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场面调度对视听语言的综合调度和影像形成的决定性作用》

《场面调度对视听语言的综合调度和影像形成的决定性作用》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场面调度是导演在拍摄现场对于视听语言各元素的综合调度、安排。场面调度对影像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虽然我们把“场面调度”放在影像一章的最后一节,但我们需认识到,场面调度的问题涉及视听语言的各元素、各方面。都是场面调度时需要全盘考虑、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场面调度是演员调度与摄影机调度的有机结合。场面调度是时间的艺术,更是空间的艺术。

《场面调度对视听语言的综合调度和影像形成的决定性作用》

场面调度是导演在拍摄现场对于视听语言各元素的综合调度、安排。它是一个时间问题,更是一个空间问题。本质上,场面调度就是导演对于画框内的空间的调度。场面调度的重点是人与机器的配合,是演员摄影机的调配,同时驾驭好两个方面,是场面调度的关键。就电影美学观念的演进而言,场面调度也使电影艺术的发展更进了一步,它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观演关系,带给观众的是一种全新的观演体验——对于一个纯粹的视听情境[34]的自由感知。

场面调度本质上属于空间问题,同时又离不开时间的考量。来自于戏剧舞台艺术的这一术语,本义指导演对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活动、空间位置的安排与调度。引申到影视艺术中,场面调度获得了更丰富的可能性:它不仅关系到演员的调度,而且还涉及摄影机以及拍摄现场各部门、各元素的调度。不管是影视拍摄还是戏剧舞台,场面调度本质上都是对于空间内各元素的安排,是一种空间的艺术,不同之处只是在于——戏剧导演安排调度的是舞台空间,而影视导演安排调度的,是摄影机取景框内的空间。

影视拍摄中,构思和运用场面调度必须以剧本为基础,以剧本提供的剧情和人物性格、人物关系为依据。导演、演员、摄影师等,需在剧本提供的人物、动作、场景、视角等基础上,结合实际拍摄条件,进行场面调度的周密安排。利用场面调度,可以刻画人物性格、体现人物思想感情,也可以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渲染场面气氛,可以交代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达到叙事、表意、抒情的效果。

场面调度对影像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虽然我们把“场面调度”放在影像一章的最后一节,但我们需认识到,场面调度的问题涉及视听语言的各元素、各方面。构图、景别、角度、变焦、运动、灯光、色彩、布景、表演、录音、剪辑……都是场面调度时需要全盘考虑、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因此,场面调度的总负责人就是导演。我们只有在学习并熟悉视听语言的各种具体方面之后,才可能完成好场面调度的任务。

场面调度是演员调度与摄影机调度的有机结合。两种调度相辅相成,都以剧情发展和人物性格、人物关系所决定的人物行为逻辑为依据。在这个意义上,场面调度解决的又主要是演员与摄影机在空间内的运动问题。运动无处不在。无论是我们看到的影视作品还是自己拍摄的作品,都会有被摄对象的运动或摄影机的运动,或者二者兼有的运动。影视作品中,人物的出场及运动路线,摄影机的位置角度及运动路线,事先都要有场面调度方面的周密部署。

场面调度是时间的艺术,更是空间的艺术。它需要导演在一定的空间内,合理地调配拍摄现场的各个元素,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的表现力。不同的导演对于空间的安排、调配,体现了不同的空间观念、文化内涵。影视导演场面调度的空间,又不完全等同于绘画的“空间”和戏剧舞台的“空间”,它是一个经过取舍的空间,又是一个画框可以活动的空间,还是一个可以在不同空间之间做自由转换的空间。所以,场面调度对于空间的安排,要同时考虑到画框的取舍、镜头的运动以及剪辑的方法。

