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触动心灵的回忆—《阳光灿烂的日子》

触动心灵的回忆—《阳光灿烂的日子》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阳光灿烂的日子》充满了回忆的气息,空气中漂浮着淡淡的令人熟悉的气味。但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之所以让人百看不厌,是因为它还有一个更深层的主题:理想与追求。顾长卫作为内地第一流的摄影师之一,参与了第五代导演许多名作的摄制,而他与姜文的合作,则是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始。

触动心灵的回忆—《阳光灿烂的日子》

片名:《阳光灿烂的日子》

导演:姜文

编剧姜文(根据王朔小说动物凶猛》改编)

主演:夏雨、宁静

国家:中国

时间:1994年

这是一部描写边缘少年马小军成长的故事,以“文革”为背景,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感受当时的时代环境。在他眼里,父亲贵州去当军代表,对他是喜而不是忧;比他们稍大的孩子都去了农村和部队,北京这座城市属于他们。从小玩到大的这群孩子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在马小军的印象中,似乎总是阳光灿烂。把一个家庭受到“文革”牵连的孩子刻画得如此快乐,把当时那种复杂的环境表现得如此温和,即使在他姥爷死后,哀伤过后一切又很快恢复平静。我们很少感到血腥、残酷、愤怒、压抑甚至忧伤的情绪,更多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它是一部激情盎然、阳光灿烂的写意电影

但也正因为此,它不是一部政治电影,因为他并没有刻意地去批判政治。它主要描写的是一个孩子,写他的喜怒哀乐,写他的胡作非为,写他的友谊和爱情,写他的梦想和追求,写他的性幻想和幻灭……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讲清故事发生的环境,在王朔调侃幽默的笔调中,马小军与我们这个时代的孩子似乎并没有多大不同。《阳光灿烂的日子》充满了回忆的气息,空气中漂浮着淡淡的令人熟悉的气味。

表层主题有两个:一是友谊,二是爱情。该片描写了一群从小玩到大的伙伴,他们从小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起丢书包,一起逃学,一起旷课,一起打架,一起追女孩子……同时,友谊如同一枚硬币有两面一样,正面是“亲如兄弟”,背面则是“嫉妒和背叛”。马小军对刘忆苦的嫉妒,使他对爱情彻底绝望。他试图强暴米兰去打破心中的爱情偶像,然而面临的却是大家的疏远和背叛。事隔多年,这些人到中年的伙伴们又聚到一起,片尾的他们显得很快乐。友谊长存,使人看到希望。关于爱情,片中描写了马小军少年时代对米兰朦胧的感情,随着刘忆苦的加入,三个人之间的感情出现纠葛和裂痕。马小军抱着美好的希望,最终希望幻灭,他痛苦得以试图强暴米兰的方式来发泄心中的失落、痛苦与迷茫。

这正是这部影片的迷人之处,阳光灿烂的环境、洒脱爽朗的心情、纯洁的友谊、躁动的青春、诗意中带着朦胧的爱情,再加上英雄式的暴力场面。按现在的说法它应当是一部青春偶像童话剧。但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之所以让人百看不厌,是因为它还有一个更深层的主题:理想与追求。

影片一开场,随着雄壮的歌声,我们听到“革命风雷激荡,战士胸有朝阳,毛主席啊,毛主席,我们有多少真心的话儿要对你讲……”在当时那个年代,人们思想比较单纯,对革命十分积极,物质极端贫困但却充满理想。尽管现在看来显得过于狂热,但理想激昂的情绪影响了下一代人,童年的马小军最大的理想就是中苏开战。可笑但却让人振奋。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普遍缺乏的东西,那就是理想,就是激情!这或许是我们看到这种片子感到耳目一新并为之振奋的原因之一吧。

少年时代的马小军,无意当中发现了一张穿着泳装的女孩儿的照片,为此他精神恍惚,这女孩儿成了少年时代马小军的爱情理想。为了追到这个女孩子,马小军经常旷课,守候在女孩儿家附近。为了接近这个女孩,他甚至认这女孩儿当姐。马小军如大多数人一样,也有着当英雄的理想,为了逞能,他打“六条”的几个孩子下手也特黑。但是,在这个看似胡作非为、不学无术的边缘少年心中,得到米兰的爱才是他朦胧的少年时代最大的理想。他对米兰是真挚、纯洁的爱恋,他不忍轻易破坏他们这种感情。然而刘忆苦的出现使他的感情面临危机,从唐山奔丧回来后发现:米兰竟和刘忆苦走到了一起。

