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6800年前,中国北方部落中已经出现了形式简单但表意复杂的刻画符号。上古传说,这样的符号是由神话人物伏羲创造的,而伏羲时代则可以上溯至大约7000年或8000年前或更早。但我们取复旦大学李辉教授的观点,6800年前。其实,伏羲是一个自1.2万年前盘古而来的畜牧业创新部落,并不是具体某一时期的某一位酋长。后人把这个文化现象用一个名称标识出来了。
伏羲画卦的故事,至今仍是中国人引以为源的人文神话故事。故事讲述了中国华夏文明进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关系:中国北方追羊族群最早生存力起源于作为自然猎场的草原,但当人类走向深层利用自然资源,狩猎族群向畜牧业养殖进发的时候,人类进步就加速了。
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中,人类产业探索中生存力领先于以草原猎场为生的农耕文明却普遍留下了武备的软肋。于是,农耕文明地区一再被强大的马背上族群所践踏。伏羲画卦,说的是6800年前中国北方一个处于强大狩猎族群地位的酋长,在先人“谦让与合作”文化中悟到了“天地人”一统及和平合作有利发展的意义,并由此“下马”去融合先进农耕文明女娲部落的理性故事。
当传统的自然获取向自然资源深层利用进发时,农耕是人类选择最大的生存方式。依赖不同产业生存的酋长部落的融合让中国北方族群的规模和效率有了史无前例的大提高。由此也造就了中国文明源头的合作精神禀赋。相传,位于中国西北甘肃省天水地区的部落酋长伏羲因创制中国文化中著名的黑白双鱼太极图来表达人类之间以及人与天地之间的理性关系而传颂至今,并成为中国文明源头的人文指引。
父系部落酋长伏羲也因这一太极图的创新表达,在6800年前引导本部落与农耕的女娲部落实现融合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人文始祖。从DNA角度看中国三支智人的起源,北方人类是最晚的。而且,代表中国当时产业先进文明的,似乎是从5300年前南方发端的良渚文化(今已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成功)。
图1.19 后人模拟的太极双鱼八卦图
但为什么中国人类会把伏羲认作是共同的人文始祖呢?
图1.20.1 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的约3500年前的玉质太极八卦图
图1.20.2 今人根据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的玉质太极八卦图绘制的线描图
6800年前当人类处于生存力较弱、物资短缺的年代,一个从狩猎合作到畜牧业崛起的强悍部落酋长伏羲却已经懂得主动放弃“恃强凌弱”而选择跨部落、跨血缘的合作,如果没有先人引导这是匪夷所思的。中文“伏”是降伏,“羲”是牺,即动物,伏羲是降伏动物的意思。而在后人口耳相传中,这个部落从畜牧业发起的创新及关联事迹的成果都被标识在这个部落酋长身上了。
人类强悍民族多来自狩猎的北方,即马背民族。而强悍民族却未必能够建立起持续引导草地、农耕差异化文明的人类融合并走向同生共长道路的理性。试问:一个能够主动融合不同文明的理性,会起源于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呢?(www.daowen.com)
中国远古狩猎民族的强悍部落因为有先人谦让、合作的理性,所以才有意识去将武力较弱的,但产业先进的农耕文明用非武力形式融合起来,这正是中国人类一致认为伏羲是人文始祖的魅力所在。显然,伏羲也建立了一种让人类共同接受的和平发展理性。这可能就是源头中国有了古羌人“谦让”的好妈妈,接着又有了盘古这个善于“合作”好爸爸的原因。
而伏羲正好比是一个继承了“父母”这两大优点的好孩子。并且,他在“父母”理性的基础上创新了文明进程的方法。从太极图及其演绎的八卦图看,伏羲时代的人类是在长期传统的合作狩猎中思考发现了周而复始的日月变化与自身持续发展的共生关系。用白代表白天,后人称作为阳,又用黑代表黑夜,后人称作为阴,然后把这种处在白天与黑夜之间往复循环中的关系,用双鱼太极图来表达。鱼眼中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又处于此消彼长之中,周而复始,变化无穷。将人类社会必然的生存互动现象,融入对客观自然资源的共同争取之中,显然是一种人类共同需要的普世价值。它是人类在生存优化过程中,在客观规律中寻求天地人合一的表达。
6800年前,伏羲部落在这一思想引导下,沿渭河以充气动物皮囊为舟,一路向东扩展一千多公里后,与黄河东北侧农耕文明的母系女娲部落遭遇,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跨部落、跨血缘的大融合。由于我们是开车探寻,正好用这张行车定位图来说事。
这是一次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强者放弃通吃的现象,是一个强悍族群与一个武力弱势族群的融合。尽管伏羲部落在更早的盘古开天形成父系部落后,仍应与原母系部落保持通婚、送彩礼的现象,但长远距离的跨部落对异族的融合依然是一次艰难的抉择。这次融合改变了人类历史上弱肉强食的演化逻辑。中国人类把寻求这一理性思想成功的源头归于伏羲理性的表达。因其思想引导中国人类不断地走向合作的成功,并有了确定的标识“太极图”。伏羲其世系位序在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形成了排列。在“三皇五帝”的世系之中,伏羲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
图1.21 伏羲氏部落沿渭水向东前行与女娲氏部落实现了融合
《周易》及《左传》《管子》《庄子》《国语》等先秦典籍都有关于伏羲的记述。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周易·系辞下》第二章:“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中国科学院考古所专家赵信于1991年在天水傅家门考古中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卜骨,从考古角度证明天水先人至少在5000年前就以类似于伏羲八卦符号中的阴刻单线或双线进行占卜。
伏羲创制了黑白双鱼太极图。并在黑白图上沿用盘古详细规定各路人马在围山狩猎行动中的具体位置,从而使狩猎效率提高。同时也使畜牧业分工有了详细的规定。伏羲理性从此成为引导中国人类融合各民族文化的核心因素。这样,后人把伏羲部落高效的畜牧业产业管理模式经验,对应其在洛水河边崛起形成的关系,把它总结为《洛书·易》,本质上是一种原始社会生产的组织工具。
《洛书·易》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组织自然狩猎获取的《连山·易》向人类畜牧产业组织转化的第二部《易经》,显然是将人力效用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为中国源头文明的奠定和巩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易》是中国社会不同时期生产关系的总领,其作用类似于现代社会的《宪法》。
图1.22 中科院考古所考古专家赵信在天水武山傅家门考古中挖掘的六件卜骨(其中一件为正反两面展示)
图1.23 后人根据文献记载绘制的伏羲《洛书易》
图1.24 伏羲氏帝系演进图
就其引导性而言,“人文始祖”是说后来的中国人类有了一个更为综合性的共同祖先,确认唯物理性从此被源头锁定。伏羲与女娲的融合互敬,今天在天水及周边秦安和涉县当地周边互留了香火。相隔上千公里的区位间,在天水一方既有伏羲天水庙也有女娲的香火庙,而涉县一方既有娲皇宫也有伏羲香火庙,在这一长期流传于民间的信仰形式中,可以感受到上古至今的人们对异族文化的互敬。其中,伏羲部落最后演化成了偏草原产业的黄帝一脉,这正如双鱼太极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