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这个凶神是人类纷纷要远离的,但人类由传统民族片面性和局限性沿袭的好战性依然会在古今偶然无意中冒出来,让人猝不及防。
中国史前有记载的战争寥寥无几,而4100年前帝舜遣大禹征三苗时出现的“通道之战”的动因却显得异常费解,历史也少有点评。但其中好战的蚩尤部落盛衰轨迹,也刚好对应了古代西方帝国征战的演化逻辑。
图3.1 统一中国南北的“通道之战”
4600年前炎黄战蚩尤,流放好战分子于三苗。4100年前大禹战三苗,流放好战分子于三危,成为齐家坪文化;后齐家文化又不敌外族袭扰,内迁成二里头文化。
先理一下这场战争涉及的可以找到的关系:
(1)发兵源头:尧、舜、禹北方族群。
(2)率兵主帅:大禹(华夏联盟并无专职的战将,让治水的司空领兵了)。
(3)时间:4100年前,舜35年。
(4)地点:荆州—用鞭子管理的地方。
(5)对象:三苗及部分原住民。
(7)性质:史称“通道之战”,既为货币争夺战,又为南北统一之战。
(8)此战是否能避免?中原南下,需求强烈,难避。
(9)“三苗”让道是否可避免战争?可能。
(10)“三苗”是谁?东夷蚩尤好战流放人之后。
(11)此战南下方向?上海沙冈。
(12)为什么是沙冈?沙冈有作为“币”的海贝。
(13)此战用兵规模?近万人。
(14)战争结果?三苗落败,其人再被流放。
(15)中原南下采贝,为什么没有与南方良渚部落发生战争?良渚已是友邦。
(16)既是友邦为什么要杀邦主防风氏?涂山会盟,用海贝换铜,已与防风氏闹上了别扭。这次大禹南下后,会稽山会议,防风氏因故被杀(被杀有二说:一是典籍《国语·鲁语》说:“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二是有传:防风氏拿玉器应是海贝,因为冲积平原没有玉,去湖岛即禹会村换铜闹了矛盾而被杀),其实为争夺财权。
(17)战争影响?这是尧舜禹改革统一九州的唯一一次战争。战后,北方联盟与良渚部落形成大融合,控制采贝为币之地沙冈,实现中国草原、农耕、海洋三大生存地大融合,成为九州南北统一之战,由此奠定了国家起源的基础。
值得思考的是中国北方人类的强悍狩猎民族,在理性引导下使恃强凌弱早早地离他们远去了。但这是一件十分奇异的事。南下沙冈而发生的战争也是中原政权志在必得的战争,因为这是一次财权控制之战,是一次让百族兴旺,让一族让道之战。
研究显示,从1.4万年前第三批智人进入中国云南后,就有古羌人生存地主动谦让—盘古合作狩猎创新父系开“天”—伏羲女娲部落跨血缘融合—炎黄合作止战再融合—华夏部落联盟对九夷再融合等,中国北方族群似乎很早就有一个和平的“好妈妈”理性在约束,历史上从没看到过有主动出战的案例。但这次财权之争一定要例外吗?
此战出现在帝尧政治改革的后期,并在中国北方理性历来主张和平合作和帝尧政治约束下发生的。通道之战是帝舜主动发起的,他在位39年,却在第35年即他晚年时发起了这场战争,难道是被帝尧认为聪明厚道人品好的帝舜变了或是帝尧看错人了?
华夏部落历来主张和平合作的惯性引导了帝尧的改革,有《尚书·尧典》记载的“以亲九族、协和万邦”的对外政策。而对内政治上帝尧放弃氏族制,选择备受争议的王权“禅让”,本意是让本部崛起,让天下有更大的和平和包容,并得到持续发展。为此,留下了中国圣人孔子在《礼记·礼运》中“天下为公”的好评。(www.daowen.com)
图3.2 孔子在《礼记·礼运》中对帝尧王权禅让之举的评价
《尚书·舜典》记载,舜35年,遣夏后征三苗。这是一次历史上公认的“通道之战”。如果这是一次通道之战,那么,这次战争是必需的吗?
舜执政中后期,中国北方及中原地区因帝尧改革,大禹治水,农耕业发展,使自由民大增,交换需求日益强烈,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典龙创新,中原地区小规模海贝为币的行为已经发生。可能在南来北往中遭遇了中途三苗部落的武力阻击。因此这条不通的路需要打通。
显然,中原百族的强烈内需让通道之战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通道之战的地点在荆州的长沙一带。历史上曾称此地为南蛮之地,为什么呢?
