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19世纪美国:探索美国最高法院的表达自由界限

19世纪美国:探索美国最高法院的表达自由界限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反煽动法》风波平息后,国会在整个19世纪并未制定任何严厉约束言论自由的法律。在19世纪上半期,奴隶制是美国社会最严重的问题之一,而这个问题也与言论自由纠缠在一起。当时的美国总统林肯命令将这两家报社关闭,并将编辑逮捕入狱。而第十四修正案禁止各州“剥夺任何人的……自由”。

19世纪美国:探索美国最高法院的表达自由界限

在《反煽动法》风波平息后,国会在整个19世纪并未制定任何严厉约束言论自由的法律。但是,在联邦内各州,压制言论自由的例子并不鲜见。特别是,在许多州,黑人奴隶并不享有与白人平等的公民权(包括言论自由):奴隶不仅不能自由地发表言论,而且不能自由地获取信息和接受教育。例如,到1835年,南方大多数州都制定了《奴隶法典》(Slave Codes)。这些法典中一个典型的条款,就是禁止向奴隶传播阅读、写作等基本的文化交流技能。

在19世纪上半期,奴隶制是美国社会最严重的问题之一,而这个问题也与言论自由纠缠在一起。这方面的一个著名的事件,就是伊莱贾·洛夫乔伊(Elijah P.Lovejoy)事件。19世纪30年代初期,洛夫乔伊在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城出版一份名为《观察者》(Observer)的报纸。1836年,他在该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激烈地批评当时一些极端的种族主义者将一位黑人活活烧死的恶行。为此,洛夫乔伊受到一些种族主义者的攻击,不得不搬家到伊利诺伊州(与密苏里州不同,伊利诺伊州在当时是自由州)。但是,他还是不断地遭到骚扰,以致不得不在一年内先后四次搬家。1837年11月7日的晚上,三十多个暴徒又点火烧掉了洛夫乔伊在伊利诺伊州阿尔顿(Alton)市存放报纸的库房。在洛夫乔伊试图扑火的时候,有人朝他开枪,导致他中弹身亡。该事件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那以后,“废奴主义与出版自由便合并成为一项共同的事业”。[44]

南北战争前夕,许多支持北方联邦的南方编辑遭到恐吓。有人威胁要吊死《沃思堡军官报》(Fort Worth Chief)的总编辑诺顿(A.B.Norton)。而在北方,支持南方的报社也不时受到暴徒的威胁。例如,支持南方的《芝加哥时报》的编辑威尔伯·斯托里(Wilbur Storey)常常收到各种死亡威胁,为了应对这些威胁,他把自己的办公室改装成一个小型军械库,而且很少在没有任何武器装备的情况下离开办公室。[45]

内战爆发之后,言论自由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为了防止军事情报落入敌方手中,南北双方都建立了审查制度,而军方则担任了“审查官”的角色。双方都努力通过审查制度将关于军队调遣、装备、作战计划,以及兵员的优势和劣势的信息排除在报纸的报道范围之外。不仅如此,军方还对传播这类信息的人加以严厉惩罚。例如,1861年8月,后来成为陆军部长的西蒙·卡梅伦(Simon Cameron)[46]发布命令:除非经过管理机构和负责指挥的少校批准,否则不得发布任何关于部队行动的消息;违反此命令的个人会被处死,而报社则会被警告并失去电报使用权。[47]此外,[北方的]联邦政府也曾采取关闭报社之类的极端措施。例如,1864年,纽约的两家报纸发表了虚假的新闻,声称总统已经宣布即将征兵40万人。当时的美国总统林肯命令将这两家报社关闭,并将编辑逮捕入狱。[48]

不过,总体上来说,即使在内战期间,对言论的压制也只是例外(exception),而不是常态(rule)。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不存在官方大规模压制言论的情况。[49]而那些已经实施的审查制度,其实也“没有起到多大作用”。[50]

内战之后,按照宪法规定的修宪程序,美国于1868年通过了宪法第十四修正案,其中第1条规定:“任何一州……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规定,对于第一修正案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依其字面意思,第一修正案仅仅限制国会的权力,并没有限制各州政府的行为。而第十四修正案禁止各州“剥夺任何人的……自由”。依据最高法院后来的解释,这一“自由”,包括言论和出版的自由。[51]

可以肯定地说,在整个19世纪,第一修正案并没有真正成为最高法院认真关注的对象。之所以如此,其中一个原因刚才已经提到:依其字面意思,第一修正案仅仅限制国会的行为;而在《反煽动法》失效后,国会在整个19世纪几乎没有颁布过任何限制言论或出版自由的法律。另一个原因则在于:20世纪之前,人们对第一修正案乃至整个《权利法案》都采取比较狭义的理解。例如,在1897年的Robertson v.Baldwin案中,亨利·布朗(Henry Brown)法官在附带意见(dicta)中对于《权利法案》以及第一修正案的含义所做的阐述,在那个时代就颇具有代表性:“前十条修正案,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权利法案》,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创制新的政府原则,而只是沿袭了英国先辈的优良传统和诉讼先例……就第一修正案而言,英国法中的一些已经获得广泛认可的例外也在美国得到承认……例如,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并不允许发表诽谤言论、亵渎的或不雅的文章,以及其他有损公共道德或私人名誉的言论。”[52]

【注释】

[1]在宪法解释方法中,此种诉诸历史、追寻制宪者之意图的方法,被称为是“原旨主义”。参见:张翔.宪法释义学:原理·技术·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92−101.

[2][美]唐·彭伯.大众传媒法[M].13版.张金玺,赵刚,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5.

[3][美]唐纳德·M 吉尔摩,等.美国大众传播法:判例评析:上册[M].梁宁,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3.