本来就破罐破摔的马小军理想开始幻灭,备感失落,他失去理智地试图强暴米兰,却没有占到丝毫的便宜,他想通过打破心中的偶像来减轻自己心中的痛苦和迷茫,结果却更加痛苦和迷茫。从那以后,伙伴们开始疏远他。影片在这个时候让人感到有了一丝的压抑和难过。但很快,片尾中年的马小军们又聚到了一起,让人又感到了他们身上的快乐和希望。

整部片子都显出乐观、积极的情绪,哪怕有“文革”的影响,在王朔特有的痞子文风下,一切都可以轻松调侃,让人看到希望,自如乐观地面对生活。《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成功除了原著打下的基础,离不开各方面技术元素的突出贡献,下面简单谈论一下对这部杰作的构成作出贡献的几点视听元素。

该片由顾长卫摄影指导,不愧为“中国第一摄影”的他在该片中显出了与众不同、实力超群的艺术功底。看一部影片拍得好不好,就看它的镜头运用得是否恰当,是否流畅和自然。有时只需看几个镜头,往往就能看出高明与平庸之别。

顾长卫作为内地第一流的摄影师之一,参与了第五代导演许多名作的摄制,而他与姜文(导演身份)的合作,则是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始。顾长卫的杰出表现想必姜文相当满意,所以他的第二部心血之作《鬼子来了》同样由顾长卫掌镜。

作为导演姜文的同辈人,顾长卫理解电影所要呈现的怀旧追思情愫,两人在视觉上合力营造了一种偏暖的色调,使回忆渡上了浓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这是少年的革命时期,有意义的只有自我的张扬和释放,是温暖的,甜蜜中夹带着些许感伤。根据自述,他拍电影不喜欢写分镜头剧本,但头脑中自有一些衔接流畅的影像。可见他属于那类不懂专业的摄影技术却有着优秀的影像感的导演,这对摄影师是一种帮助,两人充分交流可以确保影像最终的完美面世。影片中许多画面构图集中在腿下半部,如片初,米兰在马小军躲在床底注视时不断跷起放下的双脚(图1),特别是影片行进到后半部分,马小军来到米兰住所,准备非礼米兰,这之前他在走廊中行进的场景,摄影机集中跟拍腿部,晃动的画面配合声音,营造出激烈的躁动感。顾长卫在影片中对于布光处理得极为精妙,无论是略显幽暗的过道还是迷幻的战场,都赋予影像特殊的质感。

图1

特写镜头是影片中的常用武器,但却用得恰到好处,比如对马小军自娱自乐累了而躺在床上满脸是汗的特写,反映了在那个单调时代中被压抑的人们几近变态疯狂的释放后的爽快与疲累;比如对米兰笑容的特写,在梦境般的阳光下极大地美化着米兰,迎合了马小军对米兰的幻想与神圣的爱慕之情。

图2

图3

影片有许多处场景的摄影令人击节叹赏。首先是在“教室授课”这一场戏中(图2),人员众多,为了表现教师(冯小刚饰)与学生的位置关系和对学生反应的惊愕,数次运用正反打镜头,主观镜头的运用在高度和角度上都把握得十分到位,不说一字,而画面充满幽默和机智,镜头显得极具张力和充满感染力。当宁静的课堂被突然破门跳窗的几个学生打破平静之后,用了一个轻轻往前推然后定住的镜头再次表现教师对这一事件的惊愕。

其次是影片开始不久,马小军在米兰住所房顶来回穿梭等候的场景。这一段镜头衔接流畅,摄影师充分利用好光源,使画面在主角间的来回穿梭、逗留凝视中流露出一种国产片罕见的诗意。这种超然的诗意,我们曾经在王小波的小说中有过惊鸿一瞥,顾长卫则让它在影像中翩然起舞。在我记忆中,也因为这一场景摄影的出色,日本版本的海报就采用了马小军在夕阳下走在房顶砖瓦上的画面(图3)。

