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学生发现与阅读提升

中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学生发现与阅读提升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针对不同的文体,学生的发现应该有所侧重。《荷花淀》中的水生、水生嫂,《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项链》中的玛蒂尔德,《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老贝尔曼等就是学生发现的人物形象。所以,环境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是人物活动与情节展开的载体,环境描写也是学生发现学习的重点。所以,散文的内容、手法、情感都是值得学生发现和探究的重点。

中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学生发现与阅读提升

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诵读、感知和体验文本的,建构意义,获得体验,生成知识。学生建构文本意义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探究、不断发现的过程。发现什么、如何发现是决定发现学习质量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发现的内容

作为阅读教学主要内容的文本,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今中外作家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是传承人类文化、文明的载体。它们文质兼美,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教育的典范。学生学习文本就是要走近文本,学生走近文本的过程就是发现文本的过程,品味文本优美的语言,感受文本深邃的思想,体会文本精妙的写法。针对不同的文体,学生的发现应该有所侧重。[4]

1.小说

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学习小说,就是要把握小说的这三要素,就是要发现和理解这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学生学习小说的核心和重点。

(1)人物形象的发现

小说的核心就是要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以通过多种手法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形象见长。人物形象是构成小说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人物形象,小说就失去了灵魂。学习小说首先要发现小说的人物形象。《荷花淀》中的水生、水生嫂,《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项链》中的玛蒂尔德,《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老贝尔曼等就是学生发现的人物形象。

发现小说的人物形象就是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去探究作者通过什么样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具体来说,就是要深入文本,去品读文中关于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直接或间接描写的文字,以及文中关于环境描写和其他描写的文字,去体会、去揣摩、去发现人物形象。比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要引导学生发现贾宝玉这一形象,就必须深入文本,找到王夫人眼中的宝玉、贾敏眼中的宝玉、贾政眼中的宝玉、贾母眼中的宝玉、林黛玉眼中的宝玉形象,乍一看怎样,再出来看又是怎样,《西江月》词中的宝玉又是怎样。这样,正面的、侧面的、肖像、语言、行动无一不足,通过这么仔细品读,贾宝玉的形象必然会了然于胸。

(2)故事情节的发现

情节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是人物形象发展的历程。小说就是通过完整而复杂的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情节富有特别的灵活性,小说就是通过情节的曲折变化与交错穿插,充分展示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和层次。所以,故事情节也是学生发现学习的重点。

发现小说的故事情节,就是要品读小说,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去探究和发现小说的情节有哪些曲折变化,作者设置了哪些悬念,有哪些伏笔,情节上有哪些巧合,又有哪些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这些情节上的巧妙构思,往往是作者别具匠心、精心设置的,或者为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者为表现人物形象,或者为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表现力等等。通过对这些情节设置上的巧妙的探究,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发现会更加深刻。比如,学习鲁迅的小说《祝福》,就需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为什么祥林嫂每一次悲剧命运的变化恰巧都发生在春天?为什么要三次写祝福?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和发现,学生对文本的发掘就走向了更深刻的方面。

(3)环境描写的发现

环境是人物形象活动的场所,小说通过描绘各种复杂、具体的环境能够更加真实、深刻地反映各种广阔的社会生活,烘托人物形象。所以,环境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是人物活动与情节展开的载体,环境描写也是学生发现学习的重点。

发现小说的环境描写,就是不仅要探究小说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是怎样描写的,而且要具体去探究为什么要描写这样一个环境,具有怎样的作用,是仅仅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还是为了渲染气氛?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还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的主题?这就需要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去探究,去发现。比如,学习鲁迅的小说《祝福》,学生自然会发现文中关于鲁镇的热闹场景的描写。祥林嫂的命运这么悲惨,作者为什么要反复渲染热闹场景?学生探讨下去,就会发现这恰恰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的现状,展现了祥林嫂生活的社会大环境,也揭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同时渲染了故事的悲剧气氛,烘托了人物的悲剧命运,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小说主题的发现

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和一定的故事情节所要反映的社会现实或深刻的思想。小说的主题也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说的核心和灵魂,是学习者鉴赏小说最重要的落脚点和归宿。唯有把握了小说的主题,才能把握小说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所以小说的主题也是学生发现学习的重要内容。

发现小说的主题,就是要通过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环境和情节,进而发现作者为什么要创作这个作品,是为了揭示某个普遍的社会问题,还是为了揭示某种深刻的社会思想?是为了批判什么,还是为了赞扬什么?把握了作者创作的目的,也就发现了小说的主题。比如,学生在学习《最后的常春藤叶》这一课时,通过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等的鉴赏,自然会发现在这篇小说中,欧·亨利描写老贝尔曼、苏艾、琼珊等小人物在逆境中互相救助的感人故事,是为了表现人性的光辉和引导人心向善的深刻主题。

