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处世三十六计:司马皇权速亡国

处世三十六计:司马皇权速亡国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孝武帝引道子握相权,目的当然是为了振兴皇室,抑制大族。司马氏皇权因为太元之世的昏君乱相,不但没能振兴,反而加速了它的灭亡。在司马道子当政之时,官以贿选,政刑谬乱。太元二十一年九月,孝武帝暴死,安帝司马德宗继立。安帝是一个白痴,他继位后中枢政柄全归司马道子掌握。道子任用王国宝及国宝从弟王绪二人,控制了全部大权。王恭一时威震内外,道子只好引谯王司马尚之及其弟司马休之为腹心。

处世三十六计:司马皇权速亡国

东晋会稽王司马道子(?—402),字道子。简文帝司马昱之子,孝武帝司马曜之同母弟。年十岁,封琅琊王。他与其父一样,也有一定清谈素质,曾受到清谈大师谢安的称赞。太元初年(376),司马道子拜散骑常侍、中军将军等职。朝中公卿大臣认为他论亲论贤,在朝中找不到第二人,应该进似司徒。其实,论贤倒未必第一,论亲才举国无二,简文帝七个儿子中,只他与孝武帝是一母所生的两个儿子(均为简文帝的宫人李氏所生),孝武帝的近亲中,父辈皆死,兄弟辈后来也只剩下道子一人。所以,谢安去世后,皇帝下诏让他领扬州刺史、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孝武帝引道子握相权,目的当然是为了振兴皇室,抑制大族。但后来事与愿违,主相之间还是出现了矛盾,究其原因,孝武帝虽为昏君,但主要责任仍在于道子的乱政败俗,生活腐朽。司马氏皇权因为太元之世的昏君乱相,不但没能振兴,反而加速了它的灭亡。

孝武帝即位后,对国事、朝政不很上心,只想与司马道子一起酣歌作乐。尤其喜欢与僧、尼相狎昵,让他们干政弄权。司马道子兄弟平日所亲近的人,多半都是一些旁门左道的小人,郡守长吏,多为道子所树立。他当上扬州总录后,多倾天下,朝野势利之徒都奔凑其家门。中书令国宝是个卑佞小人,却特别为司马道子所宠信。在司马道子当政之时,官以贿选,政刑谬乱。又崇佛拜佛,用度极为奢侈,百姓不堪其命。太元以后,司马道子更是常为长夜之宴,成天蓬首昏目,政事多付严如。有一次,掌握上游兵权的桓玄(桓温之子)来拜访司马道子,正好遇到道子喝醉了,当着满座的宾客,道子微睁醉眼说:“桓温晚年想要作贼,他说什么来着?”桓玄听了,无法应对,只能伏地流汗不起。长史谢重只好解围说:“故宣武公(即桓温)黜退昏君,改立圣贤,功劳超过了伊尹、霍光。那些沸沸扬扬的传言,不宜去相信它。”司马道子说:“知道,知道。”然后他举起酒递给桓玄,桓玄才站了起来。从此桓玄内心一直耿耿于怀,暗地里十分憎恨司马道子。

对于当时朝政紊乱的状况,一些有识的大臣提出了批评意见。比如左卫领营将军许荣认为,当今用人十分不当,一些仆隶婢儿当上郡守县令,他们才能低劣,而又招权纳贿,拉帮结派,为患不小。又说佛教本是清远玄虚之神,以五诫为教,但是现在一些奉佛之人。却沉于酒色。秽慢尼姑。目前政教不均,禁令不明,劫盗公行,僧尼借修佛事而侵鱼百姓,掠取钱财等等弊政都应纠查。中书令范宁也深陈得失。孝武帝开始对道子的专权乱政有所不满,但外表还是像过去一样对他比较优崇。王国宝本来是范宁的外甥,因为他谄事道子,所以范宁奏请黜退他。王国宝赶紧派袁悦之通过尼姑妙音写信给太子之母陈淑媛,陈说王国室忠谨,应该得到信任。孝武帝对此说情十分恼怒,斩杀了悦之。王国宝又谮毁范宁,最后,在司马道子的干预下,孝武帝只得将范宁调离京师,去做地方郡守。从这件事的首尾来看。司马道子的专恣已经比较过分,而主相之间的矛盾也由于此事而在朝野公开化了。

