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要求将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学生个性发展的尺度成为衡量教育、学校乃至整个教育系统的尺度标。钟启泉认为,个性教育的目标最大的特征就是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日本教育家棍田觳将之分为六个范畴:“①自己的现状与认识之界定;②对自己的情感与评价;③他人眼中的自己的形象;④自己以往的形象;⑤自己的潜能与未来形象;⑥自己的责任与理想。”可以说,自我概念是针对现今教育学生人格压抑,只会悲观看世界的现状提出的。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积累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研究都强调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我发展、学会学习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个性化阅读的最终目标也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实现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并能通过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促进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自由精神,使学生学得主动,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知识,感受到快乐,有兴趣去进行阅读。养成主动求知的习惯,提高个人的素养。阅读是无处不在的,学生的发展离不开阅读,在语文课上能够阅读,在日常生活中,信件、报纸、杂志、网络等都需要去进行个人的解读,这是总体上在大语文观下,从学生终身发展这一角度对个性化阅读所提出的目标。
具体来讲,个性化阅读在具体的阅读中要把握两个主要目标,一是学生对文本要有个性化的理解;二是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提高。其中,对文本要有个性化阅读这一角度的提出是对过去认为阅读是为了弄清作品主旨的一种反驳。过去,有许多教师为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在教学时把教学目标首先告诉学生,这样的做法其实剥夺了学生对文本的自我感悟的权利。学生在读文本之前,就已经有了教师所给的框架,在阅读过程中,必然会沿着教师的思路走下来。在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中,阅读目标被重新定义,学生的自我感悟和体验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具体的目标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能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鼓励学生有独到的体验和理解。”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对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重视。新制定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目标也提出相应的要求:“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www.daowen.com)
对个性化阅读能力的要求反映了对学生阅读要求的“战略转移”。语文单独设科后,曾一度被上成语言工具训练课和政治课,而学生的个性是很少考虑的。强调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从学生的发展考虑的。知识是重要的,如何理解和把握知识,如何对知识进行新的建构却是更重要的。中学新课标中所提到的“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等就是对阅读能力的一种要求。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是在长期的阅读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就要通过不断的阅读实践来完成对作品的解读,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思维和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