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18个词引导贸易融合,让文明发酵

18个词引导贸易融合,让文明发酵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文“绥”字的含义是“一线牵”的意思。以此来带动周边互动发展,事实上形成了一个以贸易“一线牵”为引导的治国规划。而上百个“福”字则代表了来自不同地缘条件关系中的组合表达。今天的汉民族百家姓显示,是数百个族系被融合了。图4.18融入了汉文化的敦煌莫高窟佛教艺术中华民族就是一个不断融合的民族。《中》书研究认为,祖先们分三支进入中国,最后一支在1.4万年前形成了华夏族群。

18个词引导贸易融合,让文明发酵

中文“绥”字的含义是“一线牵”的意思。《禹贡》将西北雍州与西南梁州合并为一个纳税区,并称为绥服区。雍是壅塞的意思;梁是大梁、顶梁的意思。为什么要让这两个州合称为一线牵的绥服区呢?一线牵谁呢?显然有一线牵九州的意思。

尧、舜、禹在黄淮平原治水种稻的措施得到成功后,基本形成了以豫州为中心的自由农耕区。以此来带动周边互动发展,事实上形成了一个以贸易“一线牵”为引导的治国规划大禹也就此规划采取了行动,将西南、西北对外开放的两个州合称为绥服区。梁州是古羌人祖先从云南出西路贸易关联的地方,而雍州是北线出河西走廊到中亚的贸易通道。但大禹为什么有了南线对外通道还要再开北线呢?

考古发现,3500年前北方巫师使用的甲骨文已有5000多字符,其中有1600多个字符可与今天的文字贯通。今日科技研究认为,1000个字就可以达到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95%,2000个字可达到98%,3000个字可达到99%。可见甲骨文的文字体系已基本成熟。

中国文字最早由象形起源,在炎黄融合后,因彼此交流需要,仓颉用象形法造了28个简单的多义字,后来又有了女匽的“象形+会意”方法造字。《中》书研究认为,“象形+会意”方法造字最早成体系是货币起源时女匽对“贝”系文字的创造。甲骨文中的与“贝”有关的文字有20个(今天已有70多个贝系字),其含义直达社会关系的中心。而上百个“福”字则代表了来自不同地缘条件关系中的组合表达。今天,这个“福”字是统一在祈祷“田”上有“一口”饭吃的关系之中。

当下科技做的胶水凝固性已很神奇。但要把不同习俗差别的一个民族和另一个民族在没有“上帝”的名义下融合起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是横跨草原、农耕、海岸的上百个部落的融合。那华夏部落的融合依靠的是什么呢?

想想今天人类保持了数千年不变的饮食“南米北面”的差别就可以知道民族融合之难。如果再加上有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就很难融合了。民族文化的融合非一朝一夕而成,而其中最难的是要让强大的彪悍民族,放弃自我去与较弱小的多元民族融合。也就是说,要让马背上的民族下马来与天下融合,行吗?显然,在“丛林法则”的逻辑中不行。在浪漫灵魂与平行真理中似乎也不行。

图4.15 西北格萨尔王—草原民族之王

图4.16 中国现存的55个少数民族名称

3000多年前的雅利安人,从马背上得了天下,并分别让人类三大古文明都中断了,但却因没有一个持久治天下的理性而让天下分化。人类唯一未被雅利安人灭绝的坚韧文明,是6800年前在中国北方草原强悍的伏羲部落与农耕的女娲部落融合后开启了中国跨部落、跨血缘共存融合中实现的。

6800年前,伏羲女娲部落融合。

4600年前炎黄部落再次融合。

4100年前,帝尧改革融合了九夷。

之后,大禹统一九州,使中国上百个部落融合了。

今天的汉民族百家姓显示,是数百个族系被融合了。这一历史上的融合关系说明了什么?中国在史前似乎就形成了融合的惯性。

人类最终会走向全球化。这是由人类生存优化社会的产业组织效率决定的,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追求和平,避免战争,达成合作的共识。但中国人为什么会在这么早就坚守了这个融合的理性呢?中国人又是如何实现“和而不同”的呢?

中国人在演化的理性中坚持了什么?又创新了什么?

图4.17.1 汉

(www.daowen.com)

图4.17.2 集中了汉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百家姓(清代书法家钱沣书写)

尽管人类走在这条路上还会受到各种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的阻碍,但人类寻求生存优化效率的趋势是不会改变的。

既然,人类在生存优化效率的道路上走向融合已是一个趋势,那么,对于这个趋势的共识人类又是怎样才形成的呢?

