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个性化阅读教学:助力中学生阅读提升

个性化阅读教学:助力中学生阅读提升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本用这种“留白”向读者不断发出“召唤”,邀请读者积极参与文本意义的共建。只有完成了师生、生生对话,才完成了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一表述,就是以对话理论为主要基础的,将阅读教学看作是教师引导学生,与学生一起和文本相互对话的一个过程,体现了现代阅读观念。在这个对话过程中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读者(师生)与文本的对话

阅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作者创作出作品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也就是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对话和交流的关系。换言之,作者创作作品是需要有人阅读,有人与之对话和交流的;读者阅读作品,也是为了从中有所发现、有所满足、有所思考,其实也是对话和交流的心理需要。在个性化阅读教学过程中,体现为作为读者的师生,阅读文本,理解、阐释文本所提供的信息。为了更好地表述这个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交流过程,我们暂且分为文本角度的对话和读者角度的对话。[2]

第一,任何文本都是作者处于某历史背景下,站在某个立足点,以他所见到的一切向读者诉说,表现他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趣味。

第二,文本的语言意象都具有模糊性、多义性。而修辞的运用又具有转指他意的特征,这都给文本造成了不确定性。它会使理解产生偏离,这种偏离在内容解读、形象重塑和意义理解上都会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也就是说,同一文本与读者对话的实质内容和意义会有不同。

第三,作者在创作文本时,出于艺术形式的考虑,也总会有意无意地留出一块未实写出来或明确写出来的部分,这就是艺术上所说的“留白”。文本用这种“留白”向读者不断发出“召唤”,邀请读者积极参与文本意义的共建。所以,当读者开始阅读文本时,文本也正以自己独有的内容和形式开始与读者的交流。

读者是作为一种有限性和历史性的存在,总是带着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入作品,与作品发生交流。一方面在文本内容的指引下重构文本意义,另一方面又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想象对文本进行创造性地阐述,最后形成关于文本的极富个性化的认识。学生在阅读《愚公移山》后,对‘愚公移山’这件事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看法。有的同学认为作品赞扬了愚公的精神;有的同学认为愚公太笨,没有想到搬家;有的同学说愚公不太民主,“其妻献疑”,智叟问难,未必没有可取之处;还有的同学结合自己的现代意识,认为愚公别移山,也别搬家,而应搞开发,发展旅游。可见,不同读者在阅读同一文本时,都在不断与文本对话交流,“愚公笨不笨?”“愚公民主吗?”“他为什么要移山呢?”……然后根据文本的内容、形式,领悟到自己的文本意义。(www.daowen.com)

当然,这里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对话,双方同处一个情境下面对面地你问我答,文本不能针对每个读者做自我调整,读者也不能从文本中证实自己的感受与理解正确与否。文本与读者之间不存在通常对话中所具有的特定意向和外部规定情境,其对话语境需靠读者从文本的暗示中获得启发而建立。这一过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一种内省式的自问自答。如读者会问“该作品有关历史方面的陈述是否与自己了解的历史知识相一致”“历史人物的形象与自己建立在历史基础上的想象存在多大差距”“语言表述与自己已有的欣赏水平的吻合程度如何”等一系列问题。然后读者以他的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一次次扫视作品,从中探取、获得问题的答案,从而完成对作品的理解。而此时,作品作为对话的另一方也在不断向读者发问,只是他的发问并不像读者向作品发问那么简单、直观,而暗藏于它的陈述当中,它不会直接向读者发问,也不要求读者直面回答,它要读者做的是从答案中(即作品陈述)发现隐在提问间,其表现一般为“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形式。

因此,阅读不再是一个传统理论所认为的知识传递的简单过程,而是“一个对话与交流事件的过程。”

(二)读者与读者的对话(师生、生生)

完成了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交流,还并未最终完成个性化阅读教学。因为阅读教学离不开师生、生生对话。只有通过教学主体(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交往,才能完成学生对阅读文本具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占有。作为一名成熟的阅读者,一名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具体执行者,教师理所当然地要担任学生阅读的指导者,要正确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因此要将自己与文本对话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而学生因受年龄、阅历、知识积累等方面的因素影响,他们的生活经验有较大的局限性,认知水平和审美体验也较为有限。在阅读文本时,学生从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会对文本产生层次不同、深浅各异的理解。所以,学生也要把自己在阅读文本时发生的对话在课堂上表达出来,这样才能得到老师的指导。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进行的内省式的问答逻辑,在课堂上所呈现的直观形式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质疑。在阅读中,凡涉及文中的概念辨识、意象生成、内容理解、情感感受和意义重构诸多方面,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意见和不解。质疑是教学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引导学生向较高层次理解文本意义的路标。如何把握好质疑既是使学生正确进行阅读对话的关键,也是使教学对话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

可见,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就是个性化阅读的过程,师生对话是师生分别与文本对话后发生的课堂学习过程,是师生将自己在阅读文本中发生的问题逻辑公之于众、共同交流的过程,内容上是阅读对话的延续。只有完成了师生、生生对话,才完成了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