司马道子还特别爱用奸佞小人。比如嬖人赵牙,出自优倡,茹千秋原来只是钱塘县的捕贼小吏,他们都因贿赂和谄媚得以当官。司马道子让赵牙做了魏郡太守,千秋做了骠骑谘议参军。赵牙为道子开辟别墅“东第”,筑假山,穿池塘,种树养竹,花费了巨万以上的金钱。司马道子让宫人在园中水边开设一个卖酒的小铺子,道子与其狐朋狗友们乘船游玩,买酒饮宴,以为笑乐。孝武帝曾有一次来到这里,看到如此豪奢的宅第,就对道子说:“府内有山,得以游乐赏玩,的确很好。但修饰太过度了,就不是示天下以俭的做法了。”道子无言以对,唯唯诺诺而已,左右侍臣也都不敢发表意见。孝武帝回宫后,道子对赵牙说:“皇帝如果知道此山是木板筑成的,你必定就会被处死了。”赵牙却说:“只要有您在,我怎么会死呢?”营造工程仍然有增无减。茹千秋则卖官鬻爵,聚敛财货累亿计。(www.daowen.com)

道子因为深受皇太妃所爱,亲遇同家人之礼,所以持宠而骄,加上时常喝醉,借着酒劲对孝武帝失去应有礼敬,皇帝为此心里不能平衡,但看在太妃面上,反而要对他加崇礼秩。博平县令上疏劾奏茹千秋弄权卖官,纵容其子贪赃枉法,无视法令等罪行,以及不法僧尼扰乱社会秩序,税务兵役的征调繁重,造成谷贱民饥,百姓生活贫困,贪官污吏横行不法,吏治腐败等。疏奏后,孝武帝内心更加不平,迫于太妃的压力,又不便马上废黜道子,只是做了些人事安排,稍微伸张一下皇室的势力,抑制道子的专权。而道子不思引退,却针对皇帝的部署,也委任自己的亲信去抓权,自此主相各结党派,兄弟友爱之情已经谈不上了。太妃虽从中和解,但道子却不愿改弦更张。

太元二十一年(396)九月,孝武帝暴死,安帝司马德宗继立。东晋主相相持的局面得以结束。安帝是一个白痴,他继位后中枢政柄全归司马道子掌握。道子任用王国宝及国宝从弟王绪二人,控制了全部大权。镇于京口的青、衮二州刺史王恭(孝武帝皇后之兄,在主相相持中站在皇帝一边),举兵讨王国主,道子只得收国宝付廷尉治罪,与其从弟王绪都被斩首。王恭一时威震内外,道子只好引谯王司马尚之及其弟司马休之为腹心。但藩镇强盛、宰相权轻的形势已无可逆转。道子身患疾病,又昏醉终日,朝中声望更加低落。其子司马元显继为宰辅后,不思整顿朝政,自己又刚愎自用,无良师益友,只听谄誉之词,不听劝谏之言,越来越骄奢淫逸。其时国库空竭,元显却聚敛不已,富过帝室,孙恩起义之后,桓玄拥兵上流,乘此威逼道子父子,举兵向阙,代晋称帝。元显无计可施,最后与其子被处死。道子也被禀承桓玄意旨的御史杜竹林所毒杀。此后,东晋政权又延续了十几年,但已无力振作,北府将领刘裕对内镇压孙恩、卢循起义,讨平桓玄,对外北伐西征,暂时稳定了东晋政权,也为刘氏代晋而立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