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实践偏差及改进策略研究成果

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实践偏差及改进策略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就一个或若干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规定几分钟时间,三四个人交头接耳一番,选派一名同学依次回答。(五)对话“讨论化”小组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小范围的对话形式。于是,几乎每堂课必有小组讨论这一道风景。仔细推敲这些“小组讨论”,表面上热烈,实际上空空洞洞。

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实践偏差及改进策略研究成果

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由于传统教学的习惯、对对话的理解偏差等因素,当前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仍存在大量的虚假对话和无效对话,出现了一些只注重形式而违背对话本质的现象,不仅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影响了学生思维的训练和精神的成长,严重阻碍了新课改的实施。这些实践偏差主要表现为以下问题。

(一)对话“问答化”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不自觉地把对话简单理解为师问生答。我们更经常看到:一堂课看似热热闹闹,对话开展得很顺利,滴水不漏,天衣无缝。但无疑而问,为“是不是”“对不对”而问。有些问题问得太深或太陌生,无法唤起学生探寻的兴趣,而有些问题又问得太浅太易,无法使学生得到发展。

(二)对话“汇报化”

对话“汇报化”是将对话简单理解为讨论之后的汇报会。学生就一个或若干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规定几分钟时间,三四个人交头接耳一番,选派一名同学依次回答。教师只是一个主持人,偶尔或小结或评点或纠错一下,一堂课让十多个小组回答,教师没有进行引导,是更多的学生深入到对问题的探究中。

(三)对话“舞台化”

语文课堂越来越有舞台化的倾向,特别是公开课、优质课,教师在教学形式上翻花样,多媒体音像、戏剧小品、辩论会、实话实说、法庭审问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形式虽然新颖,但无实际作用,甚至是画蛇添足的行为。

(四)教师“失语化”

在一再强调学生主体的情境下,很多教师开始忌讳讲课了,甚至是袖手旁观。为了体现学生有探究能力而让学生自己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学生在困难重重下不经过精心的筛选,拿来到课上一读了事。教师不敢讲、不屑讲、不愿讲,而最后不能讲,在课堂上失去了话语权

(五)对话“讨论化”(www.daowen.com)

小组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小范围的对话形式。对此,本来无可厚非,但在部分教师眼中,它好像是新课改的产物,是学生课堂对话的最佳形式,甚至是唯一形式。于是,几乎每堂课必有小组讨论这一道风景。仔细推敲这些“小组讨论”,表面上热烈,实际上空空洞洞。这种讨论不仅耗时、低效,拖垮了严谨的课堂结构,而且养成了一些学生忙中偷闲、淡化自我的依赖心理。

(六)对话“随意化”

所谓对话的随意化,主要是指在没有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的情况下,一味地“让学生大胆言说”,而且大多是离开文本本身的许可范围而进行纯属于自己的天马行空般的自由发挥。教师在鼓励学生大胆言说的同时,漠视了另一重要主体——文本的存在。这样做,使对话缺乏最起码的依据。

【注释】

[1]申霞.论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14,(11):45—45.

[2]罗志强.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原则[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05,(04):98—99.

[3]张卫民.对话式阅读教学实施策略[J].文理导航(上旬),2018,(07):21—23.

[4]孟兆怀.实践教学行与思 第3辑[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