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女娲补天:揭秘《河图·易》书写的农耕文化

女娲补天:揭秘《河图·易》书写的农耕文化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后,女娲部落的巫文化形成了以有规律利用天象及黄河泛滥获得的肥沃土地实现原始高效农耕的地缘产业理性,后人将其总结为《河图·易》,即在黄河水泛滥区“图”形内开展农耕的意思。女娲农耕的《河图·易》出现,标志了中国最早北方人类的生存演化:自盘古围山狩猎的《连山·易》后,发展到伏羲畜牧业的《洛书·易》,又让原始草原狩猎、畜牧的自然经济产业向人类生存容量更大的农耕转型深化。

女娲部落是中国北方部落历史上的最后母系,其中形成的巫文化是中国北方母系传承的最早农耕部落的痕迹。这一帝系留下了“神农—炎帝”及九夷的一路演化。最后融入了华夏族。

女娲补天是中国神话中最具魅力又最让人费解的故事。女娲的形象是人首蛇身,其部族起于华胥氏,也称巫族,巫文化是中国母系文化的源头,女娲是中国史前“三皇五帝”中唯一女性的代表。伏羲女娲融合后,女娲部落也转型为父系,产生了后来的“神农—炎帝”。

图1.25.1 今人绘制的女娲像

山海经·女娲补天》原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图1.25.2 女娲氏帝系演进图

这个故事的核心是说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女娲“炼石止水救灾”的事。石是用来巩固根基的,五彩石显然是指用五种或多种办法来止水。而所止之水显然亦非自然之水。女娲部落的地点,历史虽多有记载,但经我们考察比较,认为还是以河北省涉县始于北齐时建成的庞大的娲皇宫较为合理。在当地,会读到一本今人编写的《女娲的传说》。

图1.26.1 山东嘉祥东汉武梁祠画像石中的女娲氏巫文化神话人物神农氏

图1.26.2 巫字解释

图1.27.1 题有“娲娃古迹”的古牌坊([日本]陈达明提供)

图1.27.2 建于千丈绝壁下的娲皇宫主殿

书中有“洪灾来袭”“女娲补天”“兄妹成婚”三个互有关联的神话故事,异常引人入胜。该书开篇描述的第一个故事是说当地来了“大洪水”,把村子淹了。据查:涉县的位置处于黄河河套东北侧地区,与黄河有相当距离,且在6800年前没有人工治水筑堤的远古历史上,黄河一般每年春、夏二季的雨季在河水上涨时就会形成泛滥。这样,黄河平均是每7个月泛滥一次。那么,距今6800多年前,哪怕是百年或千年一遇的河水泛滥,也有数次或数十次。这其中的一次也不致于会延传到今天。那么,是什么原因唯独让这一次洪水成为千古传奇呢?

单独看这第一个故事,显然是匪夷所思并无法解读的,而第二个故事就是著名的“女娲补天”了。大水灾让“天塌了”,女娲为此去炼五彩石(找办法)来补天。来的是“水灾”,目的是要让“淫水涸”,却要去找各种石头去“补天”,什么意思呢?(www.daowen.com)

图1.27.3 当地根据民间故事编写的《女娲的传说》

补天怎么会与治水相关呢?石头怎么可以用来补天呢?人类血肉之躯又有何能力去补天呢?

显然,女娲这个所治之水是另有所指。既然女娲所治不是自然之水,那就是指社会危机之“水”了—强大而令人恐惧的伏羲大军来了(把大军说成大水了)。初期女娲部落是按惯例把异族来犯当作如洪水猛兽一样的灾害来对待,而这次的伏羲大军来临更是势大无比,连“天都塌了”,是指部落要垮了。女娲部落遭遇伏羲部落大军压境初期,面对前所未有的异族来犯显然是惊恐的,所以,说是天塌了。或许初期两大部落是有冲突的,女娲失利了。

女娲为了化解这次危机,想了很多的办法(注:炼了五彩石,意思是想了各种办法)。最后认识到治的是地上的“水”,源头却在“天”上,“天”是指伏羲部落的酋长。但后人把女娲要治这个大水的“讲和”,说成是补天了。中国历来把社会的“顶层”看做是天,如天子、开天、补天,都是一脉的文化现象。

