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炎黄融合:产业三易综合应用,探讨货币起源与华夏文明

炎黄融合:产业三易综合应用,探讨货币起源与华夏文明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炎黄融合既遥远又神奇,还存在众多的质疑。中国文明早早就把炎黄称为“帝”。结果,蚩尤部落被击败,炎黄在战后进行了分类处理。炎黄两个部落此后融合成部落联盟,因炎帝族称华族,黄帝族称夏族,又因两者都是中心帝系,后人又称中华和中夏,并由此形成了华夏族。据传,炎黄融合后,产生了“草原与农耕”部落之间语言沟通的障碍问题以及共同财富的管理计算问题。

炎黄融合既遥远又神奇,还存在众多的质疑。这是中国史前故事中出现的第二次部落大融合。但因伏羲女娲曾经融合,所以炎黄祖上已成一脉。就此,中国上缘故事也是有传的。孔子也认为华与夏为一体。有一个特征也是明显的,黄帝是偏草原产业的,炎帝是偏农耕产业的。尽管先人曾有融合,但后来两大族系的演化还是以“和而不同”各取其道的。而这次融合是真正的合二为一了。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也有说:炎帝母亲有蟜氏,名女登,是少典的正妃;黄帝母亲为少典次妃。意思是炎黄母亲之间是“姐妹”,他们是同父异母。显然,这是说炎黄在源头的一致性。炎、黄融合是指4600年前分布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地区,中国北方两个源头祖脉上的酋长部落伏羲女娲融合后的再一次融合。

图1.30 山东嘉祥县东汉武梁祠画像石中的中夏部落首领黄帝

山雨欲来风满楼,数千年平静的历史长河中突然有了大动静。史料显示,4600年前的炎黄融合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社会大转型的预演,它预示了一个社会新时期的即将开始和旧体制的落幕。中国北方最大的炎黄部落融合时,另一面的历史却留下了一个东夷蚩尤部落落败走衰的痕迹。文明的荣枯消长究竟凭借什么呢?

中国北方自盘古开天后,父系制部落社会就起源了。自6800年前伏羲和女娲部落的融合,显示了中国父系制部落完成了从母系社会的整体转型。最终,留下了盘古合作狩猎的《连山·易》、伏羲畜牧业的《洛书·易》以及女娲巫文化的《河图·易》,让中国人类早早地有了“牧场和农耕”复合式的社会产业组织能力

中国社会在母系制结束后,黄河中下游的部落经过了约2000多年的演化,又到了父系制部落社会向更大民族融合的国家体制转型的前夜。中国有14亿人口,其中92%以上的汉人,在认祖归宗的习俗上,似乎没有一个显性的单一神的宗教,但近13亿人习惯把自己叫做炎黄子孙,这在世界上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文现象。中国为什么会有这么大涉及数百部落的人群把中国北方的两个部落酋长认作为源头共主呢?

图1.31 中国人口中汉族占比示意图和汉族在全球人口中的占比示意图

人类早期的人口规模几乎等于产业规模。而一个社会能够持续地扩大包容,并创新出新的社会更有效的治理体系,才能实现社会产能的扩大,从而实现人口规模的扩大。中国文明早早就把炎黄称为“帝”。中文“帝”字是指一个族系从源头蔓延的意思。《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陕西武功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陕西宝鸡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中国历史最早记载黄帝、炎帝诞生地的史料。

研究显示,伏羲女娲融合后,根据其部落生存的产业特征,其后裔在2000多年中衍化了大量的子孙,并形成了众多的部落。有些部落在创新中崛起,后来有一支形成了著名的山东龙山文化。而北方帝系族分二支:一支黄帝族,称夏系,源头是伏羲,其产业偏畜牧业;另一支炎帝族,称华系,其产业偏农耕业,源头是女娲。

到了4600年前,北方炎帝农耕族系的部落明显发展较快,于是族系内发生了东夷蚩尤部落率先从龙山文化中崛起,但却发起了部落之间的内争,使炎帝部落族系处于瓦解的困境。于是,炎帝向黄帝部落求援。炎黄组成联军在涿鹿地区打败了好战的蚩尤,史称—涿鹿之战。这是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部落战争