再次是王朔饰演的“小坏蛋”劝解了一触即发的群架后众人在莫斯科饭店举杯畅饮的镜头(图4)。这个场景中先是一个众人举杯围着长方形餐桌的全景,摄影机放在餐桌另一头,正对占据画面中央的王朔,整个构图给人强烈的纵深感和秩序感,王在这里是高高在上的,是人人敬畏的,是“领袖”。这一个全景中,王朔的身后是一张挂图,图上是笑容灿烂的毛主席的大头像。然后镜头推到一个王朔的近景,他举杯说出“四海之内皆兄弟,和为贵”之类的话,接着镜头摇摄,众人把王朔高高举起,簇拥欢呼着在大厅中行走,王朔边挥手致意边不断触摸年轻人的头颅,一脸温暖的笑容。整场戏色调明显偏黄偏暖,有着强烈的欢快感,这种温暖和欢快使得这场戏产生了一种戏谑的意味,在这个时空中,作为不远处画像中的真正社会政治领袖的位置消失了,被“小坏蛋”所代替,他是他们真正的领袖人物,他扮演着某种同挂画上的伟大领袖共同的角色,所以他的挥手微笑抚摸头颅的神情在我们看来都是如此的神似。

图4

图5

最后是片子接近尾声时马小军在游泳池中的一场戏。先是马小军被自己的朋友一次次用脚挤压进水里,想浮出水面上岸而不能,这段水中摄影迷离晃动,岸上的一只只脚快速胀大伸缩,画面被分割成水中和岸上两个空间,马小军失去了进入另一空间群体的现实通行证。此后画面转到人去岸空,只见马小军一人仰面浮在蓝色的水面上,水波晃动,摄影机俯拍创造出强烈的孤独疏离感,令人无法不为之动容(图5)。

该片用光很有特色,正如片名一样,整个片子充满了阳光。姜文对那段“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感受和回忆,首先是“光”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光”的运用,如此地准确、淋漓尽致和激动人心,让人感觉有种激情的宣泄和喷发,全片笼罩在一片金黄的、温暖的、辉煌的、灿烂的光芒之中,反映了一个特殊的时代,表现了导演心中的激情和作品昂扬的主题。《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布光的写意性、印象性、主观性,和“光”作为影片电影叙事的主体与核心,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与其他电影在“光”的运用上的最大区别。

明朗的阳光和投影在视觉上显得充满生气和活力,极具美感,在心理上让人觉得明朗和舒畅,使人快乐和振奋。这实际上也是在印证,在马小军的意识里,那个时候似乎总是阳光灿烂。

米兰在影片一开始是一个始终没有露面的神秘的人物,一张彩色照片,一个穿鞋的动作,和她的一次匆匆而过的背影,令马小军的青春期惆怅而又漫长。当她真正出现的时候,经常使用逆光和曝光过度的布光手法,让她看上去,虚实之间存在着一种明快的美丽。在电影的后半部分,更是根据马小军的内心真实和幻想来结构影片,出现了一种真假难辨的复杂风格。那是个纯洁又脆弱的年纪,对马小军来说,女性尚是亲切而又可怕、可触而又不可及的。纯粹意义上的美感更令人陶醉和遐想,电影就把他内心的陶醉和遐想还原成了影像,让米兰活生生的、或者不妨说是热腾腾的艳丽形象彻底笼罩了我们,犹如阳光使万物呈现色彩。

影片中大量用了逆光产生朦胧感。如在开篇马小军偷看三个小女孩跳舞的镜头(图6),胡老师上课的那一段镜头,白光从透明玻璃透射进教室,使教室产生了朦胧感。还有一个更明显的镜头就是马小军帮米兰洗完头发之后,两人在米兰房间坐着闲聊的时候,光线从玻璃窗透射进来,产生细腻、虚幻又很诗意的感觉,把背景都虚化了,留下两个虚晃的人影(图7)。

图6

图7

片中只有少数几个场景显得灰暗。如马小军偷开他爸的抽屉的锁,玩弄他爸的徽章等私人物品这一系列镜头,还有开陌生人的锁并玩弄陌生人东西的那一系列镜头等,很多都是用较暗光线,而且是暖色调。这可能反映的是在那个火热年代的末期,处于激情狂热的年龄段的少年们依然存留浪漫主义味道,但是受到时代的影响,他们又是迷惘无知的。又比如在生日聚会后,马小军在风雨交加的夜里,掉进了路中的大坑,这是为他和米兰在雨中完全释放自己,说出心中对她的爱慕设置铺垫;在同“六条”的几个孩子作战的夜晚,黑夜、暴力,似乎天生就是一对;还有就是在家中,母亲的画面总是显得灰暗,也许是为了强调马小军在家里的压抑感;回唐山奔丧时,夕阳暗淡无光亮,火车成了剪影,光线反映出马小军一家在姥爷死后心情的灰暗。