2000多年来,西方20多个帝国的你争我夺,尤其是宗教战争是一打竟是数百年。最后是上千年的不和,甚至出现了世界级的战争。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留下了沉痛的创伤和极大的苦难。人类长期在这种关系中挣扎,显然意识到是生存追求的价值观出错了。人类要和平,那中国就有“凡事和为贵”;人类要生存优化的效率,那中国有“易”道。

而让人觉得滑稽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人类,为了避战、止战和防范战争,最后却走到了核兵器的时代。然而,核时代果然能避免战争吗?人类有使用核武器的权力吗?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因为美国投了两颗原子弹,不久日本就投降了,这果然是因这两颗原子弹而结束战争的吗?当人类使用过核武器后,是被使用者恐惧了,还是使用者恐惧了呢?战争本身就是一种人类创新不足的行为。但让人称奇的是历来主张避免战争和寻求避免战争方法的中国古文明却得到了唯一的持续。另一个案例是欧洲的卢森堡在放弃武备条件下成为人均GDP 最高的国家。如单纯从资源效用角度看,成本高昂的武备是挡了人类生存优化效率的道。

图4.18 融入了汉文化的敦煌莫高窟佛教艺术

中华民族就是一个不断融合的民族。今天单一的汉民族,就有将近13亿的人口,56个民族可以共处,是人类最大族群。但这个融合中是没有“神”的召唤,这个力量来自何处呢?

有人说,中国文明因为没有源发性的宗教信仰,所以留下了文明的软肋,需要回去补课。果真如此吗?

如果中国文明中因没有原发性的宗教信仰,就可以使多民族族群融合,实现高效发展,并自觉地抗击外来入侵,让文明保持绵延不断,那原发性的宗教信仰还有必要吗?

如果原发性的宗教信仰是人类必需的,那人类绵延最长的文明,在融合作用中一定是有信仰存在的,那中国文明中的源头信仰又是什么呢?为什么世人不见呢?今天,有人说是儒、释、道?

显然,儒是继承了中国传统“易”道讲效率而来的理性中轴。释是讲众生平等,区分善恶,是汉初从印度而来的。道是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后,由道家创新了道教而来。研究显示,人类三大古文明都在三千多年前就中断了。而在上述儒、释、道中,只有“儒”是继承了3000年前中国唯物的易道理性。儒、释、道三者似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但却共同的应用于中国的现实社会。这说明中国文明中不但民族可以融合,也可以让后起的文化因素也融合互补。

DNA显示,2.3—1.4万年前非洲智人全球化进入了中国。《中》书研究认为,祖先们分三支进入中国,最后一支在1.4万年前形成了华夏族群。

在中国遥远的北方故事中,在古羌人生存地选择显示“谦让”品质后,最早发端的是羌人盘古的开天,接着是伏羲画卦和女娲补天。而在炎黄融合前,炎帝部落内的东夷崛起,出现了与蚩尤的战争。史料显示,东夷部落当时已有70—80个群落,而炎黄部落也有数十个族群。炎黄战胜蚩尤后,就融合成了华夏部落联盟。之后帝尧时期,又有与九夷的对峙,政治家帝尧改革开始了。帝尧传承了易道理性,推动了对外坚持和平、对内实施改革的方案。

史记》显示,帝尧时期的华夏部落联盟的体制是由四岳十二牧组成的。而这4+12,事实上就是中国北方族群祖上分封的诸侯王联盟。

“牧”,是指草原牧区的王,自然演化就形成了中国北方多元的酋长部落;“岳”是指山岳间的农耕王。而草原、农耕族群并存于一个部落中,这正是远古伏羲女娲融合留下的烙印。到了大禹统一九州时期。已有35个部落会盟了,甲骨文一个“福”字显示的有字部落的融合就有上百个之多。那么,中国文明中在4100年前上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部落实现融合了呢?

如此大规模的人类部落融合,没有一个“神”的召唤,是如何实现的呢?显然这是靠获得共同的人类生存优化的效率引导实现的。《禹贡》显示,帝尧对内改革,大禹对外开放后,九州地区用贸易促进了生产,用推广货币实现征税又反哺社会,解决了民心所向的问题,社会得到持续高效发展。所以,民心所向成为后来中国主政者永久的坚持。中国主政者沿易道理性寻民心所向让中国文明得到持续的“包容和创新”而没有被中断。融合,首先显示的是民族包容性的扩大,也使人类在扩大包容中实现创新,使社会得到更便捷、更快速的发展。

而货币在民族融合中起到了扩大包容与加速创新的催化作用。大禹推广《禹贡》的税法让中央政府得到了对社会发展短板的再投资能力,使社会优势能力得到加速发展并实现社会两次分配的机会。货币推广让社会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三星堆考古显示,中国远古曾有放弃外来宗教迷信信仰的痕迹。这显然是中国远古的唯物理性占了上风。

又有考古显示,商王朝曾成功抗击了雅利安人的入侵。雅利安人的来袭在中国3200多年前的商王朝前止步,这是有内因强大和外因不力共同造成了商王朝抗击成功。商王朝继承了大禹贸易的精髓,崛起于一个以商业为主的诸侯国,贸易意识显然包容的力量更大。融合之路上最大的困难在于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人类历来有上马得天下、下马治天下的观点。而难点在于马背上的强者,愿意放弃自我和被治理者得到生存优化的引导。“放弃”自我,又能否被视为是人类社会形成了一个好妈妈的理性呢?在长久的历史中,好妈妈的理性,又如何才能得到巩固和发扬呢?

中国恰恰形成了一个以和平融合为引导的好妈妈的理性,形成了一条唯物的“易”道。一条起源于谦让与合作,增强于和平融合,得益于片面性和局限性的自我放弃,又在持续的一轮又一轮的“包容和创新”中探索出一条人类生存优化的效率之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