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女匽:造字的时代烙印—华夏文明与货币起源

女匽:造字的时代烙印—华夏文明与货币起源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字—字符—刻画符号。女匽用“象形+会意”造字的方法为各地更大规模的造字运动提供了一个典范。于是,“象形字+会意字”成为女匽造字的特色。图4.10.2女匽看捕鱼造匽字女匽造“易”字异常生动。图4.11.1古贝系20个字,有的已退出今文字的贝系女匽改造“贞”字也是意义深远。图4.12“偒”字延伸出的“易”字女匽造字的社会性以及深刻的思想性也是匪夷所思的。可见中国的“神”字,源头也是唯物的。

文字起源于人类的互动交流,而中国北方社会持续的跨部落、跨血缘关系的融合为文字的产生提供了巨大的动力。货币起源更是让人类交流涉及了每一个生存活动,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华夏文化创新,实现了文明的巨大沉淀。

中国汉字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原始文字中,唯一使用至今又最简便高效的文字。

字—字符—刻画符号。文字—成文的字—成系统的字。今天汉字从独体、组合体的传承及一路的变形。普通话,音有四节,有拼音表达。

文字理论认为,中国汉字起源于刻画符号,并判定有三个条件:是否具有系统性;是否与语言对应并记录语言;字形结构是否稳定。

判定文字是否形成系统也有三个条件:

(1)具有数量足够多的与某种语言里的语素或词相对应的刻画符号,且可按这种语言的音读出来;

(2)这些刻画符号可重复使用而所表示的音义不变;

(3)这些刻画符号的排列规则足以反映这种语言说话时语素或词的排列次序不同,所反映语言单位的排序也不同,表达的意义也因此不同。

由记事符号到原始文字符号,一个关键区别在于是否用借用读音的办法来扩大文字所能记录的语词范围,也即使用了音义结合的方式。

中国最早的刻画符号有近万年历史。刻画符号的集群创造,最有名的要数4600年前炎黄融合时仓颉造字28个,但这些字符还没成系统不能算文字。

《中》书研究显示,仓颉之后,中国早年字符融入成系统的甲骨文中,最早的造字现象是与货币起源有关的贞人女匽造字。虽然,字符形成文字有若干标准,但创造字符本身也有一个人类交互沟通需求的起因条件。在中国历史中,这个最大起因条件就是大规模跨部落、跨血缘部落融合的互动交流。而神奇的是中国这一现象可以追溯至6800年前或更早,并且一直连续地发生着。史前规模最大的一次互动交流发生在大禹统一九州时期。

图4.8 东汉经学家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

图4.9.1 刻有卜辞的龟甲及其拓片

图4.9.2 刻有卜辞的龟甲及其拓片

中国社会至6800年前,伏羲女娲的融合产生了著名的双鱼太极图及巫文化八卦,+。以后一路融合,到炎黄时期出现了仓颉集中造28字。之后,更大的华夏部落联盟与九夷部落的融合,尤其是大禹统一九州后产生了女匽造46字。女匽用“象形+会意”造字的方法为各地更大规模的造字运动提供了一个典范。在甲骨文中,仅一个“福”字就有上百种不同的组合写法。这说明夏后各地造字已经普及,而每一个“福”字的形成都是从各民族部落地缘条件组合中生发的。这说明当时已有上百个有字部落被融合了,并在融合过程中造字也在连续地发生。

史料显示,从帝尧改革到大禹统一九州期间,社会出现了一次比一次更大的融合,其中,女匽结合海岸的地缘关系激发出的造字最为显眼。从女匽造的40多个字符看,单单一个“贝”字就有19个关联字,大都在甲骨文中找到了。这些关联字都深入社会的经济核心,成为华夏文明形成的推波助澜的重要力量。4100年前帝尧主政时的华夏部落与九夷对峙。为化解部落对抗,帝尧制定了“以亲九族,协和万邦”的对外政策,并发起了对内改革。从史料故事中可以看到:在帝尧改革招贤纳士中,他得知了在历山种稻捕鱼惠乡邻的舜和龙。于是,带上四岳和两个女儿前去考察,只见舜龙两人分别在耕种两块水田,女匽为此造了一个典字。

随着典龙用东海岸边沙冈海贝为币的创新后,贞人女英随夫来到沙冈,她对当地人利用潮汐围堰竭泽的捕鱼感到很新奇。因她在围堰中间的阳光下看捕鱼。于是,她用“匚+日+女”造了一个匽字。意思是有一女子在日下“匚”中央观看捕鱼。之后她将自己的名字也由女英改为女匽。表示自己已是典龙家人了。

女匽造字采用了先人象形造字的特点,用“象形+会意”创新了组合字。于是,“象形字+会意字”成为女匽造字的特色。

以后女匽看到货币关系极为重要,于是,她先用象形方法造了一个“贝”字,又以贝字大都以“会意+想象”的社会关系组合造字有:申、神、宝、贵、贤、庆、买、贮、赊、贪、责、败、续、、贞、得、串、朋、贡,共20个(见图4.11.1)。