图1.32 明刻插图本《山海经

《山海经·大荒北经》云: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注:作兵即兴兵、发兵的意思。结果,蚩尤部落被击败,炎黄在战后进行了分类处理。他们将蚩尤部落中的“好战分子”流放到长江中游的荆州地区)。北方人后来将此流放地称为南蛮之地。荆州是指需要用荆条(鞭子)来管理服刑者的地方;而和平人群则留存东夷。(www.daowen.com)

炎黄两个部落此后融合成部落联盟,因炎帝族称华族,黄帝族称夏族,又因两者都是中心帝系,后人又称中华和中夏,并由此形成了华夏族。华夏人在汉朝以后被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被称为唐人,但是一直没有弃用华夏族的称谓。华、夏二字上古同音,本是一字,相互通用。《左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一语,华、夏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圣人孔子也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其实是同出于古羌人一脉。

图1.33.1 战国时期的历史学家左丘明和他撰著的《春秋左氏传》

图1.33.2 战国时期的历史学家左丘明和他撰著的《春秋左氏传》万历四十四年春秋左传套红本

人类认祖意识是否也与很多海生动物那样,几十年后会找到自己出生地繁衍后代呢?“华”与“夏”二字在3500年前的甲骨文中地位非常崇高。“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代《尚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意思是说无论是中原地区的民族,还是边远地区的民族,都对周武王表示顺从。

炎黄,也是中国很多文化、技术创新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中国北方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所以,涿鹿之战及之后的炎黄融合是一次中国北方人类自伏羲女娲部落融合后,分封制部落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社会又开始走向转制的前夜。

图1.34 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大规模部落之间的战争“涿鹿之战”示意图

相传,当时蚩尤族集结了所属的81个支族(一说72族),在力量上占据某种优势,所以,蚩尤族便倚仗人多势众、武器优良等条件,主动向炎黄发起攻击(可见农耕民族的崛起很早)。故事显示:蚩尤发兵后,黄帝则率领以熊、罴、狼、豹、雕、龙、鸮等为图腾的氏族迎战,并让“应龙高水”,即利用位处上流筑土坝蓄水,以阻挡蚩尤。涿鹿之战的位置大概在今天的北京附近,显然黄帝的部落是从北方的草原牧区调集而来。

虽然,中国远古就有了上祖古羌人“生存大谦让”、盘古的合作与伏羲女娲融合的祖上理性,但仍需准备应对类似蚩尤这样以及外来好战者的入侵。据传,炎黄融合后,产生了“草原与农耕”部落之间语言沟通的障碍问题以及共同财富的管理计算问题。由此,则激发了财富管理者仓颉的造字创新。仓颉即仓库结算者的意思。中国最早传说中最集中的一次造字是仓颉一下子造了28个象形字符。由于形成文字的前提是先要成系统,而单单象形造字是无法成系统的。直至后来大禹统一九州,交流规模巨量放大。上海沙冈贞人女匽用“象形+会意”的方法来造字才形成了文字系统。

炎黄融合对后人影响巨大。尤其是他们将中国源头“谦让、合作、融合”的理性再贯彻,让中国融合客观无咎得到了坚定的传承,于是社会大发展。

仓颉造字为炎黄融合留下了深刻的印证。所以,炎黄融合,是中国历史上北方部落的一次族群大融合,为国家起源做了准备。融合的疆域由北向南发展,显示了部落联盟传统的狩猎文明向农耕文明进一步转化的趋势。关于狩猎为主的联盟南下这一点,炎黄可能是从战败的蚩尤部落在农耕快速崛起的先进性中受到启发,看到了发展农耕优于草原狩猎的这个方向,这可能是中国社会产业先进性引导下社会产业转型的一个开始,也可能是当时人类意识到其中的一个重大生存关系,为后来的主政者向生产力更高的向南看提供了指引。

图1.35 相传4600年前黄帝时代由仓颉创制的28个象形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