最后,第三个故事讲的是伏羲女娲“兄妹成婚”了,两个兄弟部落融合了。这一点中国汉时期文化中用“两个人头蛇体交融图”来表达。而蛇有两性动物性质,两大部落融合之义显而易见。把这三个故事连起来说,就是6800年前,西方上千公里外的伏羲部落从畜牧业崛起并东扩而来让双方遭遇了。之后,女娲审时度势与伏羲部落讲和,并将两大部落融合了。这一现象也说明,农耕产业先进,但母系的制度及武力是落后的。

从故事原型最后“背方州,抱圆天”中可以看到,背是肩上背着的意思,方州是指西方。显然,“背方州”是指包容西方的伏羲部落,而“抱圆天”是说天下两大部落圆满融合拥抱的意思了。

图1.28 山东沂南北寨汉墓出土画像石中蛇身人首的伏羲、女娲,伏羲执规,女娲持矩,中间的是盘古。刚好是说明中国北方人类社会治理的规矩形成于盘古理性

西汉淮南子·览冥篇》中“背方州,抱圆天”的说法印证了天倾西北说,因为“背方州,抱圆天”这说法很奇怪,天圆地方众所周知,但为何是背地而不是背天呢?这可能就是因为女娲补天时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后遗症。与之前比,可能让人感觉是抱天背地了。从此天向西北倾斜,太阳、月亮和众星辰都很自然地归向西方,又因为地向东南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里汇流。

《中》书研究认为:两大部落之所以能够融合,在于武力强的一方伏羲部落在更远的源头上有传统的“谦让与合作”的引导,并作为父系社会创新后,长期以来就形成了与原古羌人母系部落礼尚往来、长期通婚的传统,对外亲善已成为这个强悍民族的共识。另一层意思是说草原部落看到了农耕的先进性。

而长期活动在黄河河套以东、北侧地区的女娲部落,在每年黄河有规律的泛滥时,在泛滥区中获取农耕的养料而崛起。同时,又在长期农耕作业需求引导下,在对自然天象观察中形成了天文、历算、医术的巫文化。中文“巫”字,上面一横为天,下面一横为地,两边两个人在讨论关于中间一竖的从天到地之间的“道”。最早巫“”字还有讨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中间一横,意思“巫”是在讨论关于“天地人合一”之道。

最后,女娲部落的巫文化形成了以有规律利用天象及黄河泛滥获得的肥沃土地实现原始高效农耕的地缘产业理性,后人将其总结为《河图·易》,即在黄河水泛滥区“图”形内开展农耕的意思。

女娲农耕的《河图·易》出现,标志了中国最早北方人类的生存演化:自盘古围山狩猎的《连山·易》后,发展到伏羲畜牧业的《洛书·易》,又让原始草原狩猎、畜牧的自然经济产业向人类生存容量更大的农耕转型深化。中国北方人类对农耕资源利用的持续深入,造就了中国人类生存空间的大幅扩大。伏羲遭遇女娲并使两大部落融合后,使中国最早产生了畜牧业与农耕文明的产业融合;实现了伏羲传统的和平合作理性与巫文化唯物理性的融合,即“太极图+巫文化”的融合。伏羲女娲“产业+文化”的融合,也揭开了中国人类在6800年前,一个强大的狩猎民族自觉放弃恃强凌弱而与一个先进的农耕部落实现跨部落、跨血缘融合的新篇章。

图1.29 后人根据文献记载绘制的《河图·易》

这个关系为中国人类后来连续的跨部落、跨血缘的融合提供了样板。连续融合带来社会生产力快速创新崛起,从而加大了社会财富高效形成。社会财富大增,引发交换需求大增。大量的物物交换关系产生了对“等价物”的呼唤。这为中国更加广泛的多民族合作开了先河,也为货币与文字的起源打开了通道。

这个融合的价值,对照后来西方人类在北方狩猎民族雅利安人崛起时,灭了人类三大农耕古文明史实来看,这个合作显然是太珍贵了。由于中国狩猎的强悍民族合作基因和先进高效的农耕产业民族的极早融合示范,成就了后来中国规模持续放大,成为人类文明唯一不中断的源头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