2.散文

散文不像小说那样精心塑造人物形象,也没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它篇幅短小精悍,形式自由灵活,语言简练优美,选材不拘一格,表现手法灵活多样。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学习散文就是要透过散文的形把握散文内在的神,而且对散文的挖掘要深、要透,不仅要知道写了什么,还要知道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所以,散文的内容、手法、情感都是值得学生发现和探究的重点。

学生学习散文,就是从发现散文的内容入手,去探究、去思考、去发现作者写了哪些内容,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比如,学习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就要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作者写了在哪些地方听雨,听出了什么雨,作者是如何来写雨的,为什么是“冷雨”,雨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要选“雨”作为自己情感的寄托,为什么作者从美国听到台湾,又从台湾听到大陆,为什么从少年听到中年,又从中年听到老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学生把握了这一系列的问题,也就发现了文章深刻的主旨。再比如,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地坛的景物给了作者什么启示,描写母亲的形象有什么用意,前后两部分有什么关系等问题。

3.诗歌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像小说、散文一样,是用来传情达意的,只不过诗歌借助的是诗歌特有的语言和艺术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情感,传达诗人的思想。学习诗歌就是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体会诗歌的形象,去感知、发现作者的感情。所以,诗歌的语言、手法、形象、情感都是值得学生发现和探究的重点。

(1)诗歌语言的发现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的语言是诗人内在情感的流露,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外在表现形式。诗歌的语言含蓄、蕴藉,极富表现力。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可以深入诗人充满诗意的内心世界,与诗人内在的思想情感达到无限自由的沟通和交融的境界。所以,诗歌的语言是值得学生发现、学习的重要鉴赏点。(www.daowen.com)

从诗歌的语言中发现,就是要善于从诗歌中选取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去品读、去探究、去发现语言文字中包含的深厚的意蕴和丰富的情感。比如,学习《琵琶行》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去品味“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诗句,去体会和发现琵琶女悲惨的身世遭遇,感受作者与琵琶女同病相怜的感慨。

(2)诗歌艺术手法的发现

诗歌往往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来表情达意,所以艺术手法也应该是学生发现学习的重要内容。诗歌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包括修辞方法、抒情手法、写景手法以及其他表现手法。其中,修辞方法包括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抒情手法可以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写景手法包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等;其他表现手法包括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衬托,对比,想象,联想,象征,照应,托物言志等。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不但要从诗歌中找到这些手法,而且要会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比如,《氓》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手法,都是值得发现和品味的重点。

(3)诗歌形象的发现

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着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它也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诗歌就要把握诗歌的形象特征,发现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比如,在学习《琵琶行》这一首叙事诗时,既要关注景物形象,又要关注人物形象。景物形象,比如送客时的枫叶荻花、贬居后的黄芦苦竹、琵琶女年轻时的血色罗裙、老大后的江口空船,这些都不容忽视。在这首叙事诗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便是琵琶女,在鉴赏琵琶女这一人物形象时,就应该从欣赏琵琶曲的经典段落入手,体会琵琶女的命运多舛。联系琵琶女自叙身世的段落,体会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之苦,再联系作者的悲惨遭遇,自然也就明白白居易为什么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为什么要用那么大的篇幅来写琵琶女的出场,琵琶女的形象也就了然于胸了。

(4)诗歌情感的发现

诗歌是真情的艺术,抒情性是诗歌最根本的特征。别林斯基说过:“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现代诗人郭沫若也曾经说过,“诗的本质在于抒情”“诗是情绪的直写”。可见,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是诗人感情的艺术化表现,感情就是诗歌的艺术生命。没有了感情,诗歌就失去了生命力、感染力和美学价值。所以学习诗歌,就是要鉴赏和发现诗歌内在的情感。对诗歌情感的发现永远是学习诗歌的出发点和归宿。比如,学生在学习《氓》这首诗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品味诗歌的语言上多下功夫,抓住诗中关键性的字词,反复充分地品读,读出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读出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从而引发学生对古代妇女悲剧命运的关注。通过反复品读,学生也就会发现诗歌的感情和主旨——既有对古代妇女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关注,又有对古代妇女勤劳、善良、坚决、果断的美好品质的讴歌和赞美,更有对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二)发现的方法

1.诵读发现法

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中一种卓有成效的学习方法,古人特别强调诵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都是诵读的重要作用。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自己的东西了。”可见,诵读是读者进入文本的意义世界的一种极其有效的方式。汉语文字富有音韵美,文本又富有意境美,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而且学生能够体会到文字优美的节奏和韵律。通过诵读,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的理解,学生也能感受和发现文本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

诵读不仅有利于读者发现和理解文章的内容,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阅读与鉴赏”中也明确要求,“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所以,阅读教学的发现学习要充分吸收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实行诵读发现法。