图8

该片大量运用外景拍摄,阳光充足充满力量。光线的运用使该片显得酣畅淋漓,流畅自然。马小军送米兰回农场,镜头从树梢缓缓下落,笔直公路的两边是高高的树林,阳光暖暖地洒在无人的公路上,伴着优美抒情的音乐,马小军载着米兰无声地享受着这种美景。把少年时光对初恋的美好记忆表现得如梦如幻、回味无穷(图8)。停下车,两人走在树丛间的场景,同样是逆光拍摄,于是无限灿烂无限暖意的阳光便又充满画面,人物若隐若现,奇妙的心情如同梦境中一般。

除了对阳光巧妙、富有创意的运用,影片中的镜头拍摄角度也渗透着创作者的独特创意。影片的开头便是一个仰起手向众人致意的毛泽东像(图9),采用的是仰拍的特写镜头,而且是以广角镜头拍摄,夸张了毛泽东的大手,也因仰视而让毛泽东的形象愈加高大,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毛泽东无限的仰慕之情以及激昂的英雄主义情怀。很容易发现,几次出现毛泽东雕像或者画像,还有屋顶上的五角星,影片都是采用仰拍的方式,目的和意义则是类似的。

图9(www.daowen.com)

图10

马小军一家人坐上卡车时镜头是仰拍天空的(图10),而且这个镜头用了广角,产生透视感,更能表现画面纵向的速度,路两旁的树迅速往后移动,表现了车行动的快速,画面的构图也很简洁工整。影片开头大量仰拍角度的镜头出现,比如表现马小军扔书包,逃课场景,产生一种间离效果,或者说,叙述者有意无意地想要表明自己主观表达的立场。天空是蔚蓝的,马小军们就像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欢快地在广阔的自由的天空下成长。马小军打开父亲的抽屉玩弄徽章的镜头,把安全套当气球吹的镜头,视角由背后转到侧面,充分表现出年轻人的骚动、幻想的神秘、青春期的好奇。

疯狂迷上开锁闯入他人家的马小军,后来进入了米兰的家,发现了一个望远镜,于是后来的拍摄便几乎全部采用了主观镜头,透过望远镜观看老师上厕所、屋里的物品、一些平日熟悉的或看不到的景象,尽情满足主人公的好奇与偷窥心理的同时,也因这一特殊的角度与主观镜头满足了观众的类似的心理(图11)。当影片最后,马小军被朋友们孤立,他独自爬上最高的跳台时,影片采用几近垂直的仰拍和俯拍对切方式,夸大了梯子的高度,给人以间离效果,加上有意的慢速镜头,更增添了凄凉、孤独、胆怯等悲伤情绪(图12)。

图11

图12

为了让影片更有意思,在马小军第一次见到米兰并想与她套近乎的时候,片中设置了一个卖冰棍的老大妈来见证这次见面。老大妈开心大笑的镜头至今让人们津津乐道。这个看似与主题无关的镜头大大丰富了影片的可视性和可笑性。它是一处神来之笔,让观众随着老大妈一同大笑。

图13

另一个更有意思的人物是傻子,外号“古伦木”(图13),他的名字源于当年流行的一部外国电影中的一句台词。“古伦木”整天歪斜着身子骑在一条大木棍上,当人向他叫一声“古伦木”的时候,他就回答一句“欧巴”。这个人物除开始因为他被人欺负,引起马小军和“六条”的几个孩子打架外,他实际上是一个与影片的情节叙事无关的人物。也可以说一个意念化的人物。他好像一个“神”,注视着片中每个人的悲欢离合和种种变迁,他是影片中每个人“阳光灿烂的日子”的见证。影片最后,当中年时代的马小军们坐在卡迪拉克车上,洋洋得意地叫喊他的时候,他酣畅淋漓地骂了一句“傻B!”。

这个傻子人物的设置,是影片异常精彩之处。“古伦木”是高于影片中其他人物的象征层次的人物,如果处理得不好,反而显得做作和滑稽。然而,正是对这个傻子的设置,姜文处理得非常巧妙,自然真实而且流畅,这也反映了姜文的不同凡响和大气。

《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头很有意思,伴随黑底白字的画面的是姜文极具个人风格的旁白,特有的低沉、韵味十足的叙述语调把我们轻易地带到了他营造的回忆性氛围:“北京,变得这么快,20年的工夫,她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我几乎从中找不到任何记忆中的东西,事实上这种变化已经破坏了我的记忆,使我分不清幻觉和真实。我的故事总是发生在夏天,炎热的天气使人们裸露得更多、也更难掩饰心中的欲望。那时候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陪伴着我们,阳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阵阵发黑。”话音刚落,画面便推出鲜红的字幕:阳光灿烂的日子。色彩的变化似乎有意要我们感受到当时烈日灼人的气息。