分析空间的结构,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层面”[35]。层面是指画面前景与背景之间的空间中的各个平面,这种平面可以直接存在,比如它是一堵墙、一扇门、一扇窗,也可以是假定的,比如它是排成一行的树丛。从前景、经过中景到背景,在空间内可以存在很多任意划分的“层面”。只有在空白的银幕中,才会只有一个层面。只要画面里有一个几何形状出现,哪怕它是抽象的,我们也认为它存在于一个背景之上,因而也就至少有两个层面。影片《最好的时光》里的舒淇,倚在门框上读信,背景的院落里,隐隐有一丛沐浴在阳光中的绿色植物(彩插中图1-7-1),那么这个空间至少有两个层面。影片《花样年华》里的周慕云,探头张望对面人家(彩插中图1-7-2),这个空间至少有三个层面,前景的窗框、花架的阴影,中景的隔窗张望的男主人公,以及背景中处于失焦位置的室内陈设。空间中多层面的彼此“交叠”,可以更有效地衬托出画面空间的层次感与深度感。让离镜头较远的层面失焦,让前景的层面对焦,也是制造画面空间深度感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空气透视法”,也叫“背景虚化”。

场面调度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制造空间的深度感。我们知道,观众实际看到的影像只是一个平面,如何让这个二维平面产生三维空间的深度感?这就需要通过各种场面调度的手段制造深度幻觉,让观众觉得那是一个有深度的空间。主要方法包括:

1.多层面交叠。

2.借助直线条近大远小的透视性构图。

3.让部分层面对焦,其他层面处理为失焦,包括“空气透视法”。

4.摄影机在全景长镜头中的运动与调度。

5.借助色彩与灯光来构图。

6.借助于烟雾、演员的运动等场面调度方法。

7.利用声音的方向感与空间感,借助于现场音效的控制。

8.其他。

演员调度的主要内容:

1.人物以怎样的方式、从哪个地方出场,出场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人物的每次出场都应该是有意义的。初次出场是建立他/她和观众关系的关键,如同第一印象。是偷偷摸摸出现,还是一脸正气出现,是出现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地方,还是出现在一个阴森恐怖的环境,都有其中的深意,对刻画人物个性、气质至关重要。影片《沉默的羔羊》中,主角汉尼拔出场之前,导演把悬念推到了极致,而这种悬念又是随着女主人公探访囚牢的步步深入而渐渐积聚的(图1-7-3)。影片《这个杀手不太冷》中,主人公里昂在前两场中,尚只是以特写的面目示人(图1-7-4),观众并未对里昂的身材、外表形成完整印象,这有助于营造出杀手职业的神秘感。

图1-7-3 《沉默的羔羊》

图1-7-4 《这个杀手不太冷》

图1-7-5 《这个杀手不太冷》

2.有多个出场人物时,各自的主次、相互关系的调度。

一场戏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在多个人物出现时,就需要做更精心的调度,以使其主次分明又恰当体现人物关系,这种情况涉及多个人物的行动路线的调度。这种调度将影响构图,比如,本来构图平衡的画面,可能因新的对象出现转成非平衡构图的画面,稳定的正三角构图转成不稳定的倒三角构图。更重要的是,这一调度是暗示人物关系非常重要的一环。比如《公民凯恩》中那个著名的透视三角形的构图。《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缉毒警官屠杀玛蒂尔达一家的那一场,众警察的出场方式,在场面调度的安排上也颇可圈可点:先是众警察依次在纵深推进的镜头中入画又出画(图1-7-5),直至最后推到警官本人出场,镜头在近景景别停下(图1-7-6),让观众看到警官的面目。当他服用了兴奋剂之后,为了进一步勾勒他的狰狞表情,镜头又切到一个俯拍的位置(图1-7-7)。

图1-7-6 《这个杀手不太冷》

图1-7-7 《这个杀手不太冷》

3.人物的行动空间以及在该空间的行动路线的调度。

人物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中途有什么行为动作,在哪里停下来,最后以怎样的方式从画面中离开(出画),这些都需要做出精心的安排。因为,对这些因素的调度,直接表现人物的动作行为、情绪思想,同时,直接关系到构图造型及光影。对人物行动路线的安排必须有其内在的逻辑性、目的性,而不是漫无目的的、随机的走动或停顿。人物在空间中行动的过程,可以通过几个不同景别和机位的镜头组接而成,也可以以长镜头的方式展现。侯孝贤作品中,就常以长镜头的方式讲人物行动路线的安排,画面内容的层次感呈现较好。

