3)严把生产关,确保出版产品的印装质量方面工作。
具体分为:印前核片、印装工序、材料采购、样书送检、入库抽查。
3)提升编辑素质和编校技能,打造高质量的编辑队伍
制度再好,流程再规范,也要落实到从业人员才能发挥效力。
4.中国铁道出版社的陈若伟根据图书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进行的质量控制体系构建
对于一本图书,从选题构思开始,经过项目立项、组稿写作、编辑加工、印制完成、上市销售、重印再版,直到最终图书报废这一系列过程,构成了图书的全生命周期,如图1-2所示。
根据图书的生产过程,陈若伟将质量控制过程设定为以预防为主的事前控制、以执行为主的事中控制和以保障为主的事后控制,全过程共分为3个阶段、8个环节。其中,事前控制包括选题构思、项目立项2个环节;事中控制包括组稿写作、编辑加工、印制完成3个环节;事后控制包括上市销售、重印再版、图书报废3个环节。该质量控制体系在将产品质量管理分解到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基础上,对各环节执行部门或人员及相关评价和审核标准进行了强调。
5.华文出版社的李红强所做的出版企业的出版产品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华文出版社的李红强所做的出版企业的出版产品质量保障机制研究,对出版产品质量把关的制度建设提出了7个方面的建议。
图1-2 图书全生命周期
1)建立健全出版产品生产流程
这一系统涵盖了图书从选题策划开发到印装完成、发行上架的全流程。概括起来,其基本流程为:编辑填写选题策划方案——选题论证委员会集中论证并做出决策——选题立项——编辑签署合同——责任编辑初审加工书稿——责任编辑开具设计通知单——排版设计——编辑部主任对完成加工的书稿进行二审——总编室申请书号——总编辑终审后的书稿进入校对——印制部门确定印厂并签署印刷协议——经设计部门完成排版设计、校对部门完成三校的书稿,编辑进行清样核红、比对胶片——出版印制部门进行印前复审(检查蓝样)——出版印制部门检查印厂预装书——印厂批量装订——质检部门检查样书——发行部门与印厂接洽入库——库房验收入库单并抽查入库图书——发行部门接洽运输公司并签署运输协议——发行部门督办各地书店上架发行——发行部门负责信息反馈——质检部门定量抽检。
2)生产流程中各环节责任到人
3)涉外合作务必要签署规范协议,明确责任权利
出版社对涉外校对、设计、印制、发行等事务,通常仅做口头约定,并不重视签署协议。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往往难以清晰划分责任。无论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是规范出版产品质量,签署正式协议都是最好的办法。这些协议主要是明确双方的责任义务和相关权利,并将可能出现的风险纳入其中。
4)建章立制,确立通行的出版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
尽管国家行政管理机构针对图书质量制定了诸多质量管理规定,但鉴于时时提醒、随时对照的需要,出版社仍需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这样既将国家的有关质量标准纳入其中,又可以增强对本社的针对性。
5)在出版产品质量管理中实施特别措施
例如,各季度质量通报措施、图书质量相关资料归档制度、重点图书“特别管护”措施等。
6)由人工转向智能,建设审批检测系统
在当前出版产品生产总量“野蛮”增长的情况下,建设简便可行的审批检测系统,可以起到管理规范、提高能效的作用。
7)积极开展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编辑的工作技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