诵读发现法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诵读,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进而进入作品的意境,发现作品的内容、情感和意蕴的一种学习方法。所以,诵读不是漫无目的、泛泛地读,而是每一遍诵读都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带着一定的任务。一般来说,初读是为了整体感知和发现文本,即从整体上发现文本的内容、结构和写法;再读是为了寻求个性发现,即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的理解和感悟;三读是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探究文本。通过这样反复的诵读,学生不断地有新的发现,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所以,诵读发现法是学生走近文本、感悟文本的一种极其有效的方式。

2.品读发现法

涵泳品味是传统语文教育中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曹明海老师曾经说过:“所谓涵泳,即通过潜心体味,达到对言语作品深入的、全方位的感知和领悟。”朱熹也十分推崇涵泳品味法,他认为学者读书需要虚心涵泳,切己省察,还要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

语文中的每一个汉字、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都体现着文字的神奇与美妙,都传达着人们的情感与体验。学习语文就是要品味语言,就是要咬文嚼字。通过字斟句酌的品读,去感知、去领悟、去发现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丰富的意蕴和深刻的思想。所以,品读是发现的一条极其重要的途径。唯有充分的品读、咀嚼,才能发现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动人的情感、独特的体验,才能获得深刻的理性认识,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相反,如果没有充分的品读,就难以发现语言文字的神奇与美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阅读与鉴赏”中也明确指出:“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所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发现学习倡导实行品读发现法。

品读发现法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潜心品味语言、揣摩词句,从而更加全面、深入地走近文本,感知文本,发现语言文字的内涵,品出自己独特感受的一种学习方法。品读,不能只停留在句子的表面,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而应该仔细地品读文本,斟酌关键性的字、词、句、段,深入发现文本的内涵。品读就是要咬文嚼字,就是要发现它到底是用什么样的言语形式表达什么样的言语内容,怎么来表现,哪个字最富有表现力,它好在哪里,不这样说行不行,它到底表现出了什么内容,对表达文章的中心有什么作用。品读就是要字斟句酌,就是要寻根究底,就是为了更深入地发现。

3.比较发现法

比较发现法也是发现学习的一种极其重要的学习方法。在阅读文本中,往往有一些极其重要的句子是我们理解文本的关键,是解读文本的钥匙,抓住这些关键性的句子,我们也就抓住了文本的核心,也就有了打开文本的钥匙。比较发现法就是抓住文本中那些可以用来比较的句子,通过多角度、多方面的比较,发现文本的深刻意蕴的一种学习方法。通过这种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比较,就会发现作品结构的巧妙之处,就会发现作者构思的别具匠心,从而发现文本深刻的思想、丰厚的意蕴。

比较发现法的关键是找准可以比较的句子,选择恰当的比较角度,向深处挖掘,这样才会有深刻的发现。可以用来比较的句子类型有前后不同的句子和反复出现的文句。比如,《最后的常春藤叶》中对藤叶的描写前后不同,特别是颜色的变化,很有比较的价值;《祝福》中四婶前后不同的两句话,“祥林嫂,你放着吧”和“你放着吧,祥林嫂”时间不同,打击不同,也很值得比较。再比如,《小狗包弟》中“您的小狗怎样”连续出现了三次,每次作用都不同,是值得比较的重点;《祝福》中对祥林嫂的三次不同的肖像描写,反映了祥林嫂遭受的打击的程度。抓住这些重要的句子仔细比较、揣摩,就会对文本有更深刻的发现。

其实,可以用来比较发现的材料还有很多。比如,可以找相同题材或相同风格的几篇文章进行比较,可以找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可以找名家名人对文本的不同评价进行比较,也可以把学生不同的观点和理解进行比较等。通过对这些材料重新组织、安排、比较,学生在甄别、判断、取舍中更加透彻地理解材料,加深对课本文本的理解。这样也可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和知识的迁移,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思想,使学生学会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用辩证的态度分析问题。比如,学了《最后的常春藤叶》之后,可以找欧·亨利的其他小说,如《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等进行比较阅读,从而发现欧·亨利小说结尾的特点——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通过这样的比较来发现,学生的印象肯定会更深刻。

4.体验发现法

体验发现法也是一种极其有效的发现学习方法。阅读教学的发现学习一方面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诵读文本,品味语言,把握文本的深层意蕴;另一方面又强调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注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和发现。因此,作为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情境,进行情感体验,从体验中发现。体验包括分角色朗读和分角色表演,这两种体验方式都要求学生在全面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创设具体的情境,把人物形象塑造出来。在这两种具体的情境体验中,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发现会更准确、更深刻,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也就更全面。比如学习《雷雨》一文,《雷雨》作为一个剧本,戏剧冲突集中,人物形象典型,台词极富表现力,所以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或分角色表演去体验、去发现文本背后隐含的微妙情感和复杂内涵。

以上仅仅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发现的一般方法,那么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如何用、怎么用才能使学生的发现学习更有意义和价值,还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发现方法和策略的指导,并且鼓励学生灵活运用这些发现方法,及时总结、反思和调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