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缺失
语文阅读教学中,单篇短章的教学仍然占据着主要位置,且主要的教学模式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上课模式仍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评价,都是以此来制订的,整本书阅读及整本书阅读教学在高中阶段的语文课堂鲜少出现。即使有,也只是教材中的选段教学。语文这门学科与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并且学生早在学前就开始进行语文学习,到了中学阶段语文的学习应更加主动。这种“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教得多,留给学生自己进行阅读的时间少,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提高。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更加关注所谓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对于教师的讲解有着强烈的依赖性,这样的情况不可避免地使学生重技巧而轻能力、重结论而轻过程,且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没有帮助。[2]
(二)阅读量不足
教师认为,在学习阶段多读书、读好书,对学生提升阅读能力有帮助。但是实际上,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阅读量都不算大。在相关采访的七位教师中,只有两位教师表示每年有阅读计划,平均年阅读3—4本书;其他教师则没有明确的计划,平均一年阅读2—3本书。教师更多的时间花费在教科书、参考书上,阅读的目的首先是教学的需求,其次才是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储备的需求。这样就导致教师的知识面狭窄,缺少丰富的知识积累,不仅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在甄别学生读物、指导学生阅读上也难以提供有效帮助。同时,教师普遍不清楚学生的阅读情况,对于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书目知之不详,也就难以对学生的阅读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建议。学生的整本书阅读状况同样堪忧,学生学业忙碌,竞争激烈,除了正常的课时安排,业余时间所剩无几,大多数学生很难坚持阅读,读书既没有计划也没有时间。同时,多数学生认为经典名著,一来读起来吃力,二来即使读了考试也不一定会考到,阅读收益不高,不如等到以后有时间了再去读。况且,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个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的能力不是很强,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学习的时间较少,在所剩无几的课余时间中,花费在阅读上的时间更少。此外,学生的阅读兴趣虽然较高,但阅读更多的是为了打发时间,更偏好通俗文学、网络文学,不太青睐经典名著,阅读鉴赏能力不足。(www.daowen.com)
(三)忽视课外阅读
陆游曾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课外阅读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虽然部分语文教师认为课外书籍的阅读是浪费时间,但普遍还是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大部分教师还会根据自己所学向学生推荐经典名著。然而,教师却很少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很少提供相应的阅读指导。教师们认为,各科学习才是最重要的,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关注课外阅读。因此,学生的课外阅读实际处于无人监管、放任自流的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