图14

果然,影片大部分时间都是色调明快鲜艳,充满了黄色调以及局部的红色、绿色和蓝色,显示了少年时期的马小军们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然而到影片最后,赫然出现了黑白胶片拍摄的中年时代的马小军们,他们坐在卡迪拉克车上,洋洋得意地喊着“古伦木”,却被骂了一句“傻B!”(图14)。观众或许会觉得奇怪:怎么又出现“古伦木”了?这实际上是勾起人们对过去五彩缤纷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回忆和赞美。几十年后的今天,人和社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黑白胶片是对五彩缤纷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回忆和赞美。一般来说,描绘现实时空才用彩色,反映过去时空或想象时空才用黑白,而这部片子恰好相反。他的色彩方案或许在质问我们:现在成年的马小军们还能像以前那么“阳光灿烂”、无忧无虑吗?

该片同期声的运用使人身临其境,大大增加了影片的表现力。如马小军在老式木制阁楼奔跑的声音异常逼真震撼。凡有走过这种木制建筑经历的人都对这种风格独特的声音记忆清晰。

图15

《阳光灿烂的日子》配乐基本选择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流行曲,有《乡村骑士》《革命风雷激荡》《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国际歌》等,配合影像很好地衬托出了片中的时代氛围,传达出当时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情绪。片中有几处配乐特别精彩,比如一开头,随着雄壮的歌声,我们听到“革命风雷激荡,战士胸有朝阳,毛主席啊,毛主席,我们有多少知心的话儿要对你讲……”这首歌让人一下子就返回到当时那种火红的岁月。马小军在米兰住所房顶来回穿梭时萦绕的《乡村骑士》,悠长的曲调进一步渲染了影像的诗意特质。自己的哥儿们为了保护傻子古伦木被另一帮人给拍了,晚上马小军和哥儿们骑车前行,一起拿着砖头找“六条”的几个孩子报仇(图15)。在昏黄的路灯下,在雄壮的国际歌音乐背景中,他们找到了拍伤自己兄弟的人,与他们展开了如此勇猛、矫健的肉搏。马小军对着和自己年纪差别不大的孩子一块砖头拍了下去,鲜血从那男孩头顶汩汩冒出,男孩软软倒地。在高亢的《国际歌》陪伴下,马小军们以暴制暴,音乐与影像两相对应,这种声画对位,意在言外,韵味悠长,使反讽意味十分明显。影片后半段,一群人围绕着米兰坐在房顶,米兰用吉他弹奏《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众人哼唱的场景则别具温馨的抒情气息。

全片剪辑自然流畅,声音和画面的剪辑也很到位,转场尤显巧妙。比如相似物的转场运用,如丢书包,童年的马小军往天空丢书包,书包落下来时,马小军已是少年了(图16),时空的跳转自然而巧妙。又如马小军看着米兰照片的特写,镜头叠化出于北蓓的笑脸,由此,引出了刘忆苦和于北蓓。

图16

再如马小军被于北蓓暗算,脸上被亲了一团红色的口红。下一个镜头却是马小军脸蛋被涂得通红,穿着白衬衣,载歌载舞扮成祖国的“花朵”迎接外国来宾。前后两个镜头联系起来,不禁让人哑然失笑。这样一个简单枯燥却有着黑色幽默的时代,便在这一让人偷笑的众人愚傻可笑的场景中透现而出。

当马小军逞英雄拍了别人一砖头把人打成重伤而被人告知要决斗,转到户外决战现场,则是通过相似镜头转场:马晓军开枪射穿地下室的门而使得阳光透射,再由射入的阳光转到阳光灿烂的户外。

“姥爷死了”,当斯琴高娃饰演的妈妈神态痛苦地告诉马小军这一消息后,镜头转向姥爷姥姥的相片特写,然后转到了疾驰的火车,此处以这种特写镜头的转场方式自然地转到马小军一家坐火车回老家的场景。

马小军与刘忆苦在莫斯科餐厅过生日,因米兰而疯狂地争斗。影片采用的是倒带式的慢镜头回放,同时配着富有戏剧性的旁白,不禁让人惊叹。

画外音使观众得以直接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缩短审美距离,与片中人物产生共鸣。姜文在片中以他那特有的低沉、韵味十足的叙述方式,讲述着北京的变化和自己的感受,奠定了叙述的总体基调——在记忆和真实间的徘徊。