关于人物在镜头里的运动轨迹以及相应的调度方式,主要包括如下几种情况:

横向调度:演员从镜头画面的左方或右方做横向运动。自画左向画右,或者相反。

正向或背向调度:演员正向或背向镜头运动。如果镜头静止不动,那么演员距离镜头将越来越近,或者相反。

向上或向下调度:演员从镜头画面上方或下方做反方向运动。演员活动的轨迹就是自画框上向画框下,或者相反。

斜向调度:演员向镜头的斜角方向做正向或背向运动。

斜向上或斜向下调度:演员在镜头画面中向斜角方向做上升或下降运动。

环形调度:演员在镜头前面做环形运动或围绕镜头位置做环形运动。

无定形调度:演员在镜头前面做自由运动。

导演选用演员调度形式的着眼点,不只在于保持演员和他所处环境的空间关系在构图上更完美,更主要在于反映人物性格,遵循人物在特定情境下必然要进行的动作逻辑。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我们所讲的对于演员的调度也有其适用范围,它适用于以演员表演为主体的戏剧化的影视作品,对于纪实风格的作品,特别是纪录片,则不完全适用。在纪录片的拍摄中,人物的活动必须保持自然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此时没有了场面调度。当人物的调度无法实施时,镜头的调度就需要发挥重要作用。优秀的纪录片导演与摄影师能够以合适的角度、景别、镜头运动方式拍出最出彩的画面。这就需要根据现场情况灵活调度摄影机了。

图1-7-8 《东京物语》

图1-7-9 《东京物语》

图1-7-10 《东京物语》

图1-7-11 《东京物语》

调度摄影机,首先要掌握固定镜头的调度。固定镜头即镜头机位、角度、焦距均不改变。固定镜头是影视作品的主体,学习摄影首先从静态摄影和拍固定镜头开始是十分必要的。调度固定镜头,首先要确定机位,包括拍摄的构图、角度、景别、视点等,因为在镜头不能运动的情况下,合适的构图、角度、景别,对于镜头的叙事、表意就显得更重要。机位的选择,需要寻求最佳的表现人物行为、情绪及环境氛围、空间特征的拍摄方位,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机位的确定,对于镜头调度是重要前提。其次要选择合适的焦距。广角和长焦的表现力是明显不同的。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以简洁的固定镜头的组合著称,给人以稳定的质感。在拍摄日本人的家居生活时,小津的固定机位的选择与叙事的进展,衔接得有条不紊。影片《东京物语》中,两代人在电影结局的一段对话,镜头1是两人全景(图1-7-8),镜头2虽然跳到了越轴[36]位置,但因为固定的参照物,不妨碍观众对于空间关系的理解(图1-7-9);镜头3是女主人公哭泣的近景,随着催人泪下的情绪的推进,景别的选择也变得更近(图1-7-10);镜头4再次回到了老人的近景画面(图1-7-11)。简洁的固定镜头的剪辑,既带来了画面的丰富变化,又配合对话推进了情绪。

调度固定镜头是调度镜头的基础,调度运动镜头首先也需要解决镜头的机位与焦距问题。在此基础上,运动镜头的调度需要选择一种合适的运动镜头的方式。一般镜头运动需要与剧中人物的运动轨迹密切配合,而在有较多人物的情况下,必须牢牢把视点锁定在主要表现对象上。若干衔接镜头用同一种运动方式拍摄,会给人流畅的感觉;用忽而仰、忽而俯的角度拍摄,则会给人强烈的对立感。拍摄运动镜头,需要注意的是,避免无意义的运动。因为推、拉、摇、移、升、降,不仅仅意味着某种随意的、偶然的运动方式,更是某种有意义的内容的表达形式。从追求画面稳定的角度考虑,除非追求某种特定的风格,一般应优先考虑固定镜头。当然,最为理想的境界应当是“动静结合”的镜语系统。

