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天皇降诏:形成《归藏·易》-货币起源与华夏文明

天皇降诏:形成《归藏·易》-货币起源与华夏文明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5.1.1根据《归藏·易》可以引出金融易图5.1.2今人根据想象塑造的女匽像中国人类社会各阶段经济协调组织运用的是《易经》。南方古越王天皇氏作《归藏·易》确实有点奇怪?《归藏·易》是一种针对金融关系现象的社会治理方法。《归藏·易》显然说的是大禹时期关于将天下货币之“气”运转的关系问题。《中》书研究认为,《归藏·易》这位“捉刀人”应该还是北方人。图5.3.1《易学启蒙》《归藏·易》是以坤卦开始。

天皇降诏:形成《归藏·易》-货币起源与华夏文明

主导中国北方理性的华夏族系的三皇五帝中本无天皇,但道教神话中却出现了江南古越王天皇氏作《归藏·易》之事,这是怎么回事呢?

代表中国不同时代生产力组织标志的《连山》《洛书》和《河图》出现后,中国北方社会一再融合,终于在尧、舜、禹时期在改革中崛起,统一九州上百部落,中国社会迎来了民族大融合,出现了文字和货币。尤其是货币起源后,贞人女匽针对社会用货币实现的产业关系,在前人三《易》理性的规律中,找到靠天吃饭的产业三《易》与靠货币实现的金融关系的差别,她以坤卦为首,意思是让万物皆归藏于地。《归藏·易》每一象都是以“气”为主,天气为归,地气为藏,木气为生,风气为动,火气为长,水气为音,山气为止,金气为杀。可见女匽把货币金融的各种关系理解为是一种无形的“气”在运动,她从其规律中得到总结。

图5.1.1 根据《归藏·易》可以引出金融易

图5.1.2 今人根据想象塑造的女匽像

中国人类社会各阶段经济协调组织运用的是《易经》。数千年来,一直是根据不同产业创新的三《易》在分别引导组织中国人类生存关系的演化,怎么会在4100年前突然来了统领社会活动的金融《易》,“以天为本”的产业《易》怎么一下子转向了“以人为本”的金融《易》?一直是北方的社会理性在统领中国的,怎么就突然从史料中冒出了一个江南古越王“天皇氏”的《归藏·易》开始统领九州贸易和税贡的关系?谁是古越王?天皇氏是谁?这显然是脱离了北方“三皇五帝”族系的文化现象。

南方古越王天皇氏作《归藏·易》确实有点奇怪?

《归藏·易》是一种针对金融关系现象的社会治理方法。那么它的起源时间应是在货币起源之后,而大禹统一九州推行《禹贡》显然要有货币来实现,这就表明《归藏·易》是出现在大禹统一时期。大禹统一九州时,在《禹贡》出现前,太湖流域的酋长防风氏已因故被杀,可见这个古越王天皇氏不是防风氏,而是大禹南下后才出现的。

民间故事中将天皇氏塑造为一个盘古后裔,又统掌江南。说他有十二个(也有十三个)兄弟。这倒很像是帝尧的十子二女+典龙是十三人。所作所为也很像是典龙和女匽共掌其位、共存其中的意思。

如何理解道教神话关于《归藏·易》的作者古越王“天皇氏”是来自江南百越之王一说呢?以下三个关系我们无法回避:九州是北方部落大禹主导下统一的;货币使用及金融运行也是北方主导的;税法《禹贡》更是北方大禹主导的。《归藏·易》显然说的是大禹时期关于将天下货币之“气”运转的关系问题。今天考古看到:“归藏”让梁州历史留下了一大堆财富

图5.2.1 道教神话中的天皇氏身穿鳞状外衣,可以联想到他所在的部落是和渔业有关的

图5.2.2 道教神话中的天皇氏也符合典龙的身份

大禹统一九州后,原江南太湖部落酋长防风氏因争夺货币控制权而被杀,良渚文明进程也从此异化。后来的道教是2500年前百家争鸣道家代表老子政治无望而上山养身后形成的一个教派,也是属于北方文化脉系的。那道教神话里怎么会冒出一个江南的古越王天皇氏来呢?