这里需提及中国传说故事中另一场更早也是第一场部落战争。4600年前,东夷部落在农耕中率先崛起,但酋长蚩尤好战,引发炎黄两部落的融合将其战败,蚩尤部落的好战者被流放至荆州。也就是说三苗人原是蚩尤好战有宿怨的后人。而此时华夏部落联盟经过改革成功后已经融合九夷,并连通了帝舜故乡南方防风氏部落,中途受阻是极难容忍的。这样,帝舜下决心要解决三苗这个阻碍以实现沙冈采贝和长江南北各部落的融合。于是,战争发生了。
通道之战的用兵过程和规模有很多传说。相传,战争相当激烈。《尚书·舜典》对战争结果有记载:曰:窜三苗于三危。意思是大禹平定战事后,将三苗的好战分子流放到了雍州(今甘肃)河西走廊外300里之外的三危地区。
图3.3 河西走廊上的三苗流放地“三危地区”方位图
这次战争的评价:
一是舜、禹政权看到了南北统一的必然性,采取的行动是果断的。
二是战后效仿炎黄流放蚩尤好战分子办法,流放三苗于三危。
三是此战后,实现了九州上百个部落三大人类生存地的统一。
四是以海贝为币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推动了九州贸易。
五是九州统一为中国形成多民族融合的国家打下了扎实基础。
尧、舜、禹时代,社会得到了大发展,社会强烈呼唤实现更大融合。这是这次战争的必然性。当然,三苗如果不好战,这次战争是可以避免的。通道之战后,中国社会北方“草原”,中原及良渚“农耕”与上海沙冈地区“海岸”三大人类生存资源得到融合,促进了中国社会向更大规模、更深生存资源利用的领域发展。战争是人类尽量要避开的。从通道之战还可以看到蚩尤理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让部落陷入绝境。东夷部落从与炎黄对峙开战到数百年后其后人阻挡华夏联盟南北统一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蚩尤好战的特性使民族走向衰落,从中也揭示了和平谦让的价值。
从同样的北方强悍的狩猎民族“下马治天下”的转型看,这显然是非常难得的,对好战分子也没有赶尽杀绝,而是一再进行流放处理,这也应视作蛮荒时期的一种仁慈举动。并且一脉相承连续两次,最后还接受其回归。可见,先人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最后形成了齐家文化,在大禹武威城外不设武备的条件下生存,后来齐家人不敌游牧民族的袭扰而被迫内迁至偃师地区,并得了夏王的欢迎,最后有史料显示其后来融入了二里头文化。
图3.4.1 中国二里头文化遗址
图3.4.2 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酒器“爵”,很像是夏王对齐家人回归的奖励
通道之战后,华夏部落联盟实现了帝尧强国之路的政治愿望。使中国最早拥有以“货币与纳税”为核心的治国重器,横跨草原、农田、海洋三大生存地的社会组织体系。使中国管理体系具有更多元化的产业智慧和发展能力。中国夏商周王朝以及秦皇汉武后,数千年的文明史,此起彼伏,朝代更迭,每次政权瓦解,就有学者认为中国文明中断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因为文明中断和政权瓦解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中国文明中形成的易道、文字、信仰都是让民族自觉回归的文化。这种文化养成了中国文明特别的坚韧性是无法瓦解的。
人类三大古文明之所以在政权瓦解后又紧跟着出现了文明中断,很大一个原因是这三大古文明的内在文明元素依赖某一主观单一性的引导有关,一旦政权虚弱或价值观跌落就会造成被迫融入或受制于他族的生存价值观。其中,本质上是主观哲理扭曲了客观理性,同时留下了自身的软肋。
中国这种多元民族共存和生存资源多元化融合的理性,形成了一个全民族天然客观自觉的纠偏体系,从而保持了中国文明的持续不断。中国这种理性看起来像是偶然的、随机的,其实不然。客观的价值观形成是一个极艰难痛苦又漫长的过程。
中国南北统一大势下的通道之战显得有点微不足道,以至于中国史料未予以深切的关注。今天,我们重提此事可以看到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酋长部落的大面积瓦解事件,其战争的烈度,对社会的影响都是极微弱的。这与中国文明中存在的谦让、内敛文明禀性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