(www.daowen.com)

图4.10.1 女匽看捕鱼造匽字

此外,除贝系字外,女匽根据现实关系中各种需要又造了网、洋、典、鱼、工、易、偒、傣、侗、戉、甾、鲻、辎、港、福、穴、匽、鲨、鲸、沪、和、卜、沙、冈、京等26个字,总共达到了46个(见图4.11.2)。

由于女匽用“象形+会意”方法造字,其手法创新想象丰富,所以,每一个字都可以引申出一个生动的故事。女匽造了上述与货币有关的字符后,理解到货币的作用和社会金融运营关系的基础,最后,成就了她的惊世创作金融易《归藏》。

图4.10.2 女匽看捕鱼造匽字

女匽造“易”字异常生动。她从沙冈看拾贝人语言不同于北方,既接近于良渚,又区别于良渚。于是,她先造了一个偒字,并从中引出了“易”字。易=易长=高效。所以,易字用于《易经》成为中国人类世世代代号召社会力量的标识。

图4.11.1 古贝系20个字,有的已退出今文字的贝系

女匽改造“贞”字也是意义深远。贞字是北方巫师的自称,具有极高尚的含义:北方巫师的贞是“卜+鼎”,卜是对天卜,意思是在鼎里焚香,拜天。而女匽从货币关系中改“对天卜”为“对地卜”,“卜+贝”成了南方的贞人,让社会从货币中找关系。

图4.12 “偒”字延伸出的“易”字

女匽造字的社会性以及深刻的思想性也是匪夷所思的。比如她造的一个“申”字。远古申即“神”,在甲骨文中显示,她用一个反向的S,两头两只手,一手拾贝、一手用贝。意思是从地上拾起来的贝就是财富很“神”。对这个从海边来的“申”(神)字,北方巫师认为,供“神”要有台。所以,女匽给申加了一个示旁,让“申”成了北方的“神”。可见中国的“神”字,源头也是唯物的。只是海边的“神”是一个拾贝和用贝的人。而这个“申”还是今天上海的简称。

又如,同样是今天上海用于简称的“沪”字。女匽看到,当时沙冈外的海岸上,赶海人为节约时间,在临水线上用“竹”篓子装石头筑人工岛。岛建好后,赶海人住在岛上等待潮汐从而节约了赶海时间。而潮水上来了,人工岛就像飘在海面上一个又一个的住户。于是,她用“水+户”造了一个沪字,意思是水上人家。后来人工岛连成了一线,就成了今天的竹冈(竹港)线。人工岛没了,人们就把这竹冈线上用的捕鱼工具,说成是“沪”了。

还有,女匽以“贝”为组合的造字中,有一个“贤”字,沙冈+竹冈+贝+又(弯腰人),本意是海岸上弯腰拾贝的人为贤(偒傣人读音通鲜),多财。此字后被孔子的奉贤弟子子游,推荐用于解释七十二贤人后,被《说文解字》改为多才。“鲜”味就成了“贤”味。这个贤字在清朝时被用于上海沙冈的地方名—奉贤,意思是奉敬“贤人”。

由于女匽造字最后大部分被北方巫师应用,并落在了中国最早原始文字甲骨文体系之中。所以,今天看到的甲骨文中,女匽利用货币关系造字的特征是最明显的。由于成为文字的核心条件是要成系统,那么中国甲骨文之前造的字都应算做是字符而不是文字。只有甲骨文是成系统的。但甲骨文中很多南方边缘地区上百个有字部落的字或北方巫师不常用的字并没有尽数收入,因为北方巫师仅仅将甲骨文用于占卜问卦,而大量部落所造的字还散落在各地。

图4.13.1—2 弯腰拾贝之人演化为“贤”字,可能与偒傣人拾贝、运贝的生活方式有关

女匽造字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一改象形刻画符号的造法。她从“象形+会意”出发的造字方法显然是打开了造字的想象界面,成为甲骨文文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甲骨文作为一种龟甲上的文字书写形式,只是后人将这种“象形+会意”的文字,刻在龟甲上供北方巫师占卜用而已,并非是文字的真正起源。真正的造字起因是人类互动沟通的需要,而实际存在的互动是大量的民族融合,所以文字数量也会远大于巫师的用字量。

既然真正的文字起因是社会各族群的大规模融合,那史前最大的一波融合是大禹统一九州,女匽组合造字的创新正是起源于这一大波的融合。女匽是中国真正的造字之母!因为她作为巫文化贞人走到了中国南北各民族的融合点上。

后人因典龙创新了人类最早货币以及女匽根据货币关系总结创作了《归藏·易》,因而将他们两人合称为“天皇氏”显然是有充分理由的。因为“货币与文字”极大地推动了华夏文明与南方良渚等文明的融合。

图4.14 根据与女匽相关传说编制的大事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