[4][美]大卫·斯隆.美国传媒史[M].刘琛,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5.

[5][英]约翰·弥尔顿.论出版自由[M].吴之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53.

[6]Donna Dennis,Obscenity Law and Its Consequences in Mid-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16 Colum.J.Gender & L.43,49(2007).

[7]关于“淫秽性诽谤”的产生及发展过程,可参看:Donna I.Dennis,Obscenity Law and the Conditions of Freedom in the Nineteenth-Century United States,27 Law & Soc.Inquiry 369,382(2002).

[8]关于煽动性诽谤,可参看:William T.Mayton,Seditious Libel and the Lost Guarantee of a Freedom of Expression,84 Colum.L.Rev.91(1984);Hamburger Philip,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w of Seditious Libel and the Control of the Press,37 Stan.L.Rev.661(1985).

[9]Slander and Sedition Act,1275,3 Edw.1,C.34(England).

[10]Thomas Tedford and Dale Herbeck,Freedom of Speech in the United States(5th ed.),Strata Publishing,Inc.,8(2005).

[11]Leonard Levy,Legacy of Suppression:Freedom of Speech and Press in Early American Histor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7(1960).

[12]Leonard Levy,Legacy of Suppression:Freedom of Speech and Press in Early American Histor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1(1960).

[13]John E.Novak & Rotunda,Constitutional Law(6th ed.),West Group,1057(2000).

[14][英]阿尔伯特·戴雪.英宪精义[M].雷宾南,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283.

[15]Theodore F.T.Plucknett,A Concise History of Common Law(5th ed.),The Lawbook Exchange,Ltd.,483(2001).

[16]Hamburger Philip,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w of Seditious Libel and the Control of the Press,37 Stan.L.Rev.661(1985).

[17][英]阿尔伯特·戴雪.英宪精义[M].雷宾南,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282.

[18]Leo M.Alpert,Judicial Censorship of Obscene Literature,52 Harv.L.Rev.40,42−43(1938).

[19]The Queen v.Read,88 Eng.Rep.953,11 Mod.142(Q.B.1708).

[20]这里所说的“精神法院”,指的是教会法院。在18世纪以前,与色情相关的“犯罪”,主要是由教会法院管辖的。Leo M.Alpert,Judicial Censorship of Obscene Literature,52 Harv.L.Rev.40,43(1938).

[21]Dominus Rex v.Curl,2 Strange 789(K.B.1727).

[22]Bret Boyce,Obscentiy and Community Standards,33 Yale J.Int’l L.299,308(2008).

[23]Larry D.Fldridge,A Distant Heritage:The Growth of Free Speech in Early America,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95).(www.daowen.com)

[24]Leonard Levy,Legacy of Suppression:Freedom of Speech and Press in Early American History(1960).

[25]Thomas Tedford & Dale Herbeck,Freedom of Speech in the United States(5th ed.),Strata Publishing,Inc.,20(2005).

[26]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和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40.

[27]http://www.gunstonhall.org/georgemason/human_rights/vdr_final.html.

[28]http://en.wikipedia.org/wiki/Pennsylvania_Constitution_of_1776.

[29]Bernard Schwartz,The Bill of Rights:A Documentary History,I.New York:Chelsea House Publishers,McGraw Hill Co.,235,266(1971).

[30][美]大卫·斯隆.美国传媒史[M].刘琛,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63.

[31]Bernard Schwartz,The Great Rights of Mankin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60(1977).

[32][美]亚力山大·汉密尔顿,约翰·杰伊,詹姆斯·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M].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429.

[33][美]亚力山大·汉密尔顿,约翰·杰伊,詹姆斯·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M].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430.

[34]James Madison’s speech to Congress proposing the Bill of Rights[EB/OL].http://www.revolutionary-war−and−beyond.com/james−madison−speech−june−8−1789.html.

[35]邱小平.表达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0−11.

[36]Sedition Act,July 14,1798,ch.74,1 Stat.596.

[37]James M.Smith,Freedom’s Fetters: The Alien and Sedition Laws and American Civil Liberties,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56).

[38]David Yassky,Eras of the First Amendment,91 Colum.L.Rev.1699,1711(1991).

[39]New York Times v.Sullivan,376 U.S.254,273−4(1964).

[40]New York Times v.Sullivan,376 U.S.254,275(1964).

[41]New York Times v.Sullivan,376 U.S.254,271(1964).

[42]William J.Brennan,The American Experience:Free Speech and National Security,Shimon Shetreeted.,14(1991).

[43]New York Times v.Sullivan,376 U.S.254,276(1964).

[44]Thomas Tedford & Dale Herbeck,Freedom of Speech in the United States(5th ed.),Strata Publishing,Inc.,30−31(2005).

[45][美]大卫·斯隆.美国传媒史[M].刘琛,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49.

[46]西蒙·卡梅伦(Simon Cameron,1799年3月8日−1889年6月26日)美国政治家,曾任美国战争部长(1861−1862),并前后三度担任美国参议员(1845−1849,1857−1861,1867−1877)。

[47][美]大卫·斯隆.美国传媒史[M].刘琛,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50.

[48]Thomas Tedford & Dale Herbeck,Freedom of Speech in the United States(5th ed.),Strata Publishing,Inc.,31.(2005).

[49]Thomas Tedford & Dale Herbeck,Freedom of Speech in the United States(5th ed.),Strata Publishing,Inc.,32(2005).

[50][美]大卫·斯隆.美国传媒史[M].刘琛,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52.

[51]Gitlow v.New York(1925).

[52]Robertson v.Baldwin,165 U.S.275,281(189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