这段开头独白,为后来叙事做了铺垫:阳光灿烂,记忆混乱,心中欲望……

姜文的旁白同时起到推动叙事、跨越时空的功用,这一点在片子后半部分得以体现。随着他思绪的跳跃,记忆的出错,时而又把我们从故事中拉了出来。然而我们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欣赏的停滞和困难,反而看得兴趣盎然,这不能不说姜文在叙事上有过人之处。他并不准备老老实实地给我们叙事。其实,故事片就是讲故事,这种极具个性化的记忆方式或许更接近生活的本质来源,生活可以是这样,也可以是那样,关键在于你怎么理解。

个人化的记忆,正是该片与众不同的显著特点。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电影都在表现群像,强化集体、共性记忆,而恰恰相反,个性化的记忆反而更能体现出人的性格特点和更接近事物的本来风貌。它不轻易拔高,甚至还带着些消极的东西。但是,过于完美的东西往往缺乏生气而显得不真实,正是这样,我们才希望看到有血有肉,充满生气的个性化风格电影的出现。

镜子可以直观自我,但它本身产生的却是虚幻的东西,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镜子的这一特点便可以很好地展示马小军虚幻的英雄梦想。马小军将父亲的勋章佩戴到自己身上,在镜子里他看到了梦想中自己的英雄形象(图17);在受到公安的呵斥以后,回到家中,他可以面对镜子用阿Q似的自我解嘲的方式,继续着自己的英雄梦想(图18)。镜子在电影中还有深层的含义,镜子反映真实物体的虚幻表象,这种虚实反映在叙事风格上就是记忆的真实与虚构,就如在影片中不断用真实的记忆打断虚拟的记忆,因为镜子毕竟是虚幻的,而生活是真实的,人不能一直生活在虚幻之中,终究需要面对现实,终究要走出镜子来。而这也恰恰是《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图17

图18

被片警一顿训斥之后,回家拿镜子当假想敌来解脱心中的愤懑,这个细节预示着后来的叙事错乱,所有的一切都是内心伤痕累累的马小军的假想之物。这些假想让他内心的伤疤更加难以愈合。

姜文(图19)30岁之前,就主演了许多著名电影,比如《芙蓉镇》(谢晋执导)、《本命年》(谢飞执导)、《春桃》(凌子风执导)、《红高粱》(张艺谋执导)等。他表演起来,伸缩自如,真实自然,轻松幽默,给观众带来一股清新之风。他虽然导演的片子很少,但他有一种强烈的导演欲望,能够把自己的表演方法,运用到自己执导的影片上去。

图19

图20

众多演员在片中的精彩演出也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当时夏雨是个中学生,他把特殊年代少年的张狂与敏感把握得恰到好处,所以凭借此片一举拿下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主角,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影帝。宁静也只是个刚出道的演员,浑身散发着青春气息的米兰,或许象征着姜文对那段时光的印象(图20)。饰演于北蓓的陶红还没成为职业演员,但她饰演的于北蓓娇蛮活泼,令人信服。他们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丝毫不露表演痕迹。几位配角的表现也可圈可点,老演员斯琴高娃饰演的马母举手投足透着强韧,功力深厚。冯小刚客串饰演胡老师,腔调动作依稀能看出日后冯氏电影中的特殊风格。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曲青春的幻想,一部成长的故事,它是一部极富“电影性”的电影,影像风格反差对比强烈,光线明亮,乐观爽朗的内在情绪积极向上,对画面、色彩、光影、音乐及内容的把握上极具张力。不用文学思维,看上去却也深思熟虑、韵味深长。那些“辗转反侧”“魂牵梦萦”的词语,被像一只猫一样的马小军日夜在米兰周围的建筑物匍匐、攀行的动作所代替。主题、情节和结构被抛在一边,却仍能水到渠成。马小军的心理全成为可视的了。片子里到处充满了“随意性的生活经验”,这些细节完全属于导演独有的私人体验,这些个人体验又被视听语言加工之后传达给观众。

镜头的灵活运用、拍摄角度的创新以及转场的巧妙,再加上音乐音效与旁白的完美结合,让每一个细节和场景都体现着创作者的创作天赋与创造性灵感,令人振奋,印象深刻。因此,主题内涵暂且不论,仅就《阳光灿烂的日子》的视听语言特色而言,该片称得上是中国电影史上一部重要的佳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