镜头的调度实际上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对单个镜头的调度,另一个层面则是对整场戏的总体调度。这就涉及镜头调度时的剪辑意识,不仅需要考虑单个镜头的叙事效果与美感,还必须考虑镜头与镜头的组合。我们必须预先考虑到剪辑时画面组合的一些规律、规则。切忌越轴镜头,忌同机位、不同景别镜头的剪接……这些说起来似乎是对剪辑的要求,其实这与前期的镜头调度密不可分。前期调度失败,往往导致后期剪辑的困难。关于剪辑的一些规则,在“剪辑”一章再详细讲解。

通常在处理场面调度时,可以从剧情的需要出发,灵活运用以下三种手法:

1.纵深调度。纵深调度指在多层次的空间中,充分运用演员调度的多种形式,使演员的运动在透视关系上具有或近或远的动态感。比如,将摄影机摆在十字路口中心,拍人物从北街由远而近向镜头跑来,又拐向西街由近而远背向镜头跑去。纵深调度的另一种情况:配合富于变化的演员调度,充分运用摄影机调度的多种运动形式,使镜头位置做纵深方向的运动。比如,跟拍人物从一个房间走到建筑深处另外几个房间的镜头。纵深调度可以利用透视关系的多样变化,使人物和景物的形态获得强烈的造型表现力,加强平面影像的空间感、深度感。(www.daowen.com)

2.重复调度。重复调度指相同或相似的演员调度和镜头调度重复出现。在一部影片中,这种相同或相似的演员调度和镜头调度的重复出现,具有叙事母题的意义,会引发观众联想,使他们在比较之中领会其中内涵,从而增强作品的叙事、表意、抒情的力量。比如,一场戏是刚结完婚的妻子,在村口一棵榕树下,送别丈夫上前线作战;另一场戏是,数年后,同在这棵榕树下,妻子迎接丈夫胜利凯旋。如果把这两场戏用相同或相似的演员调度和镜头调度加以处理,当观众第二次看到时,势必会联想到第一次出现的情境,两相比照,从而对这一对夫妻的离别和重逢有更深的感受。影片《美丽上海》中,首尾两场戏,以同样的镜头调度方式,拍摄人物从楼上到楼下、进厨房的全过程,只是人物有所不同,表现时光与人世的变迁,首尾呼应,发人深省。

3.对比调度。在演员调度和镜头调度的具体处理上,可以运用各种对比形式。如动与静、快与慢的强烈对比,音响上强与弱的对比,或造型处理上明与暗、冷色与暖色、黑与白、前景与后景等等对比,则艺术效果会更加丰富多彩。比如影片《饮食男女》开场,三个女儿各自赶往家中吃父亲做的晚饭的一段,就是一组交叉剪辑的镜头,在场面调度上形成微妙对比(图1-7-12,图1-7-13,图1-7-14)。再比如影片《沉默的羔羊》,女警探两次前往监狱探访汉尼拔,人物的处境不同,场面调度也有所不同。