有一点可以看到,长江以南的农耕和海洋文化显然已融入了北方文明,并让中国草原、农耕,海洋三大人类生存地融合了。但史料显示:九州统一时期的海洋文化集中在长江口到钱塘江口这一段而已,才60 多公里长的海岸。《中》书研究认为,《归藏·易》这位“捉刀人”应该还是北方人。因为作《易》和用《易》有北方惯性,作者很像是帝尧次女,后成为典龙之妻的巫文化贞人女匽。所谓“天皇”,应该是指北方华夏部落联盟大禹时期的先王帝尧;而这个江南人则是大禹南下后任命的古越王典龙的化身。典龙之姓是天皇尧所赐,所以称女匽为天皇氏也就合理了。道教神话把天皇氏画成男性渔民,则是把典龙女匽合二为一了。

由于“天皇赐氏”可以是一人或二人,可能是后人对多位创作者的合称,而顶名的却是帝尧二姑爷天皇氏典龙。这也正是这个历史故事的矛盾又合理之处。因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史学家常常将历史事件合并在一个名人身上讲,代表一个时代的特征。这类移花接木之事在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常常会发生。如《周礼·春官》(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显然古人是把北方同属于产业性质的三《易》,即《连山》《洛书》《河图》由《连山》来代表了。其实,南宋朱熹、蔡元定《易学启蒙》认为:洛书而虚其中,则亦太极也。可见《洛书·易》是以天为本,并且是独立的。《老子·道德经》认为,“有”为负阴抱阳而万物萌生,为太极,为“河图”。正像“河图”所示:都是数目不同的黑白(阴阳)圆点上下组合的布局。可见《河图·易》也是以天为本的。即《洛书》《河图》都是独立存在的。

图5.3.1 《易学启蒙》(www.daowen.com)

《归藏·易》是以坤卦开始。坤为地,可见《归藏·易》是由“天”入地,由北到南,由上而下,以气为导,以人为本了。因为货币起源后,出现了与“贝”字组合关联的19个字,字字深入社会关系之中。而《归藏·易》与产业三《易》的最大差别在于中国人类的社会关系从单一的产业组织到了综合的金融关系上。

在中国人所讲的“江湖”这套东西,如医药、堪舆,还有道家方面,都是《连山》《归藏》两种易学的结合。而另一方面“易道”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是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大禹统一九州,推广货币的投放与回收,女匽从中整理总结出财富的收归、储藏的金融关系而作《归藏》,也为税法《禹贡》的起源打下基础。

图5.3.2 南宋理学家朱熹(1130—1200)

图5.4.1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约前571—前471),元代著名画家赵孟頫绘制

图5.4.2 祝允明书《小楷道德经册》选页

虽然,今天我们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看到的金融易《归藏》已是商朝后人对往昔的“记忆+猜测”版本。确实,金融关系要比产业关系复杂的多,“气”丢失后再造很难。所以,后人尤其隔代隔时久远的北方人类对于描绘归于梁州本真的金融关系确实是无法拿准的,留下的内容与现实只能是若隐若现了。但历史是统一于逻辑的。今天我们从中国历史关系中整理出的《归藏·易》,正如中国文明史这部“大机器”形成中的一个零件,既是缺一不可的,也是对号入座的。

同时也可以看到,在远处的夏王朝起源时的“启”时代。其所述内容也是面目全非的。但夏王朝历时这么长,这么重要的历史,为什么没有能留下文献呢?

回顾一段夏末商初的历史。

史记·夏本纪》国王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乱”。夏朝十二代时开始走下坡路。到夏桀即位,他更暴虐无道,荒淫无耻,“赋敛无度,万民甚苦”。

图5.5 《资治通鉴》副主编刘恕作《通鉴外纪》

《史记·殷本纪》载,当时夏桀为虐政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为乱。《尚书·汤誓》上说: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疑至》《臣扈》。

《通鉴外纪》载:“桀作瑶台,罢民力,殚民财。为酒池糟堤,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结果商汤起兵,《汤誓》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显然,桀无道是商发起灭夏的起因。但汤认为,商是以夏的暴政及信“鬼神”乱政等多罪而灭夏。灭夏后又另建商都。而夏人显然是被原地看管了?

这是一个什么性质的问题?从二里头可能属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而在夏被灭后仍然存在了100多年后才消亡看,商显然是采用一种持续看管削弱的方法。不然,这个地方要么会立即消亡,要么发展重起,而事实是慢慢消亡,连夏王朝的文字一个也找不到。

商灭夏时声称,夏王的多罪与鬼神乱政有关。那么,商灭夏后是否存在商对夏的无道发起了一个文字狱或文化消灭呢?这一点,从秦统一后焚书坑儒为目的是防分裂看,商王朝灭无道的夏文化防复辟似乎也在情理之中。那么,商灭夏行为是与夏王宫的寻无踪和文字的无处寻有关的。三星堆废弃外来宗教神器显然是人为的,它与夏王朝引进外来迷信鬼神暴政被商所灭有关。商王朝时期的人们把外来入侵者称为“鬼方”,这与后来中国称入侵者为“鬼子”是一脉的。商王朝阻击夏王朝的外来“迷信”与河西走廊出土的埃及宗教的踪迹是很像的。

《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恃德者昌,恃力者亡”。中国理性很早就在衡量“德与力”之间取舍的生死存亡之道,这或是中国历史走和平融合的另一种表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