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阅读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接受式学习,教师把自己对文本意义的理解与建构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地获得文本意义。在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讲解与分析代替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教师讲得越精越细,越是声情并茂,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反而越来越小,学生越来越不愿意上语文课。所以,我们必须重新审视阅读教学。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是探究与发现
关于阅读教学的本质,阅读理论界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说是语言文字训练,有的说是诵读训练,有的说是理解与解释,还有的说是交流与对话。当然,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阅读教学从内容到形式,再到具体要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也需要我们重新界定。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应该是指能揭示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在联系,对语文阅读教学起决定性作用的根本性质。而语言文字训练、诵读训练、理解与解释、交流与对话仅仅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显性手段,并没有揭示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在规律,所以它们都不是真正的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
笔者认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应该是发现。阅读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智活动,是人类获取知识和信息、汲取精神养料、提高和发展自己的一条重要的途径。作为阅读教学内容的文本,本身就是语言和知识、内容和情感的载体。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文本、品味语言,去探究和发现文本中蕴含的知识、情感和深层意蕴,让学生自己从阅读中获得体验,生成知识,建构意义,发展自己。因此,阅读教学的本质应该是探究与发现。
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转变观念,更新思想,把发现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发现的权利还给学生,就是要求教师不再是把自己课前准备好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遣词造句等内容按照既定的程序照本宣科地灌输给学生,用自己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走近文本、诵读文本、感知文本、体验文本,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与发现文本的意义和价值。(www.daowen.com)
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发现。在阅读课上,语文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充分地诵读文本、感知文本,放手让学生自己到文本中去神游、去体验、去品味、去探究、去思考、去发现。每个学生的每次阅读,都将是对文本的一次开发,是对学生自身能力的一次提升。这样的阅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的阅读必然是科学、高效、高品位的。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途径是对话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一规定明确揭示出了阅读教学的途径应该是对话,而且是教师、学生、文本、编者之间的多重对话。对话的基础是对文本的体验和发现。对话的内容不是文本知识的简单克隆和复制,而是教师、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受、体验、思考和发现,是源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这就需要师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接触文本、感知文本、展开与文本的对话,没有师生与文本之间的直接对话,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就无从谈起。《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也明确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在发现式阅读教学中,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就需要师生真正走近文本、体验文本,去感受、去思考、去挖掘、去发现文本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去反复诵读文本,品味语言,“据言得意”“据意悟言”。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对话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师生由于年龄、阅历、知识、思想等方面的不同,对文本的感受和体验也就不同,同时不同的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生活经历、理解能力和所掌握的资料不一样,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感知可能也不一样,所以通过不同层次的对话,师生之间又可以共享发现的成果,既可以取长补短,又能开阔视野。不同的看法、观点相互碰撞,能引发更加深刻地思考,从而激发学生更加深刻的发现。所以,对话的目的不是再现已经获得了的知识,而是通过对话生成和建构新的意义,使知识增值,使价值提升。对话的目的是不断地发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