图1-7-12 《饮食男女》

图1-7-13 《饮食男女》

图1-7-14 《饮食男女》

场面调度不仅是视听语言叙事、表意、抒情的主要手段,更是一种与蒙太奇相对的美学观念。在巴赞看来,场面调度因为更为注重体现镜头内部时空本身的表现力,因而与蒙太奇美学相对。电影成为艺术的历史,正是电影的本性被人们逐步认识的历史。电影发明以来,有人看到蒙太奇思维的表现力,便把这种突破时空限制、自由组接视觉形象和听觉效果的手段,视为电影艺术的本性。在20世纪30年代,蒙太奇的表现手法达到了成熟的高峰,可不久,它便随着被滥用而陷入僵局。事实证明,蒙太奇美学有自身的优势,又有它的劣势。它的优势在于它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自由表现导演想要表达的主观内涵,镜头与镜头的重新组合,产生镜头本身并不具有的新含义。但它的劣势与它的优势并存:蒙太奇因为过于强调主观表现,而对时间与空间进行了大量切割,从而破坏了时间与空间本身的完整性、统一性,失却了影像本身所能够呈现给观众的感性的真实。巴赞所提倡的景深镜头理论,强调镜头内部的场面调度手段,尊重感性的真实时空,因而在保证时间与空间的完整性、统一性这一方面,比蒙太奇美学更为优越。“场面调度”与“长镜头”“景深镜头”,被视为电影语言的写实主义倾向,与作为表现主义倾向的蒙太奇美学相对立。法国导演让·雷诺阿、美国导演奥逊·威尔斯的许多影片,都是体现景深镜头内的丰富、复杂的场面调度的典范。

这种场面调度的美学观念,在许多方面与蒙太奇相对立[37]

1.在剪辑方面,蒙太奇出于讲故事的目的,对时空进行任意分割处理;而场面调度追求的,是不做过多人为剪辑的时空的相对统一性。

2.在技术方面,蒙太奇强调画面之外的人工技巧;而场面调度强调影像空间固有的原始力量。

3.在真实性方面,蒙太奇的主观性,决定了导演在电影艺术中的自我表现;而场面调度的纪实性,决定了导演的自我表达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让观众自己去感觉、体会。

4.在观演关系方面,蒙太奇表现的是事物的单一含义,具有引导性和强制性,导演引导观众进行观察、选择;而场面调度表现的是事物的多重含义,它有瞬间性与随意性,导演至多只是暗示观众进行观察、选择。

场面调度、景深镜头的理论,经过巴赞的总结,影响深远。这个理论带来的最有意义的变革是导演与观众的关系变化。斧迹累累的蒙太奇艺术使观众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而场面调度更为接近观众心理体验的真实性,更为尊重观众的感受。巴赞的场面调度、景深镜头理论,在20世纪40年代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大量优秀作品中,寻找到了文本的依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的革新意义,不仅在于它的显而易见的题材与内容,更重要的是,它几乎在一切方面与当时好莱坞盛行的电影美学观念相对立——它把人物的活动置于广阔的景深空间中去;它还原了观众在观演关系中的自主性地位;它的影像呈现给观众的,不是某种刻意的、戏剧化的故事内容,而是一种感性的、心理的现实世界[38]

影视艺术并未完全排除蒙太奇手段。事实是,场面调度与蒙太奇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广义的场面调度,也包括镜头之间的调度、配合;广义的蒙太奇,也包括镜头内部的元素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借助于场面调度的手段,在镜头内部展开叙事、表意、抒情;也可以借助于蒙太奇技巧,在相互对比之中,揭示出某种深刻的含义。只有当这两种表现手段融为一体、兼而有之时,影视语言的艺术表现力才会更为开放、更为丰富、更为全面。

从各国的电影发展史来看,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场面调度技巧的运用愈来愈丰富多彩。但是,有两种倾向应该避免:一种是形式主义倾向。它不把场面调度用以创造真实感人的电影形象,不注重深入刻画人物,而过于追求镜头画面奇特怪诞的异常效果,结果人为痕迹很重,使观众失去身临其境之感。另一种是自然主义倾向。它排斥对电影场面调度精心的艺术构思和艺术处理,片面强调自然状态,结果,虽然使影片看来如现实生活一样真实,但却显得粗糙杂乱,失去了电影的艺术魅力。

[1] 〔法〕克里斯蒂安·麦茨:《电影的意义》,刘森尧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

[2] 黄文达:《世界电影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3] 〔匈牙利〕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何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4] 〔美〕李·R.波布克:《电影的元素》,何菡卿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9页。

[5] 张会军等:《影片分析透视手册》,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页。

[6] 关于王家卫电影中的空间的论述,参阅郝建著:《影视类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43页。

