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进研究成果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进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活动也在这种单一、封闭中失去了动态性、开放性和蓬勃的生机与活力。[3]开放型课程观是一种从发展、对话、建构的角度来界定课程的动态的课程观。开放型课程观以课程的动态性、不确定性和贴近生活性,为学生与教师、文本的对话和进行创造性思考、体验提供了机会。开放型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去直接感受、体味、领悟的过程。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进研究成果

课程的原始含义源于“跑道”,但传统课程观中的“课程”把含义重点放到了作为名词的“道”上,使课程成为静态的、预设的、由学生记诵的教学内容或教材,也就是所谓的“课程即知识”“课程即学习内容”“课程即科目”等课程理念,这些课程观将知识视为对现实的客观反映,认为知识是封闭的、稳定的和固有的,是外在于人的、僵死的符号和信息。这样的知识观和课程理念最终导致人在课程中的消失,“课程领域已经忘记了个体的存在,仅仅专注于设计、序列、实施、评价以及预先的课程材料,课程领域忽略了这些材料的个体的经验”。而课程的实施也成为一个程序化的、僵化的、封闭的过程,通常在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等材料中都具体规定了教师要讲解的内容,同时赋予了教师对文本意义的唯一解释权,而教师需要做的不过是复制和模仿已经预设的教参的观点或作者的原意。这样就限制了教师对文本进行创造性解读的权利,也无法让教师感受到课堂教学对其个体生命的价值。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只被看作被加工塑造的对象,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感性生命,对他们来说,文本意义的固定性和教育者解释活动的权威性是毋庸置疑的,而充满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想象往往被剥夺,直觉和灵性被严格控制,他们的阅读活动只能是一种封闭的再现,目的是获得尽可能客观、准确的认识。久而久之,他们不再对新鲜事物感到惊奇,不再对日升日落的绚丽景象感到欣喜,日渐成为情感淡漠、体验荒芜、没有人生趣味、缺乏内心敏感的“机器人”。教学活动也在这种单一、封闭中失去了动态性、开放性和蓬勃的生机与活力。[3]

开放型课程观是一种从发展、对话、建构的角度来界定课程的动态的课程观。它不再认为课程是静态的“跑道”,即预先设定的、由学生记诵的内容和稳定的知识载体,而强调课程是围绕“跑道”跑的动态过程、跑的经验,认为“课程就是建构自我,建构主体性生活经验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意义创造过程”。总之,课程不再被视为由一组固定意义的符号构成的封闭结构,而是隐匿着无限多意义的、不断扩展着的、开放的系统;它是灵活的,侧重于过程而非结果;它允许学生和教师在对话的过程中创造出比现有的封闭性课程所能提供的更为复杂、丰富的意义,使教学变成一种满足生命需要的有意义的生命过程。教师不再是课程的全面控制者,而更多的是以协调者、指导者、帮助者的身份出现。学生也一改被动接受的附属形象,成为课程发展的积极参与者,教师和学生都不再去复制和再现固有的意义,而是作为参与者一起去建构文本的意义,把自己的理解、愿望、想象、情感和体验投射到文本中,与文本展开对话,从而形成视界融合,获得全新的理解。这样,课程就成为师生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成为学生亲身体验的历程和自由“奔跑”的过程,而不再是事先预设好的一套要实施的计划,不再是静态的等学生去掌握和“内化”的外在的东西。

开放型课程观以课程的动态性、不确定性和贴近生活性,为学生与教师、文本的对话和进行创造性思考、体验提供了机会。具体实施中,应注意下面两点。

(一)以生活和对话的理念编写语文教材

开放型课程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参与者(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整个过程就是参与者的对话和反思。在对话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任何一方都积极地、时刻保持敏感的态度对待对方所说的话,通过把不同的观点联系起来并积极地相互探讨、反思,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自我意识。对话双方在充分反思与对话的基础上逐渐获得判断力、理解力等探索与创造的能力,自我主体不断得到建构与完善。富有浓郁人文色彩的语文课程,更有利于学生与教材、教师的对话,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去感悟社会和人生,不断激发自身的创造力与生命力,从而实现自我的成长。(www.daowen.com)

开放型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去直接感受、体味、领悟的过程。没有任何课程或教育者可以规划受教育者的认知和生活过程。因此,要注重学生个人的自我体验。在体验中,人类经验和个体经验要实现融合,情感与理性直接对话。只有如此,教育才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学校生活在学生的心灵与人生中才会留下有意义的痕迹,学生才能最终实现其精神建构与个性形成。

基于以上认识,语文教材的编写应注意:①要积极融合学生现实生活的经验,有利于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而不能脱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不能脱离学生的身心发展和需求。②要体现课程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结合,使教材成为活生生的、被体验和被发展的文本主体。③要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变通性,留有较大的允许改变和补充的空间,可以使语文教师根据不同情境的需要进行选择和取舍,从而真正为师生从不同角度去阐释和对话创造机会。

(二)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

语文课程的学习从根本上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把语文学习封闭在课堂内,切断它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的联系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现实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语文学习:阅读书报、杂志是语文学习;生活中观赏一道风景,获得关于生活的感悟是语文学习;亲身经历某一件事情,从中引发关于生活的思考,化成自己的智慧也是语文学习。正如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语文应到大自然和生活中去寻找。天空中一丝云儿飘过,淡淡的、自由自在,你觉得真好,这就是语文;初升的朝阳光芒万丈,你觉得生机勃发,这就是语文;如血的残阳映红半边天,让人无限留恋,这也是语文。语文是那巍巍昆仑,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旧都中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打鱼船……”可见,语文学习就是基于生活的自我理解与体验。语文课程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活生生的“生活世界”“意义世界”,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中通过自身体验和自我对话,使自我理解不断提升,经验不断扩展,从而获得不断与他人和文本深入对话的资本。

语文教学要建构起学生与生活世界的活泼生动、富于意义的联系,以恰当的内容、方法和时机给学生以心灵震撼,唤醒其自我主体意识,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充实他们的生活与人生,在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整合中建构起学生良好的主体性品质,使其获得生命的整体升华。具体来说,要注意:①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特点和接受水平。语文教师在对现行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补充时,要注意贴近学生生活,适应时代气息,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使学生从中汲取精神的鼓舞和不断进取的力量,为其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发自内心的上进提供动力源泉。②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营造生活的氛围。语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可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比如,可让学生充当“小记者”去调查、采访,从而使他们在对人、对事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细心观察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写出自己的心得和感悟,让学生体会生活中无处不存在语文。再比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需要,采用角色扮演、游戏、语言描述、课本剧表演等方法为学生创设或模拟生活情境,使学生在浓重的生活氛围中体验和理解文章的价值与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