[7] 〔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潘耀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1~179页。

[8] 〔美〕罗伯特·考克尔:《电影的形式与文化》,郭青春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1~62页。

[9] 〔美〕大卫·波德威尔、克莉丝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彭吉象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8~179页。

[10] 〔美〕布鲁斯·F.卡温:《解读电影》(上册),李显立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1~274页。

[11] 《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322~323页。

[12] 黄文达:《世界电影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页。

[13] 张会军等:《影片分析透视手册》,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第79页。

[14] 〔法〕弗朗索瓦·特吕弗:《奥逊·威尔斯》,《世界电影》1982年第2期。

[15] 〔美〕大卫·波德威尔、克莉丝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彭吉象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77页。

[16] 〔美〕布鲁斯·F.卡温:《解读电影》(上册),李显立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0~161页。

[17] 同上,第157页。

[18] 纪实电影美学观念,认为电影的银幕像一扇窗户,忠实于真实的生活。

[19] 〔美〕布鲁斯·F·卡温:《解读电影》(上册),李显立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7~158页。

[20] 〔乌拉圭〕丹尼艾尔·阿里洪:《电影语言的语法》,陈国铎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第498页。

[21] 〔乌拉圭〕丹尼艾尔·阿里洪:《电影语言的语法》,陈国铎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第498页。

[22] 〔美〕大卫·波德威尔、克莉丝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彭吉象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75页。

[23] 〔匈牙利〕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何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第36~37页。

[24] 〔乌拉圭〕丹尼艾尔·阿里洪:《电影语言的语法》,陈国铎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第492~497页。

[25] 同上,第402~442页。

[26] 〔美〕布鲁斯·F.卡温:《解读电影》(上册),郭青春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7~175页。

[27] 1995年春,一群电影导演在哥本哈根宣读了一系列被称之为“Dogma 95”的拍摄原则,其中就有Lars von Trier。“Dogma十原则”包括:1.必须实地(景)拍摄,不可另外搭景或加道具,如果道具为必需品,选景时就必须找一处有该道具出现的地点;2.不可在影像之外加进额外的音响效果(也不允许加入配乐,除非该音乐在拍摄时同步播放);3.必须采用手提摄影的方法;4.必须采用彩色的画面,不可制造特殊灯光效果,如现场太暗曝光不足,可在摄影机上加上机顶灯;5.不可使用任何滤镜;6.不可有表面化处理的场面如谋杀等;7.故事必须发生在现代的环境;8.不可拍类型电影;9.电影制式必须为35mm;10.导演名字不可在片首和片尾字幕(制作名单)中出现。

[28] 关于好莱坞戏剧化电影的美学特征,参阅彭吉象著:《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

[29] 〔美〕大卫·波德威尔、克莉丝汀·汤普森著:《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彭吉象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7页。

[30] 关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特征,参阅彭吉象著:《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1~53页。

[31] 关于《红色沙漠》的分析,参阅宋杰:《视听语言——影像与声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67页。

[32] 宋杰:《视听语言——影像与声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64~71页。

[33] 黑色电影通常用作指代一种特殊风格的犯罪电影,严格意义上的黑色电影,应该是好莱坞出品的黑白电影,年代在1940年至1958年之间,也有人将少量欧洲电影或彩色片称为黑色电影。20世纪60年代以后,具有黑色电影风格的影片被称为新黑色电影。在好莱坞,“黑色电影”则专门用来形容20世纪四五十年代拍摄的具有低调灯光与阴郁气氛的侦探片或惊悚片。

[34] 〔法〕吉尔·德勒兹:《时间—影像》,谢强等译,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1~37页。

[35] 〔美〕大卫·波德威尔、克莉丝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彭吉象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0~182页。

[36] 什么是“越轴”,《剪辑》一章作解释。

[37] 〔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

[38] 〔法〕吉尔·德勒兹:《时间—影像》,